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大众科技 > 正文
记者亲历北方第一“天坑”科考探险(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7月24日 10:31 千龙新闻网

  作者:江河 宋易宝

  7月11日,中国科学院确认,在北京房山区上方山发现“天坑”。这是继广西、四川发现“天坑”之后,首次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现“天坑”。

  7月21日,记者随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组成的科考小组,对北方第一“
天坑”进行了探索。这是一次探险性质的非正式科考。

  21日上午9时,记者随科考小组一行四人向“天坑”下坑处进发。

  科考小组组长、上方山国家森林管理处主任王永刚边走边为记者介绍路旁的植物。他告诉记者,路边有断肠草、天南星等剧毒植物,稍不留意就会中毒。

  此前,记者为了更多了解“天坑”的有关知识,专门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林华。宋研究员曾是广西乐业“天坑”的科考组成员之一。据他介绍,“天坑”学术上称作“崩塌漏斗”。“天坑”的成因是原先下边是洞,洞顶崩塌,石头往下掉,形成了崩塌漏斗,被老百姓俗称为“天坑”。

  一路上,王永刚给记者介绍说,上方山的“天坑”大概有70多米深。广西乐业等地区的“天坑”虽有几百米深,但是在洼地,地下是河,而上方山的“天坑”则不同,它在山上,位置很高,宽度近百米。

  记者随科考小组一行人穿过浓密的森林向下坑点行进。脚下是厚厚的腐植土,扑面而来的是林中特有的飞虫。很快,大家都已经大汗淋漓了。

  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老职工徐龙,是目前唯一健在的进过“天坑”的人。他和管理处年轻职工臧铁军肩膀上扛着几十米长的粗绳索,箭步如飞,率先到了下坑点。

  下坑点在半山腰。记者举目望去,悬崖峭壁上星星点点长着一些植物。据了解,上方山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沟通地带,山的组成部分主要是6亿多年前的石灰岩。雨水把石灰岩切割成很深的峡谷,加上石灰岩可以慢慢溶于水,天长日久便形成了喀斯特地貌。这使得上方山的地貌景观既有流水地貌形成的峡谷,又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峰、溶洞、泉。上方山的石头很脆,石壁很陡,很多地方有70多米高。这样一种地质构造为“天坑”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这个坑并不是正圆形,它好像斜扣在山上。我们下坑选择的地点是坑沿最低的地方,这样可以相对保证安全。”王永刚告诉记者说。

  记者走近坑边向下望去,只见坑边上长满了各种植物,坑底被岩石、植物所掩盖,让人一阵眼晕。杨成军一个劲儿劝告大家,“天坑”上面小、底下大,当心把地面踩空了掉下去。

  在记者忙于拍照的时候,科考小组的几个人正商量从何处下比较安全。最后,大家商定采用最原始的一种办法:先把一条绳索绑在大树上,一直垂到底部,另一条绳索绑在下坑者的腰间,这样下坑者可以用双手抓住绳索,慢慢爬下去。

  我们所在的坑沿上有两棵大树,一棵柏树虽非常粗壮,但下面全部悬空,下坑者搞不好就会在空中旋转,撞在岩壁上,而角落的一棵松树最终被大家相中,成了我们下坑的工具之一。

  杨成军忙活儿了半天,终于把绳索固定在了松树上。

  根据大家商定的意见,决定由徐龙、臧铁军和记者三人下坑。

  下坑点在离底部只有40米左右的地方,可以说是最佳的地点了。

  徐龙第一个下去了。5分钟后,大家一起喊着他的名字,过了一会儿,听到了他回应的喊声——声音听上去瓮声瓮气的。

  记者随后来到下坑点,杨成军给记者腰间绑上了绳索,并一再叮嘱:感觉不对就喊。记者心头一阵狂跳,双手抓住绳索,开始往下走。一开始还真有点儿攀岩者的感觉。突然,身子猛地下沉,脚下一片虚空,绳索在空中转了几个圈后才发现,头顶上就是石头,脚下几米远的地方有一块突出的岩石层。必须踩上岩石休息一会儿。记者双手使劲,终于脚踏实地了。经过这个岩石层后又是一个悬空的阶段,抵达了这个岩石层后,记者在上面稍事休息,看到距离在底部等记者的徐龙大约只有四五米的高度了,忙里偷闲给他拍了张照片。

  终于到达了“天坑”底部。

  记者发现,“天坑”的底部原来是一个倾斜达30度以上的坡。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植物世界。一棵枯死的漆树倒在坡上。徐龙拿出随身携带的尺子测量,直径在1.1米,树干已经折成一段段,总长度有30多米。徐龙真不愧是“植物学家”,他一一给记者指点周围的树木,告诉记者它们的名称:白桦、小叶白蜡、大叶铁线莲、小叶苦、合欢、叶底珠……

  接着往下走,厚厚的树叶齐小腿深。又下了10多米后,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植物园。徐龙随手指点:独角莲、何首乌、半夏、断肠草、华北楼斗菜、兔儿伞、独根草……林林总总不下20种。面前的岩壁上有石钟乳渗出,随崖缝渗出水滴,四壁长满了紫背金牛草、卷柏、牛膝、麦冬草等。老徐说,断肠草、天南星、独角莲、贯众等几种植物都有剧毒,是医家以毒攻毒的必备药品。

  越往下走,植物的级别越低。我们到达的一块地方长满了苔藓、地衣及金针菇、草菇等菌类。再往下走便到了真正的坑底,头顶上就是一侧峭壁,温度陡然低了下来,浑身的汗神奇般消失,没有刚才那种汗水粘在身上的感觉,寒气直沁内脏。坑东部,白色的岩石满地都是,岩石上有一层灰,足有一手厚。这里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好像突然间闯入了月球。而坑西则长满了植物。

  这个略呈圆形的坑底竟然有如此大的反差,就像太极图一般。老徐开玩笑说,这个“天坑”原是上方山72景之一的旱龙潭。传说华严祖师与黑龙斗法,黑龙失败后在这儿修炼成仙。这怕不就是黑龙修炼用的太极图?玩笑归玩笑,我们搬开石头,想看看其中的奥秘。果然,不久就有了新发现:老徐发现的是,地里的石头不少是吸水石,这种石头只要底部沾上水,一会就能传到顶部来;沉默寡言的臧铁军也有新发现,躺倒在地上的石头也有不少是钟乳石,钟乳长度仅有四五厘米长。这些发现让大家兴奋起来,于是更加卖力地翻动着石头,试图挖掘出坑底隐藏上亿年的所有秘密。

  很多,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当搬动一块枯木头时,大家感觉异常沉重,三人合力翻转后,看到枯木底部已变成了石头——正在形成中的木化石。在坑底,我们一共发现了五块这样的木化石,直径都在30至50厘米之间,他们不像京郊延庆县的木化石群那样埋藏在地下,而是在坑底露天形成,这恐怕和坑底地理结构和独特气候环境有关。

  正当我们要离开坑底,准备上山返回时,眼尖的老徐发现坑底墙壁上有一个清晰的年轮。这莫非也是木化石?三个人顿时凑了过去,用手摸了半天,终于判定这只是一块长得像年轮的石头。

  下坑容易上坑难。上方山的“天坑”下面大,坑口小。上坑时,人的身子是悬在空中,由坑上的留守者拉上去的。在上升过程中,有两块凸出的岩壁,人的头部不可避免会向石头撞去。这就逼着我们在空中尽量不能打转,接近岩壁时还要把腿抬起来,磕伤腿总比磕着头好。

  臧铁军第一个上坑。随后,老徐给记者打好绳索,记者双手抓住绳索往上走,上面的留守部队使劲往上拽,记者不由自主地在空中转起了圈子,头向岩石撞去,眼看躲不开,只好一偏头,肩膀重重撞在一块凸出的石头上,竟把这块重达30多公斤的石头撞落。“老徐小心!”悬在半空的记者和坑顶的众人一起喊道。只见这块石头擦着老徐身边而过,好悬!

  11点左右,记者随探险小组回到了山顶。

  记者将探险的结果用电话通知了宋林华,他高兴地说:“上方山地貌景观多样,生物多样性也保持得非常好,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我相信还会有气象景观的多样性,而上方山‘天坑’多年来保持非常好,坑内可能存在特殊的动植物,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隔一段时间,我将对这个‘天坑’进行考察。”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科技短信第一时间掌握IT业界动态
  点击此处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发表评论】【论坛首页】【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广 告
北京
  • 犬场转让名犬出售
  • 大运会广告位招商
  • 科技大学外语培训
  • 国旅—缅甸4日游
  • 666元卖绝版手机 济南
  • 黑骏马健身俱乐部
  • 盟光高中圆大学梦 上海
  • 无锡休闲二日游
  • 外滩涉外办公楼
  • 南京快运上海公司
  • 复旦大专自考招生 广东
  • 舒适堡跆拳道招生
  • 星级茶艺馆聘
  • 分类广告刊登热线>>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相关链接
    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天坑探险记 (2001/07/23 14:15)
    北京京郊上方山发现天坑 (2001/07/19 15:31)
    重庆天坑地缝成为科学探险的乐园 (2001/07/02 16:29)
    探索地下世界--乐业天坑科考探险纪实 (2001/06/06 17:21)
    探险神秘地下世界--天坑科考活动始末 (2001/05/17 19:22)
    相关专题:探险广西神秘大“天坑”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2001年北京高考分数查询即将推出
    新浪教育全新改版--英语、考试、出国、培训
    快来参加新浪网友婚纱靓照大赛!
    中国男篮征战亚锦赛
    联想北京2008年奥运会专题
    全新北京都市生活--引领时尚 白领必读
    订阅手机短信笑话 天天笑口常开!
    为漫画梦找一个家-漫画作家专栏闪亮登场!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