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乡隆盛到乃木希典,明治时代军政巨子的汉诗

从西乡隆盛到乃木希典,明治时代军政巨子的汉诗
2020年02月25日 14:00 界面新闻

原标题:从西乡隆盛到乃木希典,明治时代军政巨子的汉诗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

公认的汉字及中华典籍正式传入日本的时间,是在公元3世纪末,是经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国由“渡来人”带入岛国的。要知道,汉字与日语是完全不搭的两种语言。在没有日本自己的文字假名之前,日本人只能以汉字为书面语,而日常生活刚用日语交流。如此可知,学习并熟练地掌握汉语,实在不易。

东京国立博物馆里收藏的江户时期书法大家市河米庵祖传的“真书”(正楷)授课遗卷。

自公元7世纪始,即中国王朝的隋代始,日本开始派遣“遣隋使”率团到中国学习宗教与文化。之后二百多年间,日本向大唐王朝派出的“遣唐使”及随员多达19次,人员每每在数百人。从此,在复制了唐朝模版的社会制度的同时,四书五经和历代中国大儒的著作也成了日本上流社会的必读书,以致汉学成为岛国的第一学问。上自天皇王公,下至各藩武士,人人苦读中国圣贤书,个个熟悉李白、杜甫、白居易。在他们笔下,中国的典故也是他们的典故,中国的价值观也是他们的价值观。

且读这首《别诸友入唐》:

作者贺阳丰年是彼时的东宫学士,日本有名的汉学家,因自己未能入选进入大唐的一员而深为遗憾,又为入选的国家级才干(国器)的朋友而高兴,看他们像鲲鹏一样飞走后,他含泪写下这首小诗。

如果说这首送别诗写得有些凄婉的话,那他的传世名诗《高士吟》即表现出了不逊于《大风歌》一般的豪迈之气:

这气概,真是超凡脱俗。

再来欣赏一首五言的《王昭君》吧:

这首诗的作者并非普通贵族,而是第53代日本君主淳和天皇(公元823年-833年在位)。这位日本君主,不仅自己爱写汉诗,而且还亲自编纂过几十卷本的汉诗集,以上几首,即选自他“御制”的《经国集》。

大量的唐诗被历任“遣唐使”及留学生、留学僧传回日本以后,成为岛国上层社会的学习的典范,其中最受追慕的,是白居易。据日本史料记载,《白氏文集》传入日本后,“被奉为宝典,其中的诗题、文题、辞藻、韵律、意境,无不成为模仿、揣摩、剽窃的对象”。

当时有一位文坛领袖级人物,写白氏风格的诗已出神入化,故被醍醐天皇称为“胜白样”,意思是胜过白居易的先生。这个人,叫菅员道真,是被任命为“遣唐使”而未能成行的皇宫文秘官员。看这位“胜白样”的作品,确实写得很像他白爷爷——白居易比他年长70多岁。诗题即白式的直白,叫《不出门》:

当时唐朝文化昌盛,文人优裕,开始兴起回文诗,即一首诗从头到尾读罢,再从尾到头重读一遍,竟然也是一首既合辙押韵,又平仄与对仗严谨的诗。读回文诗,循环往复,趣味无穷。写回文诗,虽属文字游戏,却要有高超的遣词造句的本事。

有意思的是,日本人马上也学会了写回文诗,其存世最早的一首,无题,一七韵,读来意趣盎然:

读罢后,再从最末一字倒着往前读,则成了另外一首言前韵的新诗:

虽属文字游戏,但能做这等高雅游戏者,岂是寻常之辈?

再录一首17世纪幕府将军的文学侍臣新井白石的《诸葛武侯画像歌》,且看日本人对我中华文明的饱学与化用:

若不知三国故事,不通中国历史,即便中国读者,读这一首长诗,是不是也够吃力的?

千百年来,日本的汉学一直是显学。到了江户幕府时代(约明末至清末时期),因社会安定,汉学更得到空前的发展,博学的文人每每成为举国敬重的名士。他们以脍炙人口的诗,传播着文化与历史知识,为后世日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因为有了这样氛围,至幕府末期,西乡隆盛、副岛种臣、伊藤博文、乃木希典等精通汉学的下级武士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国之栋梁。

笔者曾在鹿儿岛了解过当时萨摩藩(今鹿儿岛市)的教育情况。每个武士之子,无论乃父年俸几何,从六七岁开始,都必须严格遵从这样一个时间表——6时至8时,晨读四书五经和其它汉学著作;9点至10点到神社里祭祀;10点至12点,复习所学的讲义;午后2时至4时,户外活动,即爬山与涉水,包括不分季节的冷水浴;4时至6时,学与练习武术,即击剑、柔道等;晚6点以后禁止出门,在家长和兄长的教导与监督下读书与讨论。

正因每天的第一课就是学习孔孟朱程、唐诗宋词,所以明治时代的军政巨头才大都能写出地道的汉诗。

被日本人誉为“明治伟人”一代人中,日本第一位元帅西乡隆盛声誉最高。在日本人笔下,此人不仅是“军人、政治家”,而且还是“哲人、教育者、书家、诗人”,大概是头衔最多的一位日本近代巨子。笔者曾在其故里鹿儿岛偶得《增补西乡隆盛汉诗集》,内有五、七言诗共197首,且大都可圈可点。

 西乡隆盛

早年西乡隆盛参与了反抗幕府的斗争,被幕府判刑入狱。刑期中,他写过《狱中有感》,这首诗也成了他传世的第一首诗:

与“洛阳”相对的“南屿”,是鹿儿岛以南的一个小岛,当年关押西乡氏的地方。除此一处不为中国人所知之外,其余文字,均与汉意无异。

《狱中有感》

翻阅西乡隆盛的汉诗,能看出作者有很深的唐诗功底。且读以下两首诗,一为以中国汉代张良为由头的七绝《题子房图》:

这首小诗,显然受画师所托,在一幅面容秀美的张良画像上的题诗。试想,若不知中国的张良字子房,不知他早年曾在圯上得一位老先生赐予《太公兵法》的典故,一个日本人,哪里会写下这样看似平白如水,实则颇值回味的地道的汉诗?

《题子房图》

还有一首,是的七律《游赤壁》:

这首诗当然得自苏轼的千古名篇,但写的却不是中国湖北的赤壁,而是作者故乡鹿儿岛的锦江湾,那儿也有一片红色的岩礁,故名。通读其诗,其意境与韵句,尤其是颈联(第五、六句),真禁不住要拍案叫绝了。

不过,比起同时代的副岛种臣,西乡氏的汉诗又稍逊风骚了。副岛氏也是武士出身的明治重臣,曾任外务卿(外交部长),来北京和李鸿章签订史上第一个中日友好条约《中日修好条规》,以精通汉学为人称颂。据说他年少时不仅熟读子曰诗云,而且还能通篇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从北京回国后,他因与西乡氏的“征韩”主张被否决而与西乡等四大臣一起辞职。下野后,他因迷恋中华文化,跑来中国南北游历了长达两年的时间,其间与各地官僚以诗唱酬,显示了极高的汉学水平。他在华旅行,倒正躲开了以西乡为统帅的萨摩藩的武装叛乱。回国后,他被聘为帝师,专门为明治天皇讲授《大学》、《中庸》等中华典籍,后曾任内务大臣,以枢密顾问官退出政坛,78岁高龄谢世。暮年,他曾以《解嘲》为题,喟叹生命匆匆:

萨摩藩籍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相继过世后,长州籍(山口县)的伊藤博文脱颖而出,成为日本近代史上最有资望的一代名相。自号“春亩山人”的伊藤氏所写的汉诗,曾被人收集成册,即多卷本的《春亩公诗文录》。笔者在其故里山口县萩市见识过他的书法,也是汉学功底甚是了得。

笔者见识过他写的一首小诗,甚是可读:

伊藤博文的诗与书法

伊藤氏留在人间的最后的文字,是三首汉诗,而且,是在我辽东半岛上,面对日俄战争的累累战死者的墓冢吟的绝句。其最后一首,是为俄军阵亡者所写:

在旅顺写完这首诗的5天之后,即1909年10月26日,他就在哈尔滨火车站的站台上被朝鲜民族主义者安重根当众击毙。

其实,随他一起到中国,并差一点也被安重根击毙的他的秘书森槐南,才是日本公认的一代汉诗大家。森13岁时即能写汉诗,16岁时以一首填词博得清国驻日公使黄遵宪惊呼:“真东京才子也!”黄大人乃清国有名的诗人外交官,能让他当面点赞,殊为不易。森槐南入仕很早,但一直不是什么大官。伊藤博文从当内阁总理大臣时即把他召到身边,及至他第四度出任枢密院议长时,仍请他做秘书官。有人说,伊藤公假公济私,想就近请教汉诗而已。

甲午战争三年之后,两位清国中级官吏受湖广总督张之洞派遣,到日本考察军政制度。在东京,他俩受到了一群酷爱中华文化的日本文人墨客的款待。主人盛情,客人回应;诗词唱酬,谈笑风生。在中央政府任职的森槐南,起身为客人吟了一首《沁园春》。这首酒席上的应酬之作,吟罢,不光感动了两位中国客人,更折服了在座的日本文友。

这首词,即被吾邦行家极为赞誉的“槐南词压卷之作”。《日本词选》(岳麓书社1985年11月版,彭黎明、罗珊选注)注解语如下:

这首感时抒怀,作于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春,时值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之后三年,德法英俄虎视眈眈,中国面临的情势相当严重。槐南在词中表达了对中国形势的忧虑和关切。此词豪宕顿挫,有苏辛之襟胸,杜甫之情怀。起句沉浮博大,结处抑郁伤感,中间波浪起伏,气势流贯,为槐南词压卷之作。

词中所表达的情绪,既有对中国沦为欧洲强国半殖民地的忧虑,又有对中日两国曾经“同室操戈”的惋叹。笔者一代人,少时都只读过甚至背诵过一首《沁园春》,便误以为乃天下最好之词。此番读日本人的同牌之词,方恨从前读书太少。且看此词尾,套用杜甫诗句,却更让人拍案称绝!

日俄战争是发生在中国辽东半岛的一场地区争霸战,日军以巨大的伤亡惨胜。乃木希典是长州籍的第三军司令官,也是有名的汉诗高手。战争期间,他手下有18000多人阵亡,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儿子。他于战时写的几首诗,曾在日本广为传诵。

2014年9月12日下午,笔者在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见过他的一块诗碑。该碑虽底部被凿残,但诗文基本保存完整:

碑后的墙上,有图文说明,称此碑是1937年5月26日南山战役33周年时立于金州南山上。屈指算来,那时还没发生九一八事变,旅大还是日本人的租借地。不过,彼时,写诗的人已经死去25年了。

现存于大连市旅顺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里的乃木希典诗碑。

此诗因“甚有唐人格法,远神笃意,入人肝脾”(郑孝胥语)而为我国方家所称道,更被日本人奉为近代经典汉诗之一。

在日俄战争中,乃木希典还写过几首汉诗。下面一首,即他包围了号称“东方第一要塞”的旅顺口后,经过数月苦战,终于攻陷旅顺口北部的一座海拔203米的无名高地后所写。他按203的谐音,将该高地改名为汉字“尔灵山”,并慨然赋诗一首。

这首诗,也曾传诵一时。现存于蓬莱博物馆里的一幅吴佩孚的遗墨,即为佐证。吴氏乃秀才出身的蓬莱籍北洋名将,一生拒入租界,晚年以不与倭寇合作而为国人所景仰。这样一位中国儒将,却能手书日本前辈军人的遗诗,而且是以世人罕见的正楷,而非人们常见的行草录书此诗,可知吴氏对“乃木将军”的钦敬,亦可知这首“尔灵山”诗的影响早已溢出日本列岛。

山东蓬莱市博物馆收藏的本籍吴佩孚抄录的乃木希典的《尔灵山》诗。

攻陷旅顺后,乃木率第三军转战至辽北的法库县。深秋,望着日俄战争的硝烟正在散去,这个56岁的独目将军已经没有了“一将功成”的豪情,有的只是对“万骨枯”的喟叹:

皇师百万征强虏,野战功成尸做山。

愧我何颜看父老,凯歌今日几人还。

这是以汉诗称著于日本朝野的乃木希典的最后一首汉诗了。

乃木希典生前自写的汉诗,现存于栃木县乃木神社。

1912年9月,在明治天皇驾崩后,他与妻子相约自刃殒命,殉了“皇国”。让笔者意外的是,这个能写地道七言汉诗的日本“军神”,诀别人世前,却没为他的同胞留下一首绝命诗。

仅从西乡隆盛、副岛种臣、伊藤博文、森槐南、乃木希典这几首汉诗(词)来看,明治时代的军政巨子,一定是些自幼饱读中华经典,出口唐诗宋词的人。他们不会说汉话,但却能以汉语写出汉韵的诗歌,这得需要很大的童子功。

笔者一直到近年,才在走读日本撰写《晚清三国》时,开始接触并惊讶日本对中华文明的汲取。明治时代之后,尤其二战结束以后,岛国政治家对汉学的学习与掌握水平已经大不比其先贤。在东京的日本宪政纪念馆里,笔者见识过几代日本政治家的书法,当代风流人物比百年前的同行们水平相差甚远。

与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并称“维新三杰”的大久保利通遇剌前一年自写的汉诗。

日本前任首相野田佳彦与现任首相安倍晋三的书法。

现在日本的中学、大学的语文教材,仍有若干篇中国经典诗文为必修课。或许正因为此,2020年春援助中国的医疗物资外包装上,才出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诗经或唐诗撷句。

(作者为知名文史作家,著有《文武北洋》、《晚清三国》等)

西乡隆盛明治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