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 “神舟三号”飞船昨晚10时15分,在我国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称:“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除没有搭载航天员外,其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这艘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神舟三号”运载火箭是由“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目前, 飞船已按计划进入预定轨道,飞行状态正常。据悉,“神舟三号”飞船进入太空后,将持续绕地球飞行若干天,进行一系列项目的科学试验。之后,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轨道舱继续留在太空飞行,直至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任务。
“神舟三号”
长得什么样
无论卫星还是飞船,在发射升空时,人们都无法看到她的庐山真面目。这是因为火箭顶端的整流罩要把她们严密地遮挡保护起来。那么,“神舟三号”飞船究竟长得什么样呢?
与“神舟一号”、“神舟二号”飞船相比,“神舟三号”从外形和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的只是在内部所做的一些改进。具体来说,“神舟三号”飞船是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部分组成。返回舱在飞船的中部,为密闭结构,其前端有舱门,供宇航员进出轨道舱使用。其外形为大钝头倒锥体的钟形。据介绍,“神舟”号的返回舱容器是世界上已有的近地轨道飞船中最大的一个。返回舱是航天员的座舱,是飞船惟一可再入大气层返回着陆的舱段,舱内设置了可供3个宇航员斜躺的座椅,座椅下方设有仪表盘和控制手柄、光学瞄准镜。
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端,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形,在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阵、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机构。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飞行期间的生活舱、试验舱和货舱。
推进舱位于飞船后部,形状像一个圆筒,主要用于飞船的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推进舱安装有4台大推力的主发动机和平移发动机,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阵。
为何在较冷
季节发射
我国已经发射成功的3艘“神舟”飞船基本上都是在相对较为寒冷的季节发射升空的。那么,这种情况究竟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呢?
经过一番探寻,最终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原来,航天发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飞船上天后,要由我国的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和回收。这个测控网由多个国内测控站、国外测控站和我国的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组成。在对飞船实施测控的过程中,远望一号、二号、四号和三号远洋航天测量船同时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指定海域,除了远望一号,其他3艘测量船的任务海域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那里的海况在南半球的春夏季节要好一些,秋冬季节则极为恶劣,尤其是在冬季,不要说在海上执行航天测控任务,就是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为此,“神舟”号飞船的发射要尽量避免安排在南半球的冬季。
为何夜晚发射
“神舟一号”和“神舟二号”的发射时间分别是在凌晨和子夜,那么,“神舟”飞船为什么选择在夜晚发射呢?
据有关专家介绍,航天发射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飞船发射时机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各样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因素往往是最关键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在综合考虑判断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下来的一天中的某一个时间段会作为飞船发射的时机,这个时间段被称为“发射窗口”。
“神舟”号飞船的发射窗口之所以选择在夜晚而不是白天,最重要的原因是便于飞船发射升空时,地面的光学跟踪测量设备易于捕捉到跟踪目标。道理很简单,在漆黑的夜空中,喷射着火焰向太空飞行的载有飞船的火箭非常显眼和突出。
"长征"运载火箭连续
24次发射成功
截至目前,我国已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的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自1985年我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6次发射,自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4次发射成功,表现出了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新闻背景
“神舟一号”历史性突破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于次日15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作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神舟二号”技术再突进
“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在轨道上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神舟二号”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各种试验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