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国际数学家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简称ICM)是由国际数学联盟发起和组织的,是国际数学界最大的盛会,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首届大会1897年在瑞士苏黎士举行,1900年巴黎大会之后每4年举行一次,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未曾中断过。它已成为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称作数学家们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19世纪以来,数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结果层出不穷。面对琳琅满目的新文献,连第一流的数学家也深感有国际交流的必要。他们迫切希望直接沟通,以便尽快把握发展大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苏黎世召开了。紧接着,1900年又在巴黎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在两个世纪的交接点上,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承前启后的23个数学问题,使得这次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迎接新世纪的会议。
自1900年以后,大会一般每4年召开一次。只是因为世界大战的影响,在1916年和1940—1950年间停止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第一次大会是1950年在美国举行的。自此以后,大会的召开比较正常。从1897年算起,总共已经举行了23次大会。
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1950年以来,每次参加者都在2000人以上,近年来一般在4000人左右。为期10天左右的会议,其主要内容是进行学术交流,并颁发两项数学奖,即:菲尔兹(Fields)奖和奈瓦林纳(Nevanlinna)奖。
“1小时报告”和“45分钟报告”
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学术交流的形式很多,其中会议组织邀请的1小时大会报告(Plenary)和45分钟报告(session),一般被认为代表了近期数学科学中最重大的成果与进展而受到高度重视。
近几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把数学分为19个方面。一般说来,除数学史和数学教育而外,从每个方面选择一位有重要贡献的数学家作大会报告,综合介绍该方面近些年来最重要的成就,即1小时大会报告;对每个方面又组织分会,邀请若干名(各分会名额不等)在近4年中作出突出研究成果的数学家作分会报告,介绍该领域中各个方向上的重要进展,即45分钟报告。
能被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做1小时和45分钟报告是一个很高的荣誉,说明其工作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被指定作1小时报告是一种殊荣,报告者是当今最活跃的一些数学家,其中有不少是过去或未来的菲尔兹奖获得者。被邀请人是由国际数学联盟指定的由世界著名数学家组成的程序委员会所确定。程序委员会的成员对外保密。
此外,为了充分利用这个4年一次的难得的大聚会,大会提供一切可能的学术交流条件。凡已注册登记者均可报名作15分钟的专题报告,大会予以安排。
在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国大陆被邀请作45分钟报告的数学家有华罗庚、吴文俊、陈景润、冯康、张恭庆、马志明等。陈省身、丘成桐等华人数学家曾被邀请作1小时大会报告。
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将有12位我国大陆数学家作45分钟邀请报告,他们分别是:丁伟岳、王诗宬、龙以明、曲安京、严加安、张伟平、陈木法、周向宇、洪家兴、郭雷和萧树铁。
中国大陆赴海外数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田刚,华人数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肖荫堂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张圣容,被邀请作1小时大会报告。(李丽萍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