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今日报道 明天,4位上海中学生将应邀启程赴京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在那里,他们将有机会与世界顶尖数学家对话,并与来自全球的4000多位学者一起聆听最前沿的数学知识讲座。上海的这4位学生,分别来自延安中学、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和复旦附中。
昨晚,他们应邀作客本报,与本报记者畅谈对数学的热爱与有幸参加数学家大会的感 受。他们的共同梦想是,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数学家。第24次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将于8月20———28日首次在我国北京举行,此次大会是本世纪的第一次数学界盛会,也是历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
记者昨天从中国数学会获悉,今年全国各地将有80多位中学生应邀参加数学家大会的开幕式,其中上海有4位同学。这些中学生将有机会与国际知名的数学家们进行面对面接触。据组委会透露,这80多位中学生均是数学的爱好者和佼佼者,这次特别安排他们代表全国的中学生走进数学家大会,就是要让他们真正体验数学,说不定因此就会诞生一批未来的数学家。
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之际,中科院院士吴文俊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他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定理证明和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彻底改变了数学机械化领域的面貌,为信息时代数学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他认为霍金、纳什两位科学奇人在中国公众中受到欢迎是件好事。同时,他说,世界性的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召开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一讲到数学眼睛就发光
亲眼见到纳什、霍金等世界著名科学家,亲自出席有7200多人参加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亲耳聆听数学科学领域里最前沿的知识报告。这对很多中学生来讲,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对沈朗捷、朱臻、苏勇和曹俊彦这4位上海中学生来说,一切即将成为现实。明天,他们就将启程奔赴首都北京,和全国各地的80多位少年一起,应邀参加2002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的一个独特的卫星活动———ICM2002数学夏令营,届时他们将应邀出席数学家大会的开幕式,观摩数学家大会的部分会议,聆听数学家们的各种演讲。
负责带队的上海市中学生业余数学学校的许敏老师告诉记者,这4位中学生也许不是数学成绩最优秀的中学生,但他们却是真正热爱数学、迷恋数学、想成为数学家的同学,也是在数学上最有潜力的同学。
这或许就是他们入选此次大会邀请的原因。而组委会中国数学会也一再强调,组织中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就是要完全抛开“考试竞赛的功利”,让中学生走进数学家大会,让数学助他们奔向成功。也许他们中很多人就会因此成为未来的数学家。“成为数学家”这个话题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如今,很多中学生谈到未来的理想时,一般会说实业家、技术人员、商人等,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当甘于寂寞的“科学家”了。昨晚,本报特地邀请这4位梦想成为数学家的中学生来到编辑部,倾听他们对数学的热爱,以及他们心中的梦想……
“喜欢数学就像球迷喜欢足球”
延安中学的沈朗捷是最早来到报社的,他高高的个子,一脸灿烂的笑容,是个很阳光很运动的男孩子,很难将他与数学如此单调的学科联系起来。由于其他同伴还没有来,所以他只能在一边先等候,这时他忽然对记者说:“你可以给我一支笔和一张纸吗?”“为什么要这些?”记者给他时问道。“因为被你请来的时候我还在做一道数学题,到现在还没做出来,心里挂念着,反正现在没事,想再做下去。”说完他便埋头在纸上又画又算起来,全然不顾周围嘈杂的环境。这个细节让记者终于了解他为何被称为“数学谜”了。
当记者问起:“你为何喜欢数学?”小沈笑着说:“我的喜欢就像球迷喜欢足球一样,他们为什么,我也就为什么。”小沈告诉记者,他早在小学时期就喜欢上了数学,只要一看到数学题目就会自觉记下来,然后想出一种解题方法还不肯罢手。而成为数学家是他最大的理想,他只是想把这种球迷式的喜欢变成他今后从事的工作。所以他说此次能代表上海中学生参加数学家大会,让他觉得很幸运,而且也因此成为“其他同学羡慕的对象”。
“偏爱数学绝不等于偏科”
找到上海中学的朱臻时他刚刚从同学家玩好回家,没想到数学迷也一样爱玩。后来采访时通过其他几位同学和他的父母口中才知道,朱臻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全才”———除了数学屡屡在国内外获奖以外,他拉二胡已经达到9级水准,他的语文、外语、理、化成绩也全都一流,更难得的是对流行音乐、足球等等也是无所不精,常常会一玩就玩个痛快。
所以朱臻的学习心得就是“偏爱数学绝不等于偏科”。对于“为何喜欢数学”的提问,朱臻的回答很有趣:“我五六岁起就开始喜欢,开始只是喜欢数数、喜欢逻辑推理;而且学拉二胡也似乎给了我爱数学的最好理由,我那时用的是简谱,简谱上面全是数字啊。”虽然是“全才”,但朱臻说:“数学是我永远的第一爱好。”所以无论怎样爱玩,无论其它功课如何繁忙,只要一拿到数学题,他立即就会安静下来,哪怕花上三四个钟头也不动一动。他说这就是他想成为“数学家”的最好理由。
记者最无法直白描述的要属复旦附中的曹俊彦,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太内向的男生,一说话就会脸红。他从头至尾和记者说的话几乎不超过十句,而且全部是一问一答。“你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数学的?”“小学时。
”“为什么喜欢呢?”“因为我的数学成绩最好。”“你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呢?”“最好是当数学家。”“为什么说‘最好是’?”“因为想不等于就能够。”“那为什么想当数学家呢?”“数学好玩,让我快乐。”……不过,这个和记者最少说话的男生却让记者发现了一个他“多话”的细节,只要采访间隙,他马上会主动和周围的另三个男生聊起某道数学题目,那时的他眼睛里全是专注兴奋的光芒。
“数学好玩,让我快乐”
记者最无法直白描述的要属复旦附中的曹俊彦,因为他实在是一个太内向的男生,一说话就会脸红。他从头至尾和记者说的话几乎不超过十句,而且全部是一问一答。“你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数学的?”“小学时。”“为什么喜欢呢?”“因为我的数学成绩最好。”“你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呢?”“最好是当数学家。”“为什么说‘最好是’?”“因为想不等于就能够。”“那为什么想当数学家呢?”“数学好玩,让我快乐。”……
“数学就像一门艺术,很美”
不过,这个和记者最少说话的男生却让记者发现了一个他“多话”的细节,只要采访间隙,他马上会主动和周围的另三个男生聊起某道数学题目,那时的他眼睛里全是专注兴奋的光芒。
与朱臻的爱玩相比,华师大二附中的苏勇就显得非常用功了。记者联系他的时候,他妈妈说:“苏勇上数学课去了,他很忙。”他的用功也给了他最好的成绩,他初中阶段先后拿过7个数学第一名,其中三个是国际第一,四个是全国第一。这次去北京前,他还刚从四川参加完一个数学讲座回来。苏勇显然是四个男孩中说话最有哲理的一个,当记者询问他“为何喜欢数学时?”他反问了记者一句:“你不喜欢数学吗?你不觉得数学就像一门艺术,它很美,让人百看不厌。”苏勇偏爱各种数学书籍,从小学开始他母亲给他每月数十元的零用钱他一分不差地全部用来购买各类数学书籍,无所不有,占据了他家整个书柜。因为数学著作读得多,所以苏勇说起数学家的名字如数家珍,“王元、田刚、纳什……”他一口气说了中外几十个名字,他说:“他们能把很深奥的知识讲得很深入浅出,让人佩服。”而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就是苏勇最大的理想。
记者从北京中国数学会了解到,这次中学生的活动内容非常充实:
-所有中学生和带队老师都将应邀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开幕式,观摩数学家大会的部分会议,聆听数学家的专题报告;
-世界著名的外籍数学家(待定)及我国著名数学家原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王元院士和美国总统科学奖获得者田刚院士会见中学生并作报告;
-知名数学家与中学生面对面座谈;
-访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参观中国科技馆等;
-知名的大学教授、中学特级教师给中学生作讲座;
-全国各地中学生互相交流……
能参加这么大的盛会,对四位上海中学生来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四人不约而同地说:“这次我们能大开眼界,能有机会接触国际数学界的最新动态成果,现在好激动。”他们还就如何与自己崇拜的数学家面对面接触作好了准备。曹俊彦说:“我会请他们谈谈个人对数学的理解。”朱臻说:“我要问成为一名数学家应该具备怎样的毅力。”而沈朗捷和苏勇说:“我们会代表上海中学生邀请他们来上海给中学生作报告。”
北京之行让人期待学知识不能太功利
负责此次中学生接待工作的中国数学会北京分会常务副主任李延林告诉记者,此次特别组织中学生来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就是要完全抛开“平日里数学考试竞赛的功利性”,让中学生走进数学家大会,让数学助他们奔向成功。通过中学生与数学家的亲密接触,让他们体验数学、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对数学的执着精神。他们中很多人也许就会因此成为未来的数学家。中科院李大潜院士指出,学数学存在的功利心理在普教阶段比较明显。
对于非常流行的奥数班,李院士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少这样的培训不是引导孩子们开拓思路,掌握方法,而是很“死”地研究应考战术,大大遏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还有的地方设立“少年研究院”,动不动就给孩子一顶“院士”帽,孩子们会觉得科研成果很容易取得。这些都是不利于科学人才培养的。李院士希望通过这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举行和数学家与中学生的交流,能够掀起中学生的学习数学热,使我国青少年更加自觉走近数学、关心数学、了解数学、热爱数学,造就更多的“华罗庚”、“陈景润”。记者陈莹胡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