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会同行数学家说:大奖只授给最先进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8月21日 10:35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陈勇 任海军) 数学大奖-菲尔茨奖和内万林纳奖20日晚在北京揭晓,洛朗.拉佛阁、弗拉基米尔.沃沃斯基和迈度.苏丹三位数学家分享了这两项四年一度的殊荣。 这三位数学家何以获此殊荣?参加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同行评论说,数学大奖,特别是菲尔茨奖的评选非常严格,只授予在某个数学领域取得最先进、最具开创性成果的研究
美国艾奥瓦大学数学教授、数论专家叶杨波说:“往届菲尔茨奖授予四名数学家,本届只有两名获奖者,这表明数学大奖的评选标准更严格了。” 他说,洛朗.拉佛阁的成就属于数论领域,历届菲尔茨奖获得者中,以数论为研究成果的占相当大比例,这表明数论还是最具有挑战性的领域。数论是研究整数的数学分支,其中最著名的问题包括“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大定理”。 拉佛阁的成果“函数域上的朗兰兹对应猜想”起源于“朗兰兹纲领”,这是美国数学家罗伯特.朗兰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朗兰兹纲领”是对数论领域中重大难题的一个系统研究计划和纲领。有关数学家预言,“朗兰兹纲领”中提出的问题还难以在近期完全解决。 叶杨波说,拉佛阁的贡献就是解答朗兰兹所提出问题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他把“朗兰兹对应猜想”的证明从局部推向了整体。 而沃沃斯基的研究工作属于代数领域,特别是他在代数K理论方面的突破,也是目前国际上最领先的。迈度.苏丹所做的研究属于应用数学领域,他研究出了优化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机领域中,算法的一个突破能带来特别大的效应。 参加大会的数学家透露,有中国数学家被提名参与本届菲尔茨奖的角逐,但因为评委认为其成果还够不上“最领先”而落选;1998年在柏林举办的上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中国数学家田刚直到最后一轮才落选,而到本届大会田刚已超过了40岁,过了菲尔茨奖的授奖年限。 中国本土的数学家一直缺席数学大奖的领奖台确实令人遗憾,但人们有理由抱有希望。叶杨波说:“多少年来,唯一获得过菲尔茨奖提名的是陈景润,但这两届都有中国数学家参与角逐,这说明中国数学家还是有机会的。这就象奥运会零的突破一样,要有一定历程。”(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