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赞·2019科普中国揭晓:黑洞照片入选十大科学事件

典赞·2019科普中国揭晓:黑洞照片入选十大科学事件
2019年12月18日 09:27 cnBeta

原标题:典赞·2019科普中国揭晓:黑洞照片入选十大科学事件 来源:新浪科技

12月28日消息,昨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新华网承办的“典赞·2019科普中国”揭晓盛典在京举行。活动现场揭晓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2019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2019年十大科普自媒体、2019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以及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光辉,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以及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徐颖等参加活动。

怀进鹏表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是科普的三层境界。他认为,只有全面彰显科普的知识价值、生活价值、经济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让科学精神成为主流价值,全社会的创造智慧和创新热情才能充分涌流。怀进鹏提到,2019年,中国科协以重大活动和平台为载体,拓展科普服务范围和能力。未来,中国科协将继续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凝聚社会各界力量,铸强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奋力书写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普篇章。

活动现场,“典赞·2019科普中国”各奖项逐一揭晓。“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问世”等事件入选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5G基站辐射对人体会产生很大影响”“中国高铁辐射严重,‘坐高铁=照X光’”等流言入选2019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bilibili账号、“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成为2019年十大科普自媒体;视频“3分钟回答你对垃圾分类的所有疑问”、H5“中国旱涝五百年”等入选2019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王元卓、生态活动家冈特·鲍利(Gunter Pauli)等获得2019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据了解,“典赞·2019科普中国”活动采取单位推荐和自主报名相结合的方式推选入选作品。截至11月24日,共征集到科学传播人物、网络科普作品、科普自媒体三类参评材料共计519份。经大数据筛选及分析,产生年度科学传播事件109件、“科学”流言110条。此外,中国科协还组织了来自科学研究、科技传播、科普媒体等领域的45位专家,对各奖项进行初评,并对入围内容进行公示以及网络集赞。最终,通过终评环节,专家评委会评审出各类奖项。

除揭晓以上各类奖项,活动现场节目精彩纷呈。“中华拓荒人”海水稻推广大使薇娅与北京市西城区志成小学的学生们联合演绎由袁隆平院士作词的歌曲《我有一个梦》,带领观众一起感受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的家国情怀;此外,说唱歌曲《让流言止于智者》、少儿京剧《梨园春蕾》、中国鼓《鼓动未来》等节目点燃全场气氛。整场活动气氛热烈、高潮迭起,令现场观众赞叹不已。

据悉,“典赞·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主办的一项盘点年度科学传播典型的活动盛事,旨在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融汇科学传播业界智慧,彰显科普中国品牌文化,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活动自2015年起已连续举办五年,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附:(一)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终评评选结果简介

1。 王元卓

1978年9月生,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因手绘《流浪地球》电影讲解图被公众广泛关注,被称为“硬核科学家奶爸”。多年来,他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坚持做“好玩的”科普,他创作的手绘科普读物深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2019年,他发布网络科普文章、视频共100余个,吸引了2000余万人次阅读和4000余人次讨论,被新浪微博评为“2019十大新锐科普大V”。他参加的科普活动和科普讲座以网络视频形式发布后,观看量超百万人次。其个人科学传播事迹被央视、北京卫视等十余家电视台报道。

2。 冈特·鲍利(Gunter Pauli)

1956年生于比利时,是世界知名经济学家、生态活动家、国际智库罗马俱乐部成员、“蓝色经济”模式创始人和零排放研究创新基金会(ZERI)发起人。他创作的《冈特生态童书》(1—360册)以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为蓝本,深入浅出地讲述地球生态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该书荣获科技部颁发的“2014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并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主办的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中获“十大中国自然好书自然教育奖”。他连续六年参加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生态环保科普讲座,走进北京、上海、广东、广西等20多个省区市的200多所学校,向10万余名师生介绍生态科技与科普知识,对普及和深化生态环境教育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被中央及地方媒体广泛报道。

3。 牛望

1983年2月生,安徽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副处长。他扎根基层,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工作,通过作讲座、写著作、演戏剧、创教具、震区宣讲等形式,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平台,传播“有用、有趣、有料”的防震减灾知识、技能和理念。他走基层、进军队、入机关、去学校开展讲座近200场,部分课件被安徽省教育厅推广,听众观众数百万人。他参与组建志愿者队伍20余支,指导演练30余场,参与编写演练指南1部、专著3部,在震区开展应急科学传播十余次,曾荣获“全国科学实验展演一等奖”“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同时被中科院、科技部授予“全国十佳科学实验展演人员”称号,被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授予“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大使”称号。

4。 旭东

1980年2月生,藏族,四川省广播影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播出中心《云丹科普苑》制片人、主持人。他长期在藏区用藏汉双语的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科学传播工作。由他制作的《云丹科普苑》节目深受藏族同胞欢迎,现已录制400多期,累计时长10000余分钟,他为制作该节目内容,每年要在高原上奔走上万公里。此外,他和团队还会定期进入川、藏、滇、青、甘五省及周边地区的牧场、村寨、寺庙等地开展“藏汉双语”科普宣传活动,为藏区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惠及数百万藏族同胞。

5。 刘晓东

1983年8月生,辽宁省大连市气象局气象节目主持人、气象科普使者,曾被科技部授予“全国十佳科普使者”“全国优秀科普讲解员”,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十大气象科普创客”。他多次获国家级奖项和省部级表彰,如“第七届全国气象节目主持人评比一等奖”“第二届全国金牌主播——全国百优主持人”“第三届全国金牌主播评选——全国十佳城市主播”,是气象局系统中唯一包揽全国各级别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的工作人员。同时,他利用自身影响力先后在《我是演说家》《一站到底》《越战越勇》等著名节目和大型活动现场进行科普讲解,成为气象科普的“使者”。

6。 陈征

1981年9月生,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副秘书长。曾担任《加油!向未来》《正大综艺·脑洞大开》《是真的吗?》《解码科技史》《透视新科技》《挑战吧太空》等科普节目和多部实验类舞台剧的科学策划顾问。作为顾问和审读专家,他还参与编写了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以及《当诗词遇见科学》等儿童科普读物。

近年来,他积极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以科普剧、短视频、科普出版物、线下讲座、科学表演、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传播科学知识。“陈征博士——科学实验大玩家”发布的科普短视频播放量达2.2亿。他还曾荣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一等奖”“科技日报社——科普达人”等称号。

7。 林群

1935年7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泛函分析、计算数学研究。曾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捷克科学院数学科学成就荣誉奖章”“何梁何利奖”“第十二届华罗庚数学奖”。

让初学者也能理解和运用微积分是林群的心愿,为此他投入大量精力在科普教育工作中。他曾说:“教学不能脱离科普,科研也不能脱离科普,因为科学最终是要面向大众的。”2019年6月15日,他作为演讲嘉宾登上“SELF格致论道”讲坛,为现场1000多名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数学的精彩演讲,反响热烈。此次演讲视频被微信、微博等多家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浏览量超800万人次,转发量超3万人次,收藏量超8万人次,并引发网友对“数学教育和学习”话题的广泛讨论。

8。 赵静

1968年5月生,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系副主任、中国卒中学会“中风120”行动组组长、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曾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仁心医师、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闵行区领军人才等称号。她提出“中风1-2-0”这样一个迅速识别中风并即刻行动的方法,重点强调中风急救,宣教先行,通过开展前期调研及推广宣传,让公众进一步认识了脑卒中急救的相关知识。她还带领全国12个省的1万多名医务人员在全国各地开展了数百场中风急救科普活动,创作了系列方言版视频,科普成果荣获上海市“医树奖”医学科普创新一等奖、国家卫计委脑防委微电影大赛二等奖。

9。 耿华军

1979年7月生,科普自媒体“星球研究所”创始人。他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6年创办地理科普类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所长”。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与专业科研机构和相关领域科学家建立广泛合作,本着严谨的创作态度以文字、影像等形式创作科普内容,传播地理、地质、工程、天文等学科领域知识。历经3年,“星球研究所”微信公众号订阅人数已超200万,文章平均阅读量达50万,最高阅读量超1000万。2019年10月,“星球研究所”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撰写的《这里是中国》上市一个月即印发40万册。此外,他还多次参与由TED、中信出版社等机构主办的科普演讲。

10。 徐海

1978年2月生,中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光电材料研究。徐海关注到化学常被公众“妖魔化”,2010年起,他开始投入大量时间积极创作化学类科普作品,宣传“化学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念。2012年,他用动漫、歌曲等形式创作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系列科普课程成为中南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被科技日报誉为科普界“时尚教主”。2019年,他创作的“走进流行歌曲中的科学世界”“化学魔法师”等科普内容,在大学生和社会公众中引发积极反响。同时,他撰写的《名侦探之化学探秘》荣获科技部“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中国化学会“2019年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优秀科普图书”。

(二)十大网络科普作品终评评选结果简介

1。 《3分钟回答你对垃圾分类的所有疑问》视频

创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北京闪联传媒技术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如果违反条例,最高可罚款人民币5万元。此消息一出便引起热议。不少人抱怨说:“垃圾而已,有什么好折腾的?”本视频基于准确的数据、科学的道理,用动画的方式告诉公众,惹人厌的垃圾,其实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果垃圾不分类,不但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很大,而且是对资源的浪费。

2。 《中国旱涝五百年》H5

创作单位: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中国天气网、国家气候中心

内容简介:“旱涝”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安居乐业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中国旱涝五百年》H5首次通过交互可视化的形式深度挖掘和分析从明朝至今(1470—2018年)各省份的旱涝气候变化,通过大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阐释旱涝灾害对社会生活、历史变迁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向公众科普549年间全国旱涝时空规律和分布格局,解释我国自古以来旱涝频发的原因。作品运用融媒体手段融合可个性化体验的互动地图、交互可视化图表、gif动图、老照片、图片和文字等视觉元素,支持公众查看任意一年旱涝状况,80余个重点城市五百多年间的旱涝气候变化及重大历史事件。该作品主创人员有张永宁、张德二、陈金鑫、任成英、张晓通、于金、李强、余晓芬、张硕、周笛、张寅伟。

3。 《中国稀土 点亮未来》视频

创作单位:中国稀土学会、中国科协信息中心

内容简介:稀土资源作为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正在深刻影响着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甚至关乎国家战略,牵动全球高科技产品供应链格局。《中国稀土 点亮未来》由中国稀土学会、中国科协信息中心策划制作,邀请到稀土领域四位知名院士作为科学顾问,结合专家实拍与后期特效制作,用一部5分钟科普视频让公众了解到稀土是什么、稀土有什么用、中国稀土为何能影响世界等问题的答案。

4。 《百年孤独的阿尔茨海默症》主题演讲

创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内容简介: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报告,每三秒钟全球就会增加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阿尔茨海默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病症,该视频解读了“阿尔茨海默症”的详细发病机理以及预防方法,帮助公众进一步了解阿尔兹海默症。

5。 《百变小加之小加向前冲》系列视频

创作单位: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简介:《百变小加》是由浙江省科协策划的大型原创科普动漫内容,含动画片、游戏、微视频、表情包等。其中系列剧《百变小加之小加向前冲》第一季共52集,每集3分钟左右。该片通过动漫形象“小加”,与家庭成员对话设定细分传播人群,由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引出科普话题。系列剧结合数字经济、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内容,串联起地球与环境、生活与健康、宇宙的奥秘、神奇动植物、安全与预防等五大主题的科学知识。而《为什么要垃圾分类》是该系列片的第一集,用有趣的故事和严谨的科普知识,讲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引发了传播热潮。

6。 《欧阳自远院士:我们为什么非要到月球的背面去》视频

创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它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视频以专家采访和三维模拟动画相结合的形式,为公众进行科学知识解读。片中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深入解读嫦娥四号与月球背面的秘密,使观众更直观更清晰地了解嫦娥四号和月球背面的相关知识。

7。 《科技向未来》主题演讲

创作单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络中心

内容简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科技向未来》栏目聚焦群众关心的前沿科技,邀请相关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演讲、互动对话等形式,将深奥的前沿科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揭示科技对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的深刻影响,让群众在拓展知识视野中坚定“四个自信”。节目每期邀请一位主讲嘉宾,围绕当期主题进行主题演讲。主题演讲后,主讲嘉宾与特约观察员通过互动交流等方式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截至2019年11月11日,栏目已播出5期。

8。 《科学榜样》系列音频

创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科学榜样》系列音频选取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于敏、孙家栋、程开甲等新中国著名科学家,以他们的科研经历、人物故事为背景策划、制作科学家故事,深入了解科学创新成果、科学家成功背后的经历,弘扬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展现科学家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之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的崇高品格。该系列音频每期时长3至8分钟,在爱因斯坦FM、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平台更新,截至2019年11月,节目总播放量超过1200万。

9。 《美丽科学|中国动物:展现中国两栖和爬行动物之美》视频

创作单位:安徽新知数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美丽科学团队通过高品质的影像,记录和展现中国的两栖与爬行动物,向全世界观众展示它们独特的魅力。2019年,美丽科学团队对中国特有的数种蛙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重点拍摄了数十种两栖与爬行动物,同时记录了高原沙漠、热带雨林、喀斯特平原以及温带雨林等数种地貌环境。该作品主创人员为缪靖翎、梁琰,其中科学顾问以及助手为侯勉、王基巍、李辉。

10。 《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地下寻真》视频

创作单位:故宫博物院

内容简介:《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地下寻真》作品聚焦故宫考古,带观众前往故宫的考古遗址,近距离发现紫禁城地下的秘密。作品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考古遗址现场,配合三维视觉效果展示和复原故宫宫殿的地下基础样貌,向观众揭示紫禁城地下基础的真相、传播故宫考古科学知识。《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地下寻真》作为故宫博物院出品的“紫禁城·天子的宫殿”系列的第8部虚拟现实作品,以科普视频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传播,使考古科学知识走入寻常百姓家。

(三)十大科学传播事件终评评选结果简介

1。 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2。 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问世

2019年4月10日,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同步公布了“事件视界望远镜”(EHT)项目的第一项重大成果:人类有史以来获得首张黑洞照片。该黑洞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它的核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

3。 我国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发射

2019年6月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Z-11 WEY号)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

4。 我国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

5。 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中获新突破

2019年6月17日,新华社发布采访屠呦呦团队稿件《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报道中表示,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6。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新型类脑芯片

2019年8月1日,《自然》杂志刊登封面文章称,来自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发出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

7。 我国自主研制最大直径盾构机在深圳始发

2019年8月1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泥水盾构机“春风号”在深圳春风隧道始发,正式投入使用。该设备是迄今为止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其设计制造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春风号”泥水平衡盾构机开挖直径为15.80米,重4800吨,长135米,装机总功率超过1.15万千瓦,掘进总推力高达2.46万吨。

8。 袁隆平等42人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9月17日,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根据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女)“共和国勋章”。授予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满族)、顾方舟、程开甲“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9。 哈勃望远镜拍到星际彗星首张清晰图像

2019年10月16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管理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为首颗被“验明正身”的星际彗星“2I/鲍里索夫”拍摄了照片,这是迄今望远镜为这颗神秘星际天体拍摄的最清晰照片。这颗彗星被命名为“鲍里索夫”是为了纪念它的发现者、克里米亚业余天文学家根纳季·鲍里索夫。

10。 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

2019年11月14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在河北省怀来县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试验模拟了着陆器在火星环境下悬停、避障、缓速下降的过程,对其设计正确性进行了综合验证。

(四)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终评评选结果简介

1。 5G基站辐射对人体会产生很大影响

流言内容:一位互联网知名人士宣称,5G基站密度极其高,因为是毫米波,振动频率高,可能会对水分子和氧分子的一些震荡频率产生共振。他根据自己的物理知识判断,5G基站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

辟谣内容:首先,辐射是一种能量传递方式。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自然界电闪雷鸣、太阳黑子活动等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并伴随着生命产生和演化的整个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无线电台、微波炉、电磁炉、电脑、电视机和吹风机等都是电磁波的发射源,可以说电场辐射已经是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其次,手机、基站的电磁辐射能量较小,不能使得DNA链断裂,属于非电离辐射,与X光、核辐射等电离辐射完全不同,它主要是热效应。而且,现代无线通信技术都采用了上下行的功率智能控制技术,所以通信基站数量越多,手机通话效果就越好,而手机和基站的电磁辐射反而会越小。最后,按照国家标准要求,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需要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在实际执行的时候,运营商考虑到不同制式无线通信信号的叠加,工程施工会控制在8微瓦/平方厘米以内。实际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水平都会比安全限值要低很多。

2。 中国高铁辐射严重,“坐高铁=照X光”

流言内容:国产高铁从诞生起就存在严重的辐射问题,坐高铁等同于照X光,对人最大的危害就是破坏女性生殖系统。

辟谣内容:我国高速铁路上运行的列车,使用的电力一般为2.5万伏特、50赫兹交流电。高铁的高压电力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属于“极低频电磁辐射”。能量较小,不会使DNA链断裂,属于非电离辐射,完全不同于医院里X光的电离辐射。所以“坐高铁=照X光”的说法纯属误导。有电的地方就有辐射,普通火车、地铁都有辐射,手机、剃须刀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只要辐射在一个安全值内,就不会对人产生影响。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规定,高铁产生的磁场辐射的安全标准为100微特斯拉(磁感应强度单位)以下,电场辐射的安全标准为5千伏/米以下。北京铁路局专业人士曾专门对高铁车厢中的电场辐射进行测量并公开测量数据,不同车型的一等车厢、二等车厢、车厢连接处、驾驶室等位置,电场辐射值分布在0.011—0.021千伏/米范围内。比对这些数据不难发现,中国高铁的电磁辐射量要远远低于国际标准,根本不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3。 长期服用降压药致死

流言内容:一半以上高血压患者死于肾衰竭、心衰竭,这与长期服用降压西药关系重大。西药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药物依赖性,药物“毒性”则会摧残心、脑、肾,还会带来头晕、恶心、心慌、哮喘、水肿等副作用。

辟谣内容: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导致身体靶器官的损伤或衰竭,如心衰、肾衰、心梗、脑梗等,最终造成患者死亡。服用降压药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靶器官的损害,所以并不会造成患者的死亡。其次,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目前有少部分降压药确实会引起小部分人身体不适,如头晕、恶心、局部水肿等,但通过对药物的调整,基本可以解决上述副作用的出现。此外经科学证实,降压药基本没有成瘾性,不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药物依赖。

4。 电子烟无毒无害,是戒烟的利器

流言内容:电子烟可以替代传统卷烟,其产品“健康无公害”,具有“无二手烟”“杜绝焦油等致癌物”“帮助戒烟”等效果,值得推广。

辟谣内容:虽然电子烟不含焦油,相对传统卷烟危害小一些,但电子烟中含有对健康有害的尼古丁。另外,导致烟瘾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电子烟中的尼古丁也一样会让人上瘾,有些电子烟的尼古丁含量甚至超过传统卷烟,所以抽电子烟并不能帮助吸烟者有效戒烟。

5。 饥饿能够“饿死”肿瘤,延缓衰老

流言内容:有流言称人体细胞在饥饿的时候,能把自己体内的无用或有害物质自行吃掉,以提供自己生存需要的能量,所以吃素或少吃饭可以激活“细胞自噬”,起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等作用。

辟谣内容:通过少吃、吃素降低得癌的几率,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研究发现,营养不良的人肿瘤发生率更高,肿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几率也明显高于其他良性疾病,如果肿瘤患者患有合并营养不良症,会导致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另外,“细胞饥饿”并不等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饥饿,断食、辟谷也不等于医学研究中的自噬,现阶段的自噬研究离临床应用还相当遥远,自噬与抗肿瘤、衰老的关系也尚不明确。轻断食、生酮饮食、无麸质饮食这些近年来很火的饮食概念,原本在医学上都是针对特定人群(肥胖、小儿癫痫、明确的麸质过敏等)的治疗方式,实施前后都需要医学专业人士进行评估和监测以保证患者安全。

6。 孕妇不可接种流感疫苗

流言内容:孕妇接种流感疫苗,会使孕妇感染流感病毒,加重妊娠反应,还会影响胎儿健康,甚至是导致胎儿的畸形。

辟谣内容:冬春季节流感高发,一些体虚、体弱的人群尤其容易被流感病毒所侵袭,而接种流感疫苗则是抵抗、预防流感的有效途径。相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孕期女性的抵抗力稍弱,较容易被流感病毒攻击。大量研究表明,在流感大流行期间,孕妇因流感感染而住院、入住ICU和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研究还显示,孕妇患流感可对胎儿和新生儿产生影响,出现死产、婴儿早产和出生低体重等情况,所以孕妇接种流感疫苗有其必要性,并且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流感疫苗。

孕妇在接种疫苗时应注意,孕期接种灭活疫苗是可以的,但应禁止接种非灭活疫苗。非灭活疫苗是用人工定向变异方法,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毒力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的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这类疫苗有潜在的感染胎儿的风险。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对鸡蛋或对疫苗中任一成分过敏者不宜接种流感疫苗;患伴有或不伴有发热症状的轻中度急性疾病者,建议在症状消退后再接种;曾经患过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孕妇,应先咨询医生再决定是否接种。

7。 抑郁症不是病,就是太矫情

流言内容:据媒体报道,一名20岁女孩不堪抑郁症折磨,发微博表示“我生了一场很久的病,这是最后一次自杀”。很多人都认为抑郁症就是太矫情,是一时想不开,或是由于意志不够坚强所导致的。

辟谣内容:抑郁症是一种当今社会上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典型症状是持续性的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以及失眠等,严重的可能导致自杀。抑郁情绪会让患者在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自己无法通过意志力控制痛苦。

因此,我们不应该指责或者质疑抑郁症患者,应当加大力度传播抑郁症及其治疗方法,正确看待抑郁症,关心抑郁症患者群体。

8。 低盐饮食不健康

流言内容:胃酸是以盐作为原料产生的,盐能促进消化,低盐会使消化出现问题。同时低盐饮食可能导致麸质过敏。另外国外有人因为低盐饮食,在极端高温天气里中暑而死。

辟谣内容: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它调节人体内水分均衡的分布,维持机体内酸碱度的平衡和体液的正常循环,还参与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人体内不能没有盐,但少量盐就能满足机体的需求,而且生活中的“隐形盐”无处不在,如牛奶、肉、饼干、面包、挂面等钠含量都不低。因此即便是口味较清淡的人也有钠摄入超标的可能性,即使不吃盐但是其他含有氯元素的食物摄入后还是会产生胃酸。一般成人每天摄入3克食盐就可以维持生理基本需要,过量摄入食盐会引起许多健康问题,如引发高血压、骨质疏松甚至胃癌等疾病。目前成年人每天盐的推荐摄入量约为5至6克,而实际研究表明,我国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达到了9至10克,远超健康标准,因此控盐、减盐才是正确做法。

另外,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比如因为气候炎热或剧烈运动而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盐分大量流失的时候,才需要大量补充盐分。如今我国大部分居民日常运动较少,夏天吹空调保持凉爽,导致排汗较少,所以绝大部分人不需要大量补充盐分。低盐饮食与麸质过敏并无关系,麸质过敏是谷物蛋白诱发的。

9。 近视能治愈

流言内容:只要用对方法,近视在一定期限内是可以治愈的。如针灸治疗近视效果就非常好,近视度数在八百度以下、年龄在六十岁以下的近视眼患者,都能被治愈,且治愈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一至三个月内视力可以恢复到正常视力1.0以上,不复发。它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使视力自我调节功能得以恢复正常。一般来说治愈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年龄越小、病程越短疗效越显著。

辟谣内容: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除了因睫状肌痉挛所致的“假性近视”外,近视是不可逆的,严重情况甚至会导致失明。目前还没有安全有效的办法能使其恢复。也就是说,近视只能被“矫正”,不可“治愈”。目前,近视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药物、光学眼镜、角膜塑形镜、手术治疗等,基本原理均为改变光线折射路径或者延缓眼轴增长,控制近视进展,但不能逆转已经发生的近视眼结构改变。所以,近视后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缓度数加深的速度。2019年3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明确表示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近视治愈”等带有误导性的表述。

10。 液化气钢瓶着火一定要先灭火再关阀门

流言内容:一个关于燃气着火后是先灭火还是先关阀的消防培训视频,在网上“火”了起来。“业内人士”的培训视频声称,液化气钢瓶起火后先灭火再关阀门。

辟谣内容:燃气瓶起火时先关阀会导致燃气瓶爆炸,这一说法缺乏消防常识。首先,关阀不可能产生负压。燃气瓶里充装的一般是液化石油气,家用液化气钢瓶正常使用时,其压力远远高于大气压,阀门一关,瓶内的压力不会降低形成“回火”。其次,液化气钢瓶的阀门关后,在某些情况下,火焰会沿软管向回燃烧,烧到关闭的阀门处,管内可燃物燃烧完毕,燃烧也停止了,回火不可能把火带到燃气瓶里。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液化气钢瓶横向倒地燃烧,钢瓶容易被火焰加热,到达一定温度后,瓶内的液化气受热膨胀,瓶体容易发生物理爆炸。因此,燃气瓶严禁卧放。

(五)十大科普自媒体终评评选结果简介

1。 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bilibili账号

申报类型: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推荐

简介:“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bilibili开设的官方账号,主要面向青少年传播科学内容。账号运营团队由物理所一线科研人员组成,除通过科普文章、短视频等形式传播科普内容外,他们还坚持每周固定时间在实验室进行科普直播。

2。 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

申报类型:由中国气象局推荐

简介:中国气象局公众服务门户网站中国天气网于2013年创建微信公众号。截至2019年11月,订阅粉丝数超115万,已创作2800篇原创科普内容,其中数据可视化科普视频《30秒展现中国66年的气温变化历程》在波恩联合国气候大会边会上播放,吸引全球关注目光。账号热点推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等媒体转载引用。账号创作团队擅长发掘公众最关心的天气话题,形成了重大天气气候事件解读、公众生活预警科普、社会热点趣味科普三种科普创作模式。

3。 中国国家天文——新浪微博

申报类型: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推荐

简介:“中国国家天文”微博账号已创办7年,截至2019年11月,粉丝数超200万,单条内容平均阅读量在3万以上,每天推送内容5条以上,其中原创内容超过三分之二。微博还推送国内外天文学前沿进展、天文摄影类作品及纸刊原创内容。

4。 中国科技馆——快手号

申报类型:由中国科学技术馆推荐

简介:中国科技馆快手号创建于2019年,截至2019年11月,发布原创视频56部,粉丝数超过49万,视频播放量超过6000万人次,点赞数超过150万。此外,还策划推出了多场现象级科普活动,其中围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开展的“科学大表白”短视频活动,活动内容播放量超过1亿人次;围绕“全国科普日”联合全国七家科技馆策划推出的“全民爱科学”大型科普活动中,“全民发明大奖赛”线上活动推出仅一个月阅读量超过1亿人次。

5。 中国科普博览

申报类型: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推荐

简介:“中国科普博览”,自2018年7月开通以来,致力于汇聚和传播中科院内外高端、前沿、特色科学资源,用短视频的方式专注科学正能量的传播。作为国家科普信息化融合创作与传播微生态系统的媒体矩阵旗舰媒体,“中国科普博览”以优质原创内容和趣味的短视频方式,结合重大科技事件、生活热点等话题,开展科学解读,传播科学声音。目前粉丝量46.9万,共发布作品68个,原创率100%,所发作品累计点赞量66.9万,累计浏览量4308万。

6。 中国消防——新浪微博

申报类型:由应急管理部推荐

简介:中国消防微博账号创建于2013年,以传递消防科学知识为理念,主要发布突发事件消防救援、消防业务、消防科普知识、消防员的生活等内容,使公众在幽默风趣的内容中学习消防科学知识、掌握消防安全技能、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7。 把科学带回家——微信公众号

申报类型:自荐

简介:“把科学带回家”是面向6至14岁青少年开设的科普教育微信公众号,创建于2015年,用户数31.3万。平台主要推送国内外优质科普内容,以图文、音视频等形式为孩子们解读前沿科学。账号至今发表文章1471篇,其中原创文章1077篇,单篇平均阅读量1.4万以上。

8。 急诊夜鹰——新浪微博

申报类型: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推荐

简介:王西富医生于2012年创建新浪微博@急诊夜鹰。他作为长期工作在急诊一线的医生,基于丰富的急救经验创作了大量简明、实用、符合循证指南的急救科普文章、视频,成为国内急救公众科普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之一。截至2019年11月底,微博粉丝数95.4万,微博年阅读数超过一亿人次,全网粉丝数超过140万。

9。 量子学派——微信公众号

申报类型:自荐

简介:量子学派公众号成立于2016年12月,内容围绕自然科学和数理哲领域,通过电子书、音视频等方式让读者了解科学、自然、逻辑、法学、金融、数学、哲学等九大领域内容。目前账号粉丝数105万,发布文章335篇,其中原创268篇,占总文章数80%,40%原创文章阅读数超10万,文章总阅读数5818万,总转发数269万,文章总点赞数15万,平均每篇文章点赞数448个。公众号热门内容《人人都懂区块链》《量子物理趣话》《人类最美的54个公式》获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采纳,《量子物理趣话》曾获得京东图书科普书籍排行第一。

10。 游识猷——新浪微博

申报类型:由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推荐

简介:“游识猷”是果壳网主笔颜园园的个人微博,粉丝数365万,主要创作发布发展心理学、健康医学、生物学等内容,每月总阅读数均在千万以上。其作品既有科学理性,亦不乏人文关怀,作者个人写作风格明显,作品辨识度较高,内容浅显易懂。

黑洞中国科学院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