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桥水达利欧,“封王”黑石苏世民

“封神”桥水达利欧,“封王”黑石苏世民
2020年04月14日 07:18 创业邦

原标题:“封神”桥水达利欧,“封王”黑石苏世民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作者Irene Zhou,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18年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的《原则》在中国出版后,畅销150万册,他也在中国收获了无数人的顶礼膜拜。

达利欧之所以被“封神”,因为他白手起家创立了一家极其成功的基金公司,管理的财富达到1600亿美元。特别是桥水在2008年金融危机下逆势跑赢,盈利近10%。

其实,有的读者并不知道,早在达利欧成名之前,黑石和其联合创始人苏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早已声名鹊起:

2008年,苏世民参与了危机救助建议的全过程——他亲自建议时任美国财长的汉克·保尔森要尽快恢复市场信心、推出财政刺激,更通过白宫办公厅主任向刚上任的奥巴马总统支招——要尽快向市场传递信心。随后,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经历千难万险后得以出台,这一规模对当时的美国而言史无前例。2009年,在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还在犹豫央行是否该介入、并购买多余资产时,苏世民对他说——这是恢复金融体系信心的唯一途径。2009年春,美联储正式启动量化宽松(QE),买入国债和住房抵押支持证券(MBS),美股在同年3月时触底并于2011年开启了牛市征程。

目前,黑石集团管理着超过5700亿美元的资产,是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传统资产指的是现金、股票和债券,而“另类资产”含义宽泛,例如黑石专注于组建、收购、完善和出售公司和房地产。黑石及其投资的关联公司有超过50万名员工,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雇主之一。苏世民也被誉为“华尔街之王”和“美国房东”等。

从在政界的影响力、管理资产规模、个人成就而言,苏世民已在达利欧之上;苏世民与中国的渊源和高层关系也不弱于达利欧。2007年,黑石集团上市前夕,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就以30亿美元入股了黑石;他也捐赠1亿美元在清华打造苏世民学者项目。

2020年,这位“华尔街之王”的新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也来到了中国。黑石每年以大约50%的速度增长,但成功并非易事,一路走来,苏世民也遭遇了诸多艰难。他对如何实现卓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进行了总结和思考,这些都体现在了新书之中。

苏世民曾经跟中国的出版社开玩笑,这是一本价值15亿美元的书。因为他花了两年时间亲自撰写这本书(苏世民每年从黑石公司获取的薪酬是7~8亿美元),公司的事务,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话,他也几乎把它们放在一边。他说,“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30岁之前就了解这些,我做的事一定会更多,我会忽略一些想当然,更为专注,也更为广阔。”

创业风雨路

苏世民和“封神”的达利欧有极其相似之处:

首先,两个人都出身于美国中产家庭,年龄相近(苏世民出生于1947年,达里欧出生于1949年),而且基本都是白手起家。其次,他们“发达”之时正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高度繁荣的发展阶段。美国经济在里根总统任期内强劲复苏,贷款利率很低,借贷很容易。大量资金在寻找投资机会,而金融业正在调整架构以及提供新型业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再次,两个人的经历极其相似,都经历过创业维艰阶段,也都遭遇过各种投资风险,最终也都获得了极大成功。最后,两个人身上都有着坚毅的个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们两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一直都在追求卓越,看到独一无二的机会,都会竭尽全力去抓住。

但相对于“封神”的达利欧,苏世民的“封王”之路更加惊心动魄。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苏世民发展得顺风顺水,31岁就成为雷曼兄弟的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雷曼兄弟也连续5年获得创纪录的盈利,股本回报率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苏世民后来成为兼并和收购部门主席,其所在部门的交易规模仅次于高盛,但交易量已超越高盛,稳居华尔街第一。

同时,在雷曼兄弟时期的苏世民也接受了最为严格、全面的职场训练,奠定了其此后人生的腾飞基础。“在年轻的时候,请接受能为自己提供陡峭的学习曲线和艰苦的磨炼机会的工作。最初的工作是为人生打基础的,不要为了暂时的声望而轻易地接受一份工作。”这是苏世民在书中总结的25条原则之一。

苏世民在38岁时开始自己创业,黑石从那时开始萌芽。在创业初期,为了推动业务发展,他给每个认识的人写信介绍黑石公司。在发出4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后,他的预期是找他们做业务的电话会响个不停。但结果只有几个电话打进来,还都是祝他好运的。他不断地恳求:“给我们点儿生意好吗?”但对方的回复一直是:“现在还不行,但将来我们会考虑你。”几周过去了,他仍然一无所获。苏世民每天都环顾四周,看着他们租来的办公室,感觉好像在盯着一个沙漏,时间和金钱在慢慢流逝,生意却一笔也没有。

在黑石成立一年时,苏世民和彼得从华尔街飞到了亚特兰大,想从达美航空基金公司那里募集一笔1000万美元的资金。但最终被无情拒绝,达美航空基金给出的理由相当简单、粗暴——“因为你们都是金融界的知名人士,我们想见见你们” 。

对于这件事,苏世民得到的教训是:“拒绝是可怕的,它会让人羞愧难当。挫折似乎无穷无尽。我们遇到过骗子,也曾经跨越整个美国去赴约却没有等到对方,也遭到过与我们关系很好的权威人士的拒绝。我们的遭遇几乎让我感到山穷水尽,我们的事业几乎让我深感挫败无望,我几乎看不到前面的路。但我绝不能回头,我必须勇往直前,百折不回!”

在埃德科姆交易中,苏世民由于投资判断失误导致巨亏,“我们预期的利润,也就是用于支付我们借贷成本的那笔钱,再也没有变为现实。我们无法偿还债务” 。为此,苏世民遭到了基金投资人劈头盖脸的训斥:“你是能力有问题,还是脑子不好使?得蠢到什么程度,才会把钱浪费在如此毫无价值的东西上?我怎么能把钱交给你这种低能儿呢?”

苏世民的反应则是,“坐在客户的办公室里,我感觉自己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涌了上来,双颊变得通红。我不得不努力控制自己不能哭出来。我说:‘我知道了,我们以后会努力改善的。’走在去停车场的路上,我对自己发誓,这样的事情,以后永远永远都不能再发生在我身上。”

在苏世民的投资生涯中,这样的投资风险不胜枚举。他一直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他看来,一家工业公司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会失去市场地位,最终破产,而一家金融机构破产只需要一天时间。在金融界,突如其来的运气逆转,一笔糟糕交易,一笔不良投资,都可能将你击垮。

金融危机中“封王”

如果你只知道桥水基金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逆势跑赢,那么你必须再了解黑石和苏世民在这场危机中扮演的重大角色——黑石不仅在危机中抓住了投资机遇,苏世民本人更是对推动危机中的政策建议起到关键作用。

回想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时,整个华尔街都懵了,用“天崩地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发酵。2008年9月15日,美联储“袖手旁观”,雷曼兄弟轰然倒闭,这一导火索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今的疫情所造成的冲击虽然不亚于危机,但更多是“渐进式”的,但在2008年,一切都是轰然倒塌的,令人来不及反应,加之当时美联储根本还没有获得开启QE等救市的国会授权。

当时,苏世民向焦头烂额的财长保尔森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的建议——你需要阻止市场恐慌,你要让他们留在原地、不要轻举妄动,而方式就是让市场参与者失去做空金融股的能力、让信用违约掉期不可执行。此外,要立即宣布财政刺激政策,提供海量资金,救助AIG(美国国际集团)。

此后,保尔森努力说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下令暂停卖空。布什总统也宣布,财政部部长已经要求国会划拨700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来遏制危机,这一法案被称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但这一计划起初被投票反对,恐慌卷土重来。于是苏世民联系了黑石的政府关系顾问韦恩·伯曼,希望他可能会对如何挽救局势发表自己的想法。苏世民建议召集所有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比尔·克林顿和乔治·布什在电视上进行全国演讲,敦促国会通过TARP。最终TARP获得通过。

2008年10月,当所有人认为危机还在肆虐时,苏世民就在公开演讲中表示,最糟糕的情况已经过去。同年11月美股阶段性触底、债券利差见顶,2009年3月美股二度触底后,就开启了11年的牛市。

就黑石自身而言,其并未涉及任何次贷投资,但危机伊始依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黑石于2007年上市,到了2009年2月,股价从刚上市的31美元跌到了3.55美元低位。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黑市把私募股权投资组合的价值减计了20%,把房地产投资组合的价值减计了30%。

在2008年致黑石股东信中,苏世民明确表示——“我们是长期投资者,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时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持有现有投资,直到市场走高、流动性增强、可以实现全价退出,而不是被迫在快速去杠杆化的市场进行抛售。因为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萧条的环境下展开更为积极的操作。”黑石当时持有270亿美元的现金,可以抓住任何机会。

2008年黑石盈利出现下降,股息派发问题成了关键。一般而言,逆势需要削减股息,虽然这样投资者会不高兴,但最符合公司长期利益。黑石也预计到中方会不高兴,因为他们在黑石上市前夕投资了30亿美元,还要再等两年时间才能出售股票,但苏世民认为现在更重要的是保留资本而不是支付承诺的股息。有董事会成员提出异议,“这笔投资对中国意义重大,不仅是中国众多投资中的一笔,而且是中国刚刚成立的主权财富基金在海外的第一笔重大投资,他们持有的黑市股票价值大跌,这已经让中国投资者吃惊了,如果再削减股息,会更加失望。”最后,黑石还是派发了5000万美元股息,换得了一份声誉。

颇为有趣的是,苏世民在书中还形容了他2008年后几度来到清华见到朱镕基时的场景。“你过来见见苏世民,”朱镕基对当时中投公司负责人楼继伟说,“这家伙把你的钱都赔了。”朱镕基只是半开玩笑,但苏世民知道必须要努力恢复他的信心。

2008年的12月,伯南克还正在考虑是否美联储要介入并购买多余资产。不过美联储的行动需要政府的支持,而苏世民担心新总统在鼓励经济参与者、激发市场信心方面做得不到位。2009年3月8日的晚上,苏世民见到奥巴马的第一任办公厅主任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就建议总统需要传递一些更为积极的信息,自总统1月上任以来,美股已经跌了25%。

第二天上午,拉姆已安排奥巴马在内的所有高级政府官员在电视上就美国经济中的“复苏绿芽”发表演讲,那一周,美股探底。

2009年,苏世民回到清华的时候,黑石股价并没有高于去年。“苏世民,黑石的股票,现在怎么样了?”朱镕基问,尽管他知道答案,“还能跌多低?”

此后,黑石开始发力。在危机期间,许多公司寻求黑石帮助,咨询和重组业务蓬勃发展。由于黑石的投资团队没有在危机时翻船湿身,因此无需浪费时间精力收拾残局。虽然其他公司饱受打击,但黑石还是可以像往常一样对增长和机会持开放态度。

黑石于2007年收购希尔顿集团,此后黑石投资人从这笔交易中赚了140亿美元。而后,黑石开始将目光转向从未涉足的出租公寓。

危机后,美国各地房价都出现急剧下跌,在受冲击最严重的地区,例如南加州、凤凰城、亚特兰大和弗罗里达州,新住宅建筑进程几乎全部停止。数百万美国人都在租房而不是买房。

在1300万套出租房屋中,大多数属于个人或小型房地产企业,许多房东都不在场,他们的房产也没有维持专业经营的公寓大楼标准。正值此时,黑石的房地产团队看到了行业整合和专业化提升的机会。

黑石收购连锁酒店、办公楼和仓库,做过数十亿美元的大型交易,交易规模在房地产行业居首,为什么会考虑小型的购房出租业务?当时黑石也无法说服银行,银行也不同意提供贷款,但黑石团队坚持了自己的判断,认为机会也是史无前例。原因在于——单户住宅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类别,位于美国境内,是黑石的主场,交易价格又处于历史低点,整个市场都被冻结了。这是周期中正确的时间节点,完全符合黑石这样的投资者的要求。

2012年春天,黑石在凤凰城收购了第一批房屋,交易价格为10万美元。同月房屋价格触底反弹。随后,黑石开始在全美范围内购买房屋,从西到东,从西雅图到拉斯维加斯到芝加哥再到奥兰多,逐个城市推进。黑石每周都会购买价值1.25亿美元的房屋,就这样持续了几个月。

下一步则是翻新。黑石聘请了一万多名建筑师、画家、电工、木匠、水管工、园艺师(很多人因为经济衰退而失业)。每套房子的翻新成本约为2500美元。而最后一件事是成立销售和服务部门,负责房屋的出租和维护。黑石把这个公司命名为邀请家园(Invitation Homes)。

黑石最终拥有了超过五万套房屋,成为美国最大的住宅业主,也在美国经济的关键时刻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黑石的一些投资者是公共养老基金,他们很赞赏在其他机构都畏缩退却的时候,黑石表现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心。

创立苏世民书院:为什么是苏世民?

在自己的投资生涯中,苏世民一直以坚韧的毅力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个性被投资同行所称颂。苏世民认为,成功的企业家、经理和个人都是具有志在必得的气魄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的人。他们会在恰当的时刻当仁不让。当其他人谨小慎微时,他们会接受风险,当其他人瞻前顾后时,他们会采取行动,但他们会选择明智的做法,也更善于挑战别人不能解决、不能完成的任务和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世民和黑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也参与了更多的慈善事业,并开始思考,除了捐钱以外,他还能做些什么呢?当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去巴黎找他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开始思考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际关系网络为清华做些什么了。

在苏世民看来,一个人的信念必须超越自我和个人需求。任何因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的激励而选择的挑战都是值得的,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

也许创立苏世民书院正是他这种坚毅的个性、该做点什么的想法、超脱的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产物。

但在中国的一所传统大学创立一所书院绝非易事,尤其是这所书院需要承担非凡的使命:要鼓励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在清华大学一起学习;这些学生在中西方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在这些前辈的帮助下,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当他们日后成为影响各自国家的领军人物时,他们可以理解彼此的文化和信仰,他们会在友情和理性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摒弃导致各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疑虑和不信任。当然,困难远非这些,还要招聘教师、募集后续投入资金、建设校舍……

在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之时,苏世民捐赠了1亿美元,但他很快发现这1亿美元对自己设想中的规模宏大的苏世民学者项目来说是杯水车薪。于是,他一边确定师资队伍,一边找更多出资人来向这个项目捐赠。

用苏世民的话说就是:“我又回到了推销创意的阶段,从商业圆桌会议到婚礼殿堂、从达沃斯经济论坛到纽约派对,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跟身边的人讨论这个项目。如果我认为与我交谈的人对中国或教育有一丁点兴趣,我就会提出让他参与出资,每个有钱人都逃避不开我不厌其烦的推销。”

当时,苏世民还向达利欧推销想法,并邀请他出资2500万美元,但在获悉苏世民的伟大“设想”后,达利欧还奉劝他,“你对即将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一无所知”,他最初只是友情出资了1000万美元,后来增资了1500万美元。

后来迈克·布隆伯格给他开了一张支票,他说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害怕苏世民会一直不停地要他捐款。

除了募集款项之外,还要进行硬件建设,也就是说苏世民学者项目需要在清华大学校园里从无到有建设一座“实体”的苏世民书院。苏世民的想法是,建设这个项目的主旨应当不仅仅是让全球各地的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他们彼此在学习期间建立起良好关系。他希望在书院的设计中倾注自己设计黑石办公室的心血和理念。

最终经过了反复的沟通、研究,甚至是唇枪舌剑,集古朴、典雅、现代于一体,融合中西方特色的苏世民书院得以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落成。项目启动之际,中央领导人也发来了贺信:“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识,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祝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取得成功。”

“每个人都有梦想,尽你所能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目标。”这也许是苏世民投资创立苏世民书院的初衷和情怀。中国古语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苏世民书院这一创举,若以成败论英雄,苏世民肯定算得上一位英雄。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黑石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