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 传媒人俱乐部专题 > 正文

“读图时代”的摄影“面孔”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2日 21:12 新浪传媒

  李兴华

  不断有朋友拿来报上和网上藏策和与之"争鸣"、"探讨"的文章给我看,起初还满有兴致,但越往下看越没劲--讨论和对话并没有在同一层面上展开和深化。实在是要佩服《被批判的感觉》中的藏策那份从容与耐心。

  去年,在《拓宽摄影批评的视野》一文中,我对《中国摄影报》与新世纪初开辟摄影批评新层面的尊崇,对摄影批评学术化和开发性的热切期望,看来多半也是属于"自恋"的一厢情愿吧?这点感觉,在最近刚刚结束的一个摄影论坛上,又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倒是会间饭桌上不经意听来的一则事关"图片与权力"或"图片的传播与运用"的真实故事,使我有不虚此行的意外收获。然而,与"收获"的意外同样让我感到诧异的,是讲故事的和听讲故事的淡漠面孔,甚至可以说是麻木。无论是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圈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摄影家),抑或是诸多声言用镜头"提问"、"追问"摄影的"道理"的艺术家和评论家,面对这样一个就发生在自己身上,涉及"个人存在证明"与"权力支配"而富含社会文化分析意味的"摄影文本"(一组在圈内颇有好评的图片,经不同背景媒体的多重转述、运用而引起社会不同层面强烈反应和干预,作者因此被牵涉到"灭顶之灾"的官司中,最后还是权力的支配而因祸得福喜剧收场),无不表现出一脸的懵懂木然。

  或许,"对话"会让彼此之间看清对方的面孔?

  理论界勃然而兴的文化研究与"用镜头说话"的摄影"亲密接触",在摄影批评圈看来,是外来的嘴啃了自家园子的草;从文化研究来说,则是视野所及而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不过,出没于有人之境与无人之境的摄影应该知道,招惹"外来嘴"是由于自己的急剧增长,对其他媒介形成了强大压力和霸权的"结果"。当图像文化取代语言文化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的时候,文化研究介入这一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现象,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一种学术新趋势。

  也许,正在为"读图时代"的到来而兴高采烈的摄影人,无暇他顾而没想到文化学术的视野也已然突破了传统学科的界线,把考察的焦点对准了这个已成为文化主因的"视觉符号"。当然,这是一个历经诸多转换和冲突、离析与整合的过程,即使在当代中国学术界,也还属于相当陌生的领域。摄影批评原来熟悉而延续着的理论和方法,与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同是出自上世纪50年代的理论模式,还是把摄影当做单一的艺术文本来看,没有超出艺术感受的范畴。文化研究的多门类会聚,跨学科研究,表明在当代不可能偏执于某个单一的视角,某种狭隘的立场展开学术实践。落实到具体批评上,就是从文本向语境的转化。事实上,无论是话语文本,还是图像文本,都越来越具有文化色彩,仅仅以意识形态或是美学的角度,已不足以把握其丰富性和复杂性。阅读与阐释,只有再把它看成一个开放性的文本,一种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历史象征系统的符号体系,从中读出多重的文化象征意蕴,才可发掘出其中隐含的多元调和(政治/文化/经济)的社会历史内容,从而揭示作品的"真义"。

  我在拙文《拓宽摄影批评的视野》所表达的大致意思,就是想要说明,面对中国转型期剧烈变动的现实,我们的理论思考和批评实践,如果依然拘泥于狭隘的学科樊篱,偏执于东方/西方的人为界限,走不出僵化的体系模式,那么,不仅不可能开拓视野,创建思想与文化新的局面,而且,身处愈演愈烈的话语权力角逐,则无以应对,任由垃圾信息无休止地膨胀而无法处理,只会是在极度对立厌恶的情绪中,变成"忧郁沉默的一群",就像被黑洞吞噬了一样。

  不妨清点一下今天的摄影批评的"阵容",看看曾经活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可有几人还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在中国有一种"本土性"的传统现象,多少有些技艺在身,就不太耐烦理性形态的东西,绝不肯去为形而上价值理性之类问题费心劳神,而特别奇怪的是,这些技艺通常又并非是独立的"艺术品",而是表达、服从、依附性质。这一"传统",没有因为技艺翻新或外来引进而切断跟祖宗的血脉延续。

  一旦拍照弄成"艺术摄影"的份上(尽管这"艺术"究竟与日用的纪实功能有多大的距离,在当今视觉文化类像化、形象与现实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还需要反复定义),就自行其是地自己圈进"艺术圈",从此只说这个"圈"里的话了--相当自觉地进入了"游戏规则"。除此之外,不承认别的要求(当然,在对金钱的膜拜和对知识的漠视上,依然保持着跟社会的认同,甚至因取得了专门化的途径和方法而有了特殊的"资格"),不仅不会对"规则"的结构从属性自我反顾,而且对于来自圈外的质疑(诸如关于镜头与权力关系的结构分析,关于"俗套"修辞的透视和解构),几乎是出自本能地做出对立、排斥的情绪反应。嗅觉灵敏的警觉多是用在了捕捉撞上镜头的"猎物"和寻觅图片大批量"复制"的途径与机会上面。在图片文本运用中对版权侵犯,反应历来迅速而强烈;对于传播过程意义或功用转换并不在意,倒也无所謂。就像古代工匠对待自己打造的那些石人石兽,管它是陈设于宫殿官府,还是陵墓寺观,管它是表达媚祖邀福,还是镇恶避邪呢!

  不过,历史也真对不住那些雄伟的宫殿、帝王陵墓和佛寺道观造像的雕塑工匠,这些现在被我们称为雕塑艺术家的古代艺匠,却因其社会角色的从属性和观念的依附性,难以在制作过程中注入自己强烈的个性和情感,只是以世袭的技巧和程式化操作,使自己成了既定观念、法则物态化的技术操作者,没有也不能上升到与"骚人墨客"相提并论的层次,即使是创造出遗留至今的杰出之作的作者也大都隐没无闻。照说现代摄影术与古代雕塑也相距太远了,似乎不大容易扯到一起来,然而,中国今日的摄影师与中国古代的艺匠相似的社会结构行为与角色认同的"非知识分子化"及其于现实和历史中的文化地位(包括不由自主的自我定位),让我不得不有如此联想并为之而有"杞人之忧":从已经可以见出的趋向看,所谓的"读图时代"正是使形象塑造原则发生转变。从南京大学周宪先生的研究表明,其逻辑原则是"从深层意义的反思"(很大程度是对日常经验和意识形态的否定)"走向表层视觉性愉悦"(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原则的功利性视角诉求)。如此,形象本身成为真正的商品,形象的制作和生产者则成为制度链条中功能性技术操作者,其使命和作用便是"复制"相同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作为一种职业,其境遇可能是古代艺匠所不可想象的,而我们这里所谈论的艺术家的"个人存在",恐怕是面目全非,无从辨认了。

  如同文学艺术已经分化拆伙,各投其"主"一样,摄影其实要更早一些就不在一个锅里吃饭了。图像文化比之话语文化,绝对是强势文化,这种强势来自它那种语言所不及的直观呈现和表达的含混不确定。隐藏在相机背后的摄影家的面孔,很难让人看得清,露出来的至多是半张脸。"半张脸"就很暧昧,往往使直感印象式摄影批评稍不留神就置于"搭错腔"的尴尬境地。其实,暧昧本身或许就是一种"立场"--隐含在看不见的那另半张脸里,深藏于广阔噪杂的"语境"之中。把这"半张脸"揭示出来,跟踪追索"终极视野"之处,所谓从"文本"走向"语境",多少像是打捞沉入海底的"黑匣子"。至于摄影家是否愿意与之面对,正视其中的"秘录",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历史只会记住一张清晰的面孔。

  来源:《中国摄影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神行查博士------都市生活掌中搜!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新浪青少频道(Y-ZONE)全新上线
  燃情互动,情爱添姿彩,在这个冬天找到属于你的爱!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快来提升躯体魅力
更恩爱的超级法宝
非常笑话
嗒!只要点下这里
马上进入爆笑天地
图片
铃声
·[朴 树] 白桦林
·[和 弦] 她的背影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佳能数码相机
  • A60A70新品上市
  • s45 送128兆
  • 淑女疯狂
  • 火辣露乳装新上架
  • 买内衣送性感大礼
  • 上网体验潮流科技
  • 全新手机百元起
  • 彩信手机百元起拍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酒楼小姐抱怨旗袍开叉太高:腿毛都露出来了!老板咬牙…
    每日2条,30元/月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