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31日电(记者俞铮常爱玲)中国无人飞船总设计师戚发韧今天在这里说,“神舟三号”无人飞船的
发射成功和返回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飞船研究员戚发韧去年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正在这里参加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
戚发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同属返回式航天器,但由于飞船载人使两者之间的技术水
平和技术难度大不一样。飞船除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外,还必须配备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仪表与照明、应急救生、通
话、图像传输和手控等载人特有的分系统和设施。
他介绍,按照设计,“神舟号”飞船可乘载2至3名航天员,再加上为保证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一整套设备以及执行
特定任务的有效载荷,飞船比返回式卫星的重量大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需要像“长征二号F”这种大型运载火箭才能将飞
船送入太空。
此外,技术人员还必须对航天器环境条件、航天器运动、航天器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控制。
戚院士说:“神舟一号、二号飞船相继发射成功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认真的总结,采取各种技术措施,研制成功
了性能更好、功能更全、可靠性更高的三号飞船。”
“神舟三号”无人飞船3月25日22时15分发射升空,4月1日16时51分顺利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地区着陆。
戚发轫说,“神舟三号”着陆缓冲发动机在飞船着陆前工作正常,返回舱落地后结构良好,舱体密封良好,舱内仪器
设备安装状态没有发现变化,舱壁防热结构完好无开裂。
他说,“神舟三号”飞行试验的任务之一是继续考核经过改进的飞船在轨技术和返回技术。飞船在七天在轨运行期间
,各分系统工作正常,在轨技术成功地通过了考核。
“神舟三号”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里装有拟人载荷系统,可以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心跳、血压、耗
氧及产生热量等多种太空生活的重要生理参数和生理效应,模拟航天员话音,并随时受到飞船上有关系统和地面指挥控制中心
的监控。
戚发轫说:“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这方面试验的成功,为航天员上天后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以及航天员
的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他说,中国发展飞船虽然起步较晚,但技术起点高,一步到位。“神舟号”飞船达到了目前载人飞船的国际先进水平
。”
据了解,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载人航天计划。(完)
世界杯新闻订阅:精彩进球,一个不容错过!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