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通讯与电讯 > 2006世界电信日特别策划专题 > 正文

赵福军:电信日网络安全之漫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 15:36 ChinaByte

  赵福军

  去年的今天,笔者曾撰文《5.17、BT之东拉西扯》发于CB专栏,调侃了禁止、封杀BT对创造公平信息社会,缩小全球信息鸿沟的反动与悖论。一晃又是一年5.17,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是双会齐开,2006年3月27日,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5月17日为“世界信息社会日”,在还没有官方正式文件声明“世界信息社会日”替代“世界电信日”之前,双重盛会往后依旧会继续。

  回望近五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无论是“互联网:挑战、机遇与前景”、“帮助人们跨越数字鸿沟”、“帮助全人类沟通 ”,还是“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创造公平的信息社会”,其实都在围绕着两个主题:公平与效率。暂且不论当公平与效率相互矛盾时,到底应该将谁摆放在前面,仅以今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推进全球网络安全”(Promoting Global Cybersecurity)来说,至少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马斯洛曾经将人类的需求划分为五类,并按由低到高的顺序给予排列,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获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只有首先解决了安全问题,构建出了全球安全战略体系,才有谈论公平、效率等社会需求、获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可能。

  网络安全不仅仅局限于电信网,随着三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之间的相互协同与利益共融关系也更突出,任何一网的动作或差错都可能引发其它两网的震动、不安。例如随着WAP的流行和3G时代的到来,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传输、下载会越来越普及,流行于互联网的骇客、病毒、木马、间谍软件、蠕虫也会逐渐的转移到电信网之中,产生深刻的危害。因此“推进全球网络安全”应该与促进三网融合一起来谈,离开了三网融合而谈“推进全球网络安全”不过是食肉者的扯谈。

  如果说传统的网络安全威胁力量还大多是出于恶搞、非利益、炫耀目的,危害后果还不是很严峻的话,如今随着网络软绑架的流行,网络病毒式营销的泛滥,各类黑客利用技术盗窃相关帐号、密码,窃取银行财物、虚拟货币等财产,已经明显的具有了商业赢利性目的。据《2005年度计算机病毒疫情及网络安全报告》显示:病毒、黑客和流氓软件正紧密结合,日益趋于商业化、集团化,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根完整的产业链条。很多正规的软件、互联网公司和共享软件作者加入到流氓软件的黑色利益链条中来,在大大加强流氓软件传播能力的同时,也成为了网络威胁的幕后黑手。可见加大商业性惩罚力度,让其没有做恶能力似乎是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的可行之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确定了九大战略重点,其中第八点就是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可见政府已经意识到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笔者认为今后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保障,为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保驾护航:

  首先,加快信息网络安全立法步伐,提高信息网络安全立法的效力位阶性,综观国内网络立法,除了《全国人大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属法律外,其他都不过是效力甚低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甚至堂堂电信行业,至今仍在沿用总共81条的《电信条例》,这或许在老外看来都是难以相信的,不过这种无法可依的状态却活生生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其次,加大信息网络安全的宣传与普及力度,只有每个用户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才可能尽量减少危害事件发生的概率。据调查,国内网民有50%的网民有过网络帐号、密码被盗的经历,但有32.6%的网民从未出于安全意识更换过自己的帐号或密码,每年更换1次以上的网民只有14.4%,这至少说明我国互联网用户的自我安全意识还处于薄弱状态;

  最后,加强网络安全执法力度,徒法不足以自行,自律意识也仅仅是一种软约束,唯独将法律这种硬强制约束力以常规执法的形式运用到生活中,或许才是推动信息网络安全的最佳动力。近日为了弥补公安网络执法的缺位,公安部决定在重庆、杭州、宁波、青岛、厦门、广州、武汉、成都等八个试点城市,率先推广深圳公安机关设立的网上“虚拟警察”,把互联网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管理总体框架,依法公开管理互联网的做法值得推荐。

  网络安全,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其实每天都伴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只有对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将其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够从真正的意义上将其Promoting,才可能为信息社会的公平、效率保驾护航。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