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幻,除了机器人还有什么?

日本科幻,除了机器人还有什么?
2019年12月11日 19:00 虎嗅网

原标题:日本科幻,除了机器人还有什么? 来源:知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日(ID:zhi_japan),作者:张田、张艺、杨萌萌,图片:mu xing,头图来源:豆瓣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赛尔曾经这么说过“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为了使科学和社会之间的界面充满活力,我们所缺少的就是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确是起到了一个连接科学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日本在大正时期和昭和初期开始盛行科幻小说。太平洋战争中原子弹给日本带来了不可想象的破坏,战败后一些作家甚至想过自杀。海野十三、大下宇陀儿等一些作家痛定思痛,重新开始创作生活。面对普遍存在的“生存”这一问题,战后的日本不仅需要科学的心智,更需要科学的精神。

1946年,科学哲学协会在信浓每日新闻社的资助下创办《宇宙与科学》杂志,以促进科幻小说的创作。之后,被称作战后科幻第一号专业期刊的《星云》诞生,但仅仅出版了创刊号便销声匿迹。飞碟研究会、Ω俱乐部等科幻团体相继涌现。在科幻小说这一题材尚不明确的时期,还产生了一名创作水平非常高的作家安部公房。

1952年,手冢治虫凭借《铁壁阿童木》轰动全日本,20世纪50年代末,面向业余科幻爱好者的SF同人志《宇宙尘》创刊,并推出包括星新一、小松左京、筒井康隆等在内的第一代SF作家。与此同时早川书房创办了杂志《SF Magazine》,为了发掘新人,开始举办征文活动。

进入20世纪60年代,因为期刊的兴盛和评选的挖掘,大批划时代名作出现,《日本沉没》应运而生。SF创作界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变得十分热闹,1962年《宇宙尘》主办了第一届科幻大会,关于SF的讨论也兴盛起来。

大森望便诞生于这么一个SF兴盛、大师辈出的时代。学习美国文学的他,在学期间便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幻小说,有着深厚的科幻小说功底,翻译了大量乃英文文学佳作,也编选了很多科幻小说集,如《21 世纪 SF1000》《现代 SF1500 册》等。他编辑的《年刊日本科幻杰作选》系列、《NOVA》系列等,基本都代表了日本短篇科幻的最高水准;他主持的创元科幻短篇赏也是近年来日本科幻新秀出道的重要舞台。与评论家丰崎由美共同编撰的系列评论集也是人气佳作。

在文坛和评论界他发言大胆,另外他还慧眼识珠,帮助过落选小松左京奖的伊藤计划和圆城塔。这两个新星后来都成为日本SF界的传奇人物。

大森望:机器人科幻也许可以称为日本的祖传绝技

大森望

原名英保未来,生于1961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美国文学专业。日本SF翻译家、评论家、编辑。他在《本之杂志》《周刊新潮》等杂志担任过评论,翻译过包括菲利普·狄克、康妮·威利斯等诸多SF作家的作品。

知日:日本诞生了很多像星新一、小松左京、筒井康隆这样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并且有很多日本科幻作品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带来全球性影响。你认为日本 SF 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日本SF可以说是想象力和科学性的集合体,其中来自日本文化的影响有哪些呢?

大森:日本 SF 曾经随着高度经济成长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黄金期。日本科幻所拥有的未来前景相比和20世纪 60、70年代特有的时代感相符合。就像美国的宇宙冒险类作品仿佛是在描写西部冒险一样,日本科幻作品也受到很多歌舞伎、能乐、净琉璃、落语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小松左京、筒井康隆)。但从表面上看,还是受欧美科幻作品的影响大。

知日:在黑船来航时代,儒学者严垣月洲写出了《西征快心篇》,1973年,小松左京创作了《日本沉没》,虽然各自描写的世界不尽相同,日本科幻创作是否有共通的地方呢?在各自背景下,又分别有怎样的特征呢?

大森:指出日本科幻共通的特征十分困难,但对于战后日本科幻来说,初期人们喜欢阅读俯瞰人类未来的视角描写的宏大主题的作品,但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从日常出发的 SF 作品慢慢增加,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随着动画和游戏的流行,科幻作品的类型也逐渐多样化了,出现了角色小说、硬科幻等多种方向。

知日:日本 SF 包括人工智能、未来都市、机器人等许多主题。然而提起日本,还是《铁臂阿童木》等机器人系列被全世界人所知晓。你认为日本的作家最擅长什么主题?为什么?

大森:与欧美科幻相比较,日本科幻小说很少以宇宙为舞台(虽然在科幻动画中不在少数),但时间旅行(尤其是时间循环)类的题材比较多,这也是日本科幻特征之一。美国的“宇宙科幻”有着探险精神作为支撑,日本的“时间科幻”则是像重组拼图一样把故事的条理拼凑起来,情节上偏重恋爱方面的比较多。

从最近的倾向来看,涉及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题材也在增加。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机器人科幻也许可以称为日本的祖传绝技。随着现实世界里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开发,机器人在身边触手可及,机器人科幻题材也展开了新的可能性。在日本,以 TV 动画初始期的《铁臂阿童木》为首,《魔神Z》《机动战士高达》,便以机器人动画的繁盛为荣,开始了独创的进化之路。

永井豪《魔神Z》

知日:日本和美国的科幻文学分别侧重于什么?是否有表现出这两国的文化差异的作品?

大森:美国科幻的源头是“开拓”,而日本科幻则是“精炼”。或者说,以轻小说科幻为中心考虑的话,“幼态持续”(neoteny)也是特征的其一。

知日:星新一的作品中描写的世界,成功预言了现在的世界,近藤真琴的《新未来记》也是以近未来为内容进行的描写。你觉得现在的科幻作家所描绘的世界会在未来变成现实吗?

大森:虽然SF具有的一项功能是预测未来,但是否预测准确这一方面不是很经常提及。时间机器和超光速驾驶也许没有办法实现,但作为科幻主题,“发明”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十分有魅力。尤其是描写可能会实现的未来,然而就算在未来实现的话,与作为对作品的评价还是不尽相关的。不如说,描写不可能发生的未来,表现出别人想不到的可能性才是更加重要的。

知日:科幻小说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的现在,科幻小说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

大森:科学技术的专业化不断发展,使科学变成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存在。在以“水素水”为代表的伪科学蔓延的现代,科幻才更有存在的意义。将科学的有趣之处和可能性通过简洁的语言用小说表现出来并不是科幻的使命,但今后这种机能想必会变得更加重要。

知日:许多日本的科幻作品通过动画或漫画广为人知,那么动画、漫画、小说在表现科幻的世界时,各自的优势是什么呢?

大森:打破了语言常规的题材首先是动画,其次是漫画,最后是小说。翻译小说的时候很辛苦,受众也比动画和漫画更加小众,作为商业来看也是很难成功。但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日本的科幻小说还是维持在很高的水准,若是突破的语言的常规,被世界所认同的可能性也是很高的。

知日:《日本沉没》充满了日本人特有的冷静的科学精神和自省精神,关于这点你怎么看?

大森:虽然不认为只有日本人才能写出来,但在作品中展示的“毁灭美学”的确非常具有日本色彩。小松左京对于日本历史、传统文艺及古典文化的造诣之深,在《日本沉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日本沉没》的畅销,也表现了日本人的国民性吧。

知日:对于宫内悠介的《美国最后的实验》,你评价为“超越了娱乐性的本质,迈向了新一个平台”,为什么会这样评价?你对 SF 作品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

大森:娱乐性作品具有一定的定式,遵守这样的定式,可以让作者获得安心的阅读体验。《美国最后的实验》一书的前半段遵守了这样的形式,但在后半段通过对这种形式的破坏,带来意想不到的结局,也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带来了冲击。我会根据作品的独特性、理论性、创意的冲击性、设定的一致性等进行评价。但对具体作品来说,也有不适用于这套理论的情况,所以,在评判SF作品时,标准不止一个。

《美国最后的实验》

知日:筒井康隆的《穿越时空的少女》《红辣椒》等作品通过日本的优秀动画家动画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你对此怎么看?另外,是否有只有通过文字才能表现出来的作品呢?

大森:我认为,在筒井康隆的作品中,比起《穿越时空的少女》,还有更多更优秀的小说。当时在面向中学生、高中生的杂志上连载,网罗了时间科幻等许多热点,而且由很多想象上的留白所构成。在影视化、动画化上,这些点都是非常有利的。虽然在原作中并没有刻意强调,但在日本历史上可以称之为“时间循环的流行原点”的作品。

筒井康隆与《穿越时空的少女》

今敏导演的《红辣椒》所表现的梦中世界的影像十分精彩,是名留史册的作品。

同样是筒井康隆的作品,《残像上的口红》《DANCING VANITY》等以语言实验的要素为主的小说,影像化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是最近的日本科幻的话,圆城塔、酉岛传法等以文字本身的魅力打动人的科幻,相比也是很难影像化的。

今敏导演的《红辣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日(ID:zhi_japan),作者:张田、张艺、杨萌萌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