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2020年07月06日 04:52 光明日报

原标题: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文学情感空间,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构筑的人对地的情感关系。自然形胜、建筑景观等可感的实物存在,人情风俗、社会秩序、地方声誉等历史累积的空间氛围都会给作家带来主观感受,影响他的空间情感。文学作品书写作家的空间情感,从而建构起他的文学情感空间。

    共通性、主观性、交互性是文学情感空间的三大特点。共通性是多数作家对具体空间相似的体验和共有的认知,它可能来自空间独特的类型属性、作家接受的共同知识等。主观性是作家对空间的个性化反映,不同作家笔下的同一空间既有共通性,更有差异性。这是因为作家自身的性情、经验和知识结构导致他们关注的细节、突出的特点多有不同。交互性是空间与作家情感的互动关系,作家情感受空间刺激、影响,空间因作家情感的表达而被贴上不同的标签。作家们对空间情感的反映越集中,共通性就越鲜明,空间的情感属性就越固化,其他作家书写该空间的情感感受也就越受其影响。以耳熟能详的韦庄《菩萨蛮》词为例:“人人尽说江南好”是历代作家对江南空间的共同感受;而“游人只合江南老”,则是作为异乡人的韦庄,因无法回到战火纷飞的故乡而对江南产生的主观的个性化感受。韦庄在江南众多特点中选择春水、画船、雨三个与水相关的意象,吟出“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名句。这是水柔波媚的江南带给异乡游子的主观感受,也是前人江南咏唱留给词人韦庄的文化密码。而韦庄此句,遥控着后世作家们对江南的印象,影响着他们的文学书写。空间与作家们的情感交相绾合,互推共进。

    文学情感空间的研究,强调作家对空间的塑造,突出作家对空间的主观能动性,更甚于强调空间左右人的情绪思维之作用。研究的着眼点从外部环境决定论,转向关注作家主观感知效果。研究过程中,不是分析空间属性对作家的情感产生、抒发的影响,而是作家描述、建构的空间感受,在文学文本中形塑出的空间特点。比如过去研究贬谪文学,往往从贬谪地的环境影响作家心境着手,而文学情感空间是从作家在作品中反映的贬谪地环境特征探索其呈现的主观情感,并探讨历代作家描述的贬所特征对后来者主观情绪、空间感受、文学书写的影响。有些作家并没有到过他所书写的空间,却在作品中建构了他主观感受的空间。白居易终身未踏上过岭南土地一步,他送人前往岭南的诗歌却铺叙着“阴晴变寒暑,昏晓错星辰。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的空间情感。这是白居易想到岭南时的主观感受,而非岭南空间对其客观的影响。文学情感空间的研究就是要探讨白氏在诗中塑造的岭南空间情感是否具有文学情感空间的共通性或独特性,及其书写与有直接经验的作家之区别。

    文学情感空间的研究,还要探寻作家空间情感的独特性,突出作家对空间细节感受的差异性,甚于强调空间类型的普遍性。研究过程中,不只是聚焦于作家空间情感趋同的一面,而是更多着墨于作家空间情感差异的一面。比如,同是谪居黄州,王禹偁看到当地“雉堞圮毁,蓁莽荒秽”,而张耒觉得“黄州城中人迹少,江涛涌汹山崎嵚”,苏轼感受的则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文学情感空间的研究,就是要探讨苏轼独特的黄州体验是如何产生的。

    文学情感空间的研究,强调作家对空间情感的变化性,突出作家与空间交互的变化过程,着眼点从空间环境单向度的发展,转向作家自身与空间双向度的互动,不仅要讨论空间环境变化对作家情感的作用,也要讨论作家处境转变对其空间情感建构的影响。苏轼初到黄州,是正向看待当地环境的;久居之后,他就哀叹“黄州真如谷底,杳不知江国消息”;但量移汝州将离黄州时,又有些不舍,他在《与王文甫书》中说:“前蒙恩量移汝州,比欲乞依旧黄州住。”黄州的空间没有改变,但苏轼的处境不断在转变,导致他的空间情感发生变易。

    文学情感空间的研究,可用大数据思维,借助可视化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呈现。比如,以作家为中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呈现其行踪轨迹,分析他在迁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空间的关系曲线。如果在行迹图上加入作品表达情感的正负比例,就可以发现作家对于具体空间的情感表达出的好恶程度。将苏轼乌台诗案之后,从汴京南来黄州的作品按其运动轨迹呈现,并将作品表达空间好恶的内容按比例呈现,就可以看到苏轼对沿途各个具体空间的情感喜恶度的差异。作品建构的个体作家情感空间的可视化,虽然让我们对其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有直观的认识,但发现的问题有限;如果把多位作家的行迹图叠加,就可以发现作家之间趋同的或个性化的情感空间表达比值。再加入时空信息,将不同时空的作家、作家群进行纵横比较,呈现的内容和可发现的问题就更加丰富。作家们在作品中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之共通性、主观性就能被发现和凸显。

    我们可以空间为中心,在地图中以不同色块呈现不同的情感空间,就可以发现不同空间的情感属性,不同时候、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下的情感空间属性有哪些异同。比如,同样为贬谪逆境空间的黄州、惠州、儋州,同样为愉悦空间的江南、庐山、西湖,同样为忧郁惆怅空间的潇湘、洞庭、岭表等,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建构这些情感空间的方式有何变化。也可以呈现单独的空间,从中发现该空间在不同时代被哪些作家书写过,并贴上了其个性化的情感标签。这些标签相互之间是何种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又是向何种趋势变化?从中可以发现作家对具体地方情感空间建构的阶段性变化与地域性差异。

    还可以时间为中心,截取一个或多个时间节点,可视化呈现作家们对不同空间的情感反应,就可以寻绎出作家对文学情感空间塑造的规律性认识。比如宋代的黄州,究竟有多少作家咏唱,将这个时间轴上的数据和情感色块进行比较,应该能够看到作家们在这一段时间内,塑造黄州空间属性的差异性和变化性。如果我们将书写黄州空间的作家行迹按活动时间的长度并行呈现,并以色块区分其居停黄州的不同时间阶段书写该空间的情感趋向,就可以发现这些作家在黄州居住的不同阶段的情感体验、书写方式有何异同。

    可视化呈现,对文学情感空间的探索至少有三点推进:提高准确率、凸显特殊性、拓宽认识度。

    就准确率而言,可视化背后是数据的支撑。传统研究方法通常精细刻画个案,举证归纳典型作家的部分文本以说明文学现象。而可视化呈现,要求对作家们与情感空间相关的所有作品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的覆盖范围和分析结果较之传统的个案归纳要完整、准确得多。

    就特殊性而言,举证归纳法可能更容易发现作品中相同的例子,但对个别特殊情况则容易忽略缺漏。而可视化呈现,则可以清晰快速地在分析结果中发现不同常规的特殊现象,比如在一大片相同色块表示的同质情感空间中,忽然出现一丝杂色,杂色就非常容易被凸显;并且,特殊数据的文本检索、数量统计、句法分析等均可以迅速完成。究竟是哪些作家对哪些空间有不同的感受,其特殊性如何?对这些特殊数据进行人工释读,有助于我们发现更多被传统研究方法遮蔽的盲点。

    就认知度而言,可视化本身只是一种知识表达、信息呈现方式,但其后台可以关联各种知识数据库。启动一种可视化系统分析,其背后可以拓展衍生出众多的知识体系的关联,从而加深和拓宽我们对具体问题的认识。比如讨论唐人江南空间书写时,我们可以关联唐人年谱数据,在纯作品文本的数据之外,拓宽数据所涉及的知识面。如此,可以区分书写江南空间的唐代文人,哪些是踏上过江南的土地,在蒙蒙烟雨中认识江南风土人情;哪些又是未真正见过江南山水,只是依靠间接经验想象画船春水的。数据细化之后,再做文本对照,就可能有新的发现。

    文学情感空间分析,是“文学空间转向”的一大层面,借助大数据手段进行可视化呈现能在数据意涵挖掘、文本信息关联、时空信息匹配等方面更加精准、简洁。其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作者:汪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文学江南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