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8日电采访札记:数学家的新形象
新华社记者李斌 朱玉 邹声文
24年前,作家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不仅使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中国最出名的一道数学难题,主人公陈景润也因此成为中国数学家的“形象代言人”。20多年里,人们心目中数学 家的“经典形象”,多半仍是陈景润的样子。
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数学家还像“陈景润”那样一心一意地搞数学,搞得他发呆了。
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少年数学论坛上,一位少年向西装革履的数学家们发问:“现在你们还像陈景润那样只知道做题吗?”
数学家王元回答:“数学家早就不是那样了,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
中国数学界穷20多年之努力,试图显现数学家的新形象。国际数学家大会无疑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数学家大会上,穿梭的身影,忙碌的报告。人们发现,现在的数学家早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福安说:“数学研究像陈景润的做法也是允许的,但是现在数学研究‘一个人一张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世纪80年代中科院数学所开始开放,逐步建立起访问学者制度,尽管经费很紧张,还是支持外单位的人来访问。这项制度延续至今。最近3年,我们接待国内外访问学者1055人,其中国外600多人。国内访问学者一般在3个月以上,国外来的半个月、一个月的都有,甚至还有国外的在读博士研究生也到我们这来,现在就有4个。”
记者还清晰记得,2001年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揭晓,记者来到数学院采访得主吴文俊时。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所的领导一再强调:不要把吴先生写成陈景润那样。
成为新闻人物的吴文俊,在无形中树立着数学家的新“形象”。作为本届数学家大会主席的吴文俊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对事物充满好奇,72岁时,他还在香港海洋公园玩过山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采访中,年逾八旬的吴老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而他的爱好也非常广泛,喜欢读历史书,也喜欢绿色植物,办公室里就有一盆绿意盎然的万年青。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陈木法十分感叹于文学的巨大作用:“《猜想》的好处是激发了一批人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献身到数学王国来;但也有坏处,就是让人认为数学家就是那样子,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到数学系学数学。”他指出,现在的数学家总要穿得整整齐齐的,不能让人觉得邋遢,因为你要与人交流,还要经常出国进行学术交流。
经常与数学家打交道的《中国科学》编辑陆珊年说:“即使在当时,陈景润也是极个别的现象。现在这一代数学家更实际了,工作之外的‘工作’更多了,一些人甚至想着争取经费、宣传自己的问题。”这位编辑认为,数学家之所以这样,也是不得已,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
和陈景润时代不同,如今的数学家已经充满“世界眼光”。2001年香港求实科技奖获得者、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巩馥洲研究员说:“数学研究最主要是和别人讨论,不能闷头研究。我有一个题目从1994年就开始做,想了好多年,一直没有想明白。前两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前往法国访问了一周,很快就和一个朋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