工博会的前世今生:中国制造业的缩影与年轮

工博会的前世今生:中国制造业的缩影与年轮
2020年09月19日 20:45 澎湃新闻

原标题:工博会的前世今生:中国制造业的缩影与年轮

原创 刘梦琳 上海中创研究

虽然目前疫情压力犹在,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今年的工博会仍如期正常举行。这是疫情后首个国家级的工业展会,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我国工博会的正常开幕无疑为制造业带来了一剂“强心剂”,也向世界释放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今年,全球很多知名展会和体育盛会都因新冠疫情取消,也包括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但中国工博会仍如期召开。作为全球工业制造业顶级盛会之一的中国工博会,自1999年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以来(当时是上海工博会),到今天已走过了22个年头。工博会就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工业“时装秀”,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在这里争相亮出最新的技术成果。

一、工博会的前世今生

1999年第一届上海工博会开幕时,参展企业只有400多家,展览面积也仅有1.5万平方米。因为是出口导向型展会,参展商全部是国内本土企业,其中九成是上海的地方国企。而22年后的今天,我国工博会已经可以和德国汉诺威工博会相媲美,超过2600家展商参展,展馆面积近25万平方米,同时举办高端论坛会议与精彩活动50余场,预计逾18万中外专业观众参观。可以看到,中国工博会在迅速发展壮大。

1、第一阶段(1999-2005):以出口为导向,展示我国制造业成果

工博会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开办的上海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其主旨是促进纺织服装、工艺品出口。该交易会举办至第九届时,时任上海市领导决定在此基础上设立一个以工业品为主题的展览,以此促进本地机械、电气设备等机电产品的出口。于是,第一届上海工博会便于1999举行,这便是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前身。

图1 1999年第一届上海工业博览会现场(图片来源:工博会官网)

一直到2005年,上海工博会参展企业都以本土企业为主,如第一届参展的400多家展商全部来自国内,且近九成都是上海本地国有企业;2001年举办第三届时,外商占比也不到5%。

2、第二阶段(2006-2012):通过国际合作,成为世界性工业展会

意识到不能只打国内牌后,组委会迅速调整办展思路,把目光转向国际。2006年,工博会开始与全球最大的工业类展览承办方—德国汉诺威公司—合作,首次引入了后者在中国的三场展会——工业自动化、机床和金属加工以及电力电工展,并在以后成为工博会颇具分量的专业子展。

这一年,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也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这意味着工博会从以展示上海技术成果为主向以从国家层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承担国家战略为主转变,办展方针也开始更加注重“国际化”、“专业化”。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参展商数量达到1968家,其中境外展商有331家,占比升至16.82%,境外展商参展展位1458个,占比31.2%。同时,本次展会也迎来了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首次参展,如菲尼克斯、川崎、三菱重工等世界著名企业。

图2 2006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现场(图片来源:工博会官网)

从2006年到2012年,工博会紧紧围绕振兴制造业、提高科技水平这一主题,不断促成包括“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内的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前来参展。展会也在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展商参加,到2012年,第14届工博会已有452家国际参展商参会,占所有参展商总数的27.43%,比2006年增加了150余家。

3、第三阶段(2013-至今):聚焦智能制造,打造全球领先的科技展会

2013年第十五届工博会的主题是“制造:数字与绿色”,首次出现了“数字”一词,自此,数字化、智能制造便成为每年工博会的关键词。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就是2013年工博会首次单独设立工业机器人展,该子展原本一直集中在工业自动化单元里展出,后经展商建议,组委会决定为该主题单独设立展区,一开展便吸引了百余家境内外展商积极参加。

图3、4 2013年的工业机器人展会上一台机器人正在组装字体,而今年的工博会则向观众展示了五台机器人正在同步组装一台汽车的过程

(图片来源:图3来自东方网,图4为现场拍摄)

作为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日本安川电机,曾评价工博会为“国内最有分量的工业机器人展览”。其时正值“机器人换人”热潮兴起之时,机器人展的规模也随着市场热情的高涨而扩容,从2016年开始,工业机器人展会面积便一直位列所有子展会的前三名。工博会也是我国工业机器人繁荣市场的缩影,截止到2019年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6年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从7万多台套增加到14万多台套,年均增长超过40%。

2017年工博会首次设置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展,到今年已是第四年设置这一单元。从数字化到智能互联,工博会正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业如何不断转型升级,赋能产业新发展。

二、工博会变迁趋势

1、战略性强:与国家、上海重大发展战略密切对应

纵观工博会历届主题可以发现,展会往往紧扣当时的国家重大事件或发展战略。1999年举办第一届上海工博会时,恰逢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因此组委会肩负了一项特殊的使命,即展现半个世纪以来上海在工业方面的成果。因此,上海电气、上海医药、上汽集团等知名老牌市属国企纷纷亮相展会,展示了上海在机械电气、交通运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突出成就。

2005年的第七届工博会则以科教兴国、科技创新为主旋律。站在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工博会首次设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成果展”,科技部、中科院和各地高校带来了一大批科技创新的新成果,向国际国内观众展示我国在科教兴国战略重要方针指引下取得的喜人进步。

当国家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工博会再一次紧跟时代潮流。在子展会设置方面,2009年设置新能源展,2013年设置新能源汽车展;在成果展示方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展出的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成为获得2012年工博会金奖的四个展品之一。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不仅反映出中国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的最新进展,也对提升海洋工程装备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5和2016年工博会则以“创新、智能、绿色”为主题,八大专业展会全面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展展示了国内外整车与新能源客车;航空航天相关展区展示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发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相关成果。同时,聚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一大批专项成果也在此届工博会上亮相,如复旦大学展示了新型高性能四极质谱仪,这台仪器的研制成功对攻克国内四极质谱关键核心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为参展观众介绍了可用来引领嫦娥登月的高精度VLBI技术,这一技术也荣获2015年工博会特别荣誉奖。

2、国际化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德日参展企业活跃

2006年正式更名后的中国工博会开办时,境外展商仅有300多家。十几年间,工博会对境外企业的吸引力明显提高,2015年达到665家,比十年前增加了整整一倍。同时,每年都会有来自近十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机构、行业工会等组织团队参展。

在众多参展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和德国一直占据参展企业数量排行的前两位,2015年之前日本位列第一,且占比是第二名德国的两倍左右;2015年德国反超日本,并在近几年的工博会上一直占据第一位,但参展商数量和日本相差不大。中国台湾、美国、韩国、和意大利位列其后。2016年,工博会首设主宾国机制,加强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今年工博会的创新科技馆还设立了“‘一带一路’引领中俄创新合作新台阶”板块,更加凸显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势提升。

图5 2010年工博会境外参展商地区分布(图片来源:作者制作)

图6 2014年工博会境外参展商地区分布(图片来源:作者制作)

图7 2019年工博会境外参展商地区分布(图片来源:作者制作)

3、智能化强:自动化、数字化展览比重逐渐上升

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和工业自动化展一直都是工博会的两大重点展会,无论是从展位数量还是展位面积来看,这两个专业展会连续多年位列前两名。同时,工业机器人展自2013年独立开设以来,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其规模已连续五届仅次于工业自动化展。

图8 2020年工博会专业展会场地图(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除了机器人展之外,今年工博会上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一块块屏幕,这是日本欧姆龙公司的“智能工厂”。在这样的工厂中,各式各样的通信零部件是由一条条智能化单元生产线生产出来的,极大地省去了人力成本。博世力士乐公司则带来自动化平台“ctrlX AUTOMATION”首次亮相中国,该平台被业界誉为自动化领域的‘智能手机’,可让设备制造商的工作量减少30%-50%。

4、高端化:首展首发展品数量不断创新高

早年间的工博会上,许多国际展商会把已经在汉诺威工博会上展出过的“新产品”拿到中国,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中国工博会作为产品首发平台。工博会承办主体单位、东浩兰生集团上海工业商务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春瑜介绍,今年工博会有近500项新产品和新技术属于国内甚至全球首发,远超去年300项的首发规模。这其中除了有国际展商带来的展品,更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如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参与研究的北斗卫星组网系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参与研究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等高科技展品纷纷亮相。

图9 北斗卫星、天问一号展台(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更有以中科院为首的高校代表团,如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携今年新设的“院士专家创新成果展”参加展会,展示的多项技术为解决我国卡脖子技术发挥了重大作用。

图10 高校展区(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5、智慧化:打造万物互联新生活

“智慧”也逐渐成为工博会的高频词语。在今年的工博会上,中国电信以“智在 见未来”为主题,提出了“智慧社区”、“智慧家庭”的理念;全球最大企业管理和协同化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SAP公司展示了其制定的“智慧物流”方案;张江科学城则带领入驻园区的众多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企业一齐亮相。

图11 中国电信展台(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图12 SAP公司展台展示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图13 张江科学城展台入口(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不仅亮相工博会的展品趋向智慧化,就连工博会本身也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智慧元素。本届工博会首次开办“线上工博”,采用“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会展新模式,通过5G直播、虚拟展厅等互联网新技术,全新打造工博会在线平台。这样的模式不仅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办展,而且集中展示出科技支撑疫情防控的上海答卷,为公众打造一个科技战“疫”风采展示的窗口、科技赋能经济发展的秀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舞台。

图14 本届工博会上KUKA公司正在进行直播(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毫无疑问,工博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制造业领域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对话窗口和经贸往来平台。这一盛会不仅有力促进了我国与全球在技术、产品方面的交流交往交融,也已成为上海工业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纽带。砥砺奋进二十二载,工博会正不断引领智能制造、万物互联新理念,引领全球产业技术发展新趋势。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万变,我国正在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工博会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国际化展示平台,不仅促进了全球技术交流和产业融合,更能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工博会要更加凸显全球领先技术先发平台作用,重点支持国内首发技术和产品在工博会亮相,继续深化与欧日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尤其是要重点巩固与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的学习合作,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参展,继续聚焦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打造“上海制造、中国制造”品牌效应,营造良好开放的国际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科技企业参展。

本文作者 刘梦琳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删除

原标题:《热点分析 | 工博会的前世今生:中国制造业的缩影与年轮(内附视频)》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