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通事件”给中国通信业发展敲响警钟
日前,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世界通信由于涉嫌巨额财务欺诈而陷入了信用危机,一个世界明星电信企业转眼就到了破产的边缘。消息传来,让人深思。应该说,这次“世通事件”和早先的“安然丑闻”一样,都折射了一个在高度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面临着的会计真实以及由此引发的“诚信经营”问题;如果把它放在全球通信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国内通 信产业的发展也有一些启发。
现状美电信市场被过度开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世界通信事件”和美国电信产业的发展背景密不可分。在多年的完全开放,充分竞争以后,美国电信市场已经被过度开发,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面,电信运营商为利润而苦苦挣扎,在经营状况无法令投资者满意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经营者就开始铤而走险了。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市场监管处蔡立志处长认为,虽然说目前中国电信业发展状况和美国大相径庭,但是在开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中国电信产业应该如何开放?应该保持怎样的速度和节奏?在开放的同时政府该如何监管?这些都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般人士都希望中国电信产业早日打破垄断,越开放、竞争越充分越好。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近两年来,全球电信业竞争的激烈和无序使本来该属于朝阳行业的电信产业过早放慢了前进的步伐,新经济泡沫破灭以及3G应用的无限期推后又“雪上加霜”,一些全球电信巨头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在中国电信业打开国门以后,许多人对外资电信企业为什么迟迟不进入中国表示不理解,实际上他们自己都自顾不暇,哪儿有时间来考虑拓展中国市场。”业内人士对此认为。
结论电信“开放”必须有度
蔡立志认为,欧美以及香港地区电信运营业的发展都说明了电信产业的“开放”必须要有一个度,在国家放开“闸门”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地收紧:行使有效的监管职能,才能导致这个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应该发放多少固定和移动电话牌照,这些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经济学核算,开放的步骤应该是渐进的。”
有时候,适当的“保守”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比较好的一个证明就是3G牌照的发放。中国3G牌照迟迟没有下发,一些原来迫切期望尽快上马3G的电信企业感到失望,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政府的明智。不久前在香港举行的世界3G会议上,一些国内电信企业的老总就说“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发放3G牌照,实际上就使国内企业避免了盲目投资、盲目竞争”。
目前,中国电信业已由高增长期进入了平缓增长期,此时,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监管显得尤其重要。去年中国电信的增长速度首次低于GDP的增长,而衡量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数APRU值(每位用户的平均月消费值),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开始出现了下滑。这些都表明我国电信市场已经经过了初步的开采,下一步不仅仅只是抢占市场份额,而是深度开发现有资源、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的问题。
办法积极健全责任机制
要迎接世界级的竞争,中国电信企业必须在“挖潜增效”,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广东电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肖斌则从制度的完善上为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支招。肖斌说,“世通事件的症结在于企业的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是分开的,如果企业经营出现了问题,真正追究个人责任的很少,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可能为了资本家的利益出卖自己的职业操守”,“因此要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还是要在责任机制的健全上下工夫,这一点对于中国电信运营业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正在走向国际资本市场,接受国际级信用体系的考验。除了移动和联通已经在香港上市之外,中国电信和网通正在进行海外上市的准备事宜,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关系到中国电信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发展前途。本报记者顾晓芳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