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奥赛”得奖频频 数学大师何以寥寥无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8月24日 10:23 北京晨报 | ||||||||||||
参加国际数学“奥赛”,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常常高居榜首,是当之无愧的数学“奥赛”第一大国。但少年数学人才辈出的中国,为什么屡现数学人才断层呢? 美籍数学家魏诗曙在对中外做法进行比较后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在数学“奥赛”上年年丰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选手都是层层选拔,并在赛前经过了严格的强化训练。“在国外,参加‘奥赛’是自由的,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组织得这么好。”
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多半对同一题型反复练习。如此机械的“题海”战术首先泯灭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正是创造性的保证,正如著名数学家田刚所说:“创造性在科研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位带队参加国际“奥赛”的领队这样描述中国小选手:“他们只有在看到习题时眼睛才会发亮。他们做习题的时间通常是西方学生的数倍,但在发挥创造潜能方面所花时间却极少。” 但应试教育让我们的许多孩子讨厌数学。不再学数学的那一天,俨然是他们的节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严世健对此深有体会,“应试教育使优秀的学生对数学感到厌倦,让吃力的学生对数学心存恐惧,以致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不愿再接触数学。” “在‘奥赛’中获奖的不少人不愿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个别人甚至表示一辈子不愿意再接触任何数学符号。”北京师范大学刘兼副教授说。(晨报综合新华社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