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春节

    ▌鲁稚

    我6岁随父母从成都迁居到攀枝花,当时还叫“渡口市”,据说是因为这里在发现丰富矿藏并被划为“三线建设基地”之前,仅仅只是金沙江边一个渡口,由此得名。

    既然是“建设基地”,最好的建设者当然是年轻人,于是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奔赴而至。我人生的早年,就是在这样一个年轻的城市、年轻的群落中度过。当年的攀枝花几乎没有老人,满眼都是年轻的面孔,要么是小孩,要么是青壮年。

    年轻有很多好处,譬如精力充沛、想法新鲜、无拘无束……体现在过年这件事上,大约就是既传统又不传统。

    过年当然是传统的。所谓传统,就是流传久远,不需提醒,自然而然让你跟随。每到冬季的后半程,人们对春节的迎接就自然而然开始了。

    春节从来不是某几天,而是一段时间。空气中春节的味道,是从妈妈腌制的腊肉香肠飘来的。每年妈妈都会早早将肉票攒起来,到了冬末就去肉店狠狠割回几刀肋肉。肉型皆两寸宽,两尺长,肥多瘦少,腌出来金子一般,挂在檐下,宛如新月。香肠则是将肥瘦肉都切成块,腐乳大小,施以盐、糖、花椒、辣椒、料酒等,码放半日,再灌进洗好的小肠。

    肉的腌制需要时间,在等待腊肉香肠成熟的日子里,其他迎接春节的事务也次第展开。譬如“推汤圆粉子”。

    汤圆粉子就是做汤圆(元宵)的糯米粉。我家有一扇小石磨,专门用来推汤圆粉。推磨的主力自然是爸爸,我负责往磨眼里喂泡好的糯米和水。推出的雪白米浆装进布口袋,吊在门梁上过滤。水从布袋里渗出滴到下面的盆里,初时如注哗啦哗啦,渐渐稀疏滴滴答答,待滴无可滴时,把里面的湿粉倒出,掰成小块,摊到太阳下晒干,就成了可以保留到春节乃至夏天的汤圆粉了。

    过年之乐从来不只在过年的那几天,而是在准备过年的漫长时间里。人们需为过年付出大量心血,也在这心血中收获满足。

    在“三线建设基地”这种地方,人人都有单位,单位和单位之间也要攀比,过年各个单位的工会和后勤处都铆足了劲,要给自己的单位长脸。妈妈的单位是百货公司,在物资紧缺年代算是好单位,每年春节总要分点,其中年年必分的品种是甘蔗。分甘蔗的前几天,孩子们就已经得到消息,公司的车已经去米易拉甘蔗了,幼小的心中满是期盼。等到高音喇叭通知甘蔗已到,各家去领,大人小孩便蜂拥去车前排队,报上名字,欢欢喜喜抬一捆。此后的一段时间,单位上的小孩们就随时随地手里都握着一根啃了半截的甘蔗。

    分甘蔗的好事一直持续到某一年,我已经上初中了,忽听单位拉甘蔗的车在回来的路上翻下悬崖,后勤主任当场牺牲。从此就再没有分过甘蔗。

    妈妈的单位是好单位,有东西可分。相对来说,爸爸所在的中学就寒酸得多,我唯一记得他分回来的是一头羊,活羊!也不知学校从哪里搞来的,食堂大概没有能力处理,活生生就被愿意要的人领走了,当然是要给钱的。那也算是大福利了,因为不要肉票。

    羊还不到宰杀的时候,被拴在防空洞口的老树根上,我就生平第一次拥有了一头羊。那是很大一件事,我每天放学都会顺路给它带回一大抱青草或菜叶,还会把同学领到防空洞口去看“我的羊”,假装大胆地摸它,假装和它很熟。

    最后,羊的末日到了,爸爸自己不会宰,请了个会宰的,把羊牵给他,还回来的就是两大盆羊肉和羊杂,羊头则作为酬劳送给了那人。

    那个春节,吃了许多羊肉。但更多的春节不是吃羊肉,主要是吃鸡、鱼。春节就是个吃的节日,再没有任何一个节日能像春节一样,让人们如此盛大地放纵口腹之欲。“吃”是人的第一天性,春节在这个层面上展示了人性必胜的真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吃!

    为了这场盛大的吃,人们早早就开始准备食物,当所有的食物准备就绪,春节就正式降临了。从年夜饭开始,耳边就响着各种关于吃的故事。妈妈会反复回忆她小时候吃过的“九大碗”,以及巴掌大、半指厚的咸烧白……不过,只有三口人的年夜饭,终究吃不出妈妈口中描绘的那种盛况,尽管她每年都弄出一大桌菜,每年都说“年夜饭一定要吃得久,要吃过十二点,从头年吃到第二年。”但实际上,没有哪一年是吃过了十二点的,那时候也没有电视,吃饱了,吃撑了,这除夕就算过了。

    在一个没有长辈,没有亲戚,没有大家族的地方,年轻人自己过春节,老规矩少,随便怎么都行。除夕夜常常是简单的,初一反而隆重。因为初一总会有客人到访。

    那些年父母有几个关系非常好的同事、朋友,年龄都相仿,三四十岁,孩子的年龄也相仿,都在读小学,每年春节几家人总要聚在一起,初一去这家,初二去那家,吃喝玩乐,煞是热闹。虽然是过年,并无多少过年的规矩,鞭炮也不放,红包也不发,都说“不兴那些”。虽然大人也叮嘱过,初一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碎碗,不能把筷子掉地上……“掉地上会怎样呢?”我问,“那就预示着这年家里要死人。”好可怕!但实际上,如果吃饭的时候真有谁把筷子掉在了地上,不会有任何人惊愕不安,换双筷子继续吃就是。

    在这样一个年轻的群落里,传统是有的,但又并不严格,甚至只是装点,只是借口。传统犹如传说,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遵守的。也许正因为我从小生长于这样一个年轻的群落,许多传统意识已经淡化,许多“流传久远,自然而然”的事,于我影响甚小。

    环境决定传统,我辈如此,下辈亦如此。儿子在美国留学,近两年都没回国过春节了,他们的学校不会为春节放假,我也无意非要和他一起过年。大概留学生家庭都已经习惯如此,也没啥损失。暑假他回了家,已慰相思之情,够了。

    最近看到好些人晒朋友圈,有的到海南过年,有的到国外过年,其实那过的不是年,就是日子。“年”终于回归它时间的本质,只是在人的生命中,换了一种流淌的方式。

香肠羊肉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