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亦涵
《哪吒》的火爆,也推动了其最重要的出品方——光线传媒股价持续上涨。截至周五收盘,光线传媒报9.11元/股,近10日涨幅达到17.10%。但与多数影视上市公司类似,光线传媒2019年上半年的业绩并不理想,净利润同比下滑超95%。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爆款电影的出现能够提振影视上市公司的业绩,但是在影视行业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影视公司要获得稳定的业绩增长以及更高的市场估值,依靠押宝爆款电影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改进内容制作模式与拓展变现方式,去探索出一条更好的商业模式。 01 《哪吒》登顶,谁在幕后? 《哪吒》票房火爆背后最为受益的上市公司无疑是光线传媒。公开资料显示,《哪吒》电影的出品方为光线影业、彩条屋影业、可可豆影视、十月文化四家影视公司,制作方为可可豆影视公司,发行方为光线影业公司。

02 爆款电影能否温暖寒冬里的光线 光线传媒近日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8500万元—105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5.02%—95.97%,主要原因是电影业务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电影成本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所致。 不仅仅是光线传媒,今年以来,如华谊兄弟、北京文化等影视上市公司,业绩也都出现了大幅下滑。而如果从近年来屡押爆款的北京文化的经历来看,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或许很难依靠单部电影的爆火而实现稳定的增长。 2017年、2018年、2019年,北京文化先后押中了《战狼2》《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三部爆款电影,但尽管年年押中爆款,但北京文化的业绩却并不稳定。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第一季度,北京文化的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42.47%、-8.78%、-78.93%,净利润则为-40.59%、4.99%、-312.73%。 从股价来看,尽管在每次爆款电影出现之后,北京文化的股价都有短暂上升,但是很快就重回下跌通道。2017年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北京文化的股价从19.34元/股一路震荡下跌至9.13元/股,跌幅超52%。 一位不愿具名的传媒行业分析师对中新经纬指出,对于影视公司来说,每年都要制作多部影视产品,因此单部电影的爆红,尽管对公司的收入有所提振,但是整体的业绩情况,还需要具体计算每部产品所带来的收益以及付出的成本。 而2016-2018年彩条屋出品的多部动画电影,在票房上也是成绩不一。除了《哪吒》之外,彩条屋出品票房最好的《大鱼海棠》,获得了5.64亿元的收入,作为对比,同样是光线出品的动画电影《大世界》,票房却仅有几百万元。 彩条屋影业总裁易巧在近日谈起《哪吒》时,对媒体直言,“我希望《哪吒》是相对可复制的,技术已经不再需要担心了,我们现在欠缺的是工业化的意识。”在她看来,只有形成一个真正可复制的、工业化管理流程,才能让中国动画产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03 专家:影视公司亟需变革商业模式 西南证券影视传媒行业分析师刘言向中新经纬指出,随着电影市场票补时代的结束,如今观众观看电影的成本已经大幅上升,因此观众对于电影的品质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是为何近年来爆款电影频出,而许多影视公司的业绩却仍旧下滑的原因之一。 “因为只有好电影才会吸引到观众,而过去大量质量一般的腰部电影,票房则普遍出现了下滑。因此,工业化意识也好,IP式运营也罢,归根结底,是电影公司只有生产出一部质量好、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才会获得良好的票房成绩。”刘言解释道。

在刘言看来,目前动画电影的票房,在整个电影市场中的比例较低,因此从长期来看确实具有不错的增长空间,而光线传媒这样提前布局的公司,也会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是短期来看,期待动画电影市场的爆发并不现实,一方面,国内的动画电影制作公司在技术水平以及内容制作上还未完全成熟,另一方面,动画电影市场的发展也需要等待观众接纳度的逐渐提升。” 而上述不愿具名的传媒行业分析师则认为,目前的影视公司,主要的商业模式都是通过影视内容的制作和发行,来获取票房等收入。因为内容制作的不确定性,这种商业模式让影视公司的经营情况会产生很大的波动,而且多数影视公司也难以通过内容制作来建立自己的行业壁垒与竞争优势。 “随着电影市场渠道下沉红利的销售,行业增速的下滑,影视公司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资本市场对整个行业的估值越来越低。对于影视公司来说,如果要摆脱业绩不稳,估值下滑的情况,就需要改变自身的商业模式,比如采取工业化的运营制作,拓展公司的变现方式等。”该传媒分析师说道。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注:导语图为影院资料图,中新经纬吴亦涵摄。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