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学家大会采访札记:数学之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8月22日 11:33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朱玉 李斌 邹声文) 北京大学老教授张顺燕把一本即将出版的书命名为“心灵之花”,这个听上去象散文集的名字,是容纳了张教授学生们40篇论文的数学论文集。 张顺燕想用这个书名表达的意思是,数学,在一般人看来干燥得榨不出汁水的数字集合,在真正已经“钻”进去的人眼中,是芬芳得无法形容的花朵。
张顺燕的同事周蜀林指点着自己的胸牌,上面有本届大会的会徽。那是由几个三角形和几个正方形组成的图案,色彩看上去也十分协调;但数学家眼中的会徽却别有含意,它是公元三世纪中国数学家赵爽发明的勾股定理,只有两分钱硬币大的会徽身兼三职:说明了平面几何的重要原理,具有装饰作用,表示此次大会与数学有关。 数学作为众多科学的基础,其作用甚至为刚刚脱离文盲队伍的人所知。只要有进行最基本教育的可能,被设立的两门课闭着眼也不会说错:数学、语文。从呀呀学语开始,父母就掰着手指、踏着台阶教我们数:一、二、三、四…… 一群群数字和一组组文字纵横交织,构成了人类文化进步的一个个阶梯,也形成了严谨的数学傲居科学之母的地位;但数学美丽的另一面却往往为他人不知,看上去刻板无比的数学,竟与音乐、造型、诗歌比肩,以抽象而理性的思维,堪当美学的四大支柱之一。 就是在其他的艺术中,也少不了数学隐隐的笑脸:数字按不同的音高排列,是悠扬的乐谱;雕塑和绘画中,哪一个少得了数学黄金分割的定律? 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场门前,为大会制作的一幅巨大的招贴画中,北京天坛祈年殿的恢宏身影赫然在目;会议的议程册上,占据一角的,是故宫没有一根钉子的角楼,第一次主办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中国人,用这种方法传达自己的骄傲:世界,你看到了吗?中国的工匠都曾经如此完美地应用过数学知识。重檐斗拱的紫禁城,它南半部的对角线,那么精细地从皇帝每天上朝端坐的太和殿中穿过! 美丽的数学,吸引的是美丽的心灵。“数学诺贝尔奖”菲尔茨奖有严格的条件限制:要求获奖者年龄在40岁以下;四年一届的数学大会,只吝啬地把奖发给不多于4人,数学家们的获奖几率,远远小于诺贝尔奖。可这个奖并不象外人想象的那样,有大额奖金等待,相反,它只有区区1500美元,相对于数学家们焚膏继晷的工作,它简直寒酸得不值一提。 如此,数学家们对菲尔茨奖的心向往之,绝不能用钱来解释了,可能的解释只有一条,那就是数学的魅力。 孔子说:“致广大而尽精微”,庄子道:“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用在数学身上,竟象量身打造一般。古希腊、古埃及、古代中国,古今中外,当一群又一群的人们痴迷于数学迷宫,可又没有什么功利色彩时,我们只能相信中国数学家田刚所说的话:“数学很漂亮!”(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