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明顺
7月15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简称FCC)主席鲍威尔暗示,FCC将允许其他公司接管WorldCom。在此之前,这家美国第二大电信运营商创造了美国经济史上最高数额的假帐记录。
当市值从1800亿美元缩水到不足50亿时,WorldCom彻底倒下了。在事件炮曝光后的次日,除WorldCom股价从周二闭市时的83美分下降到每股9美分外,美国本土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制造商的股价出现了整体下滑。
事后,WorldCom首席执行官希德格莫尔迅速向布什表示:“将对此事展开深入调查,只有这样才能重塑公司声誉”。起初他是想挽回电信投资者的信心,而现在看来,这种努力是徒劳的。
鲍威尔说:“电信业面临的打击远远超出WorldCom、环球电讯(Global Crossing Ltd.)等公司的范围。”对产业来说,WorldCom会计丑闻只是一个导火线,全球电信业负债超过8000亿美金的现实已不可扭转。
资本本非原罪
神话般成长,然后又离奇地覆灭,这个故事发生在WorldCom身上,资本是贯穿始终的一根绳。“一旦这跟绳断了,WorldCom也就完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陈金桥博士分析道,资本并非造成电信业的原罪,电信企业依赖资本力量也是有历史的。
“电信企业发展一直都强调要两条腿走路,也就是说,如果在业务层面展开竞争,我们就在业务层面竞争;如果不能在业务层面展开竞争,那就要在资本层面展开竞争。”
“在全球范围内,电信企业在业务上的创新并不显著,所以,各个国家、各个电信公司在业务模式上也不会多么大的差距。然而在资本上,通过眼花缭乱的投资工具进行转换,成倍地扩张自己的领域,确实为电信的发展做了不少贡献。”
在竞争中,WorldCom过多地用了资本这条“腿”。1983年,WorldCom的创始人、前CEO埃贝斯和另外几个企业家凑钱在美国杰克逊开了一家电信服务公司LDDS,主要从事廉价长途电话服务,在公司正在寻找业务模式之时,美国电信巨头AT&T开始大规模改组,
埃贝斯当即买下了AT&T精简的一个长途电话时段,他自己并未经营,而是通过LDDS转手“倒卖”给地方小电信公司,做了第一笔电信资本运作,埃贝斯两年后又把LDDS推向了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直到此时,埃贝斯运用资本之“腿”的程度还是恰当的。
1995年后,电信业已广泛被资本市场看好,埃贝斯把公司名称LDDS换成了WorldCom,开始了“疯狂收购”的历程。在其后数年内,WorldCom总共兼并了70多家电信类公司,WorldCom并购方式带来的业务增长迅速吸引了华尔街的目光,此时,WorldCom已忘记基本业务层面竞争。
1998年,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商微波通信公司(MCI)被WorldCom纳入旗下。如果比较业务规模的话,当时的WorldCom只有微波通信的三分之一,但是在资本市场的成就令WorldCom再次得手。
投资者对它的器重可以从1999年6月21日的股价看出,这一天,WorldCom市值达到了1960亿美元。埃贝斯这个拒绝使用手机、呼机的传奇领袖,被《时代》周刊选作20世纪的“数字英雄”,这一切,完全靠资本眼花缭乱的操作。
2000年埃贝斯动用1300亿美元收购电信商斯普林特公司(Sprint)并未如愿。人们发现,在这20年里,投资者抛给WorldCom的1000亿美元中,有一半以上都花在了频繁无节制的收购上。
2001年后,全球电信业出现严重的疲软,各大电信运营商以及电信设备制造商都纷纷采取了大规模的裁员和业务整合,投资者重估电信产业时,发现投资出现严重的过度和超前,WorldCom资本线终于中断。
这样表面看来,WorldCom垮台的原因是由于资本市场上的失信。而按照陈金桥博士的思路来看,WorldCom失势的核心原因则是,其业务层面的核心竞争并未真正拉开。陈金桥相信,即使出现了这么大的资本市场危机,中国电信领域面向资本市场开放的政策方向也不会动摇。
国内电信期待有效竞争
外界有一种观点,中国电信行业会“逆市上扬”,但在全球电信业低迷背景下,这种观点其实掩盖了危机的一面。况且,中国电信业刚刚完成最后一次重组,人们的关心点在于,改革中的中国电信行业是否会出现过度竞争?
WorldCom事件后,有一个潜在危机已呈现在公众面前:电信企业普遍处于高负债运营状态。有这样一个记录,欧洲电信业为支付3G牌照动用了1500亿美元,导致德国电信、英国电信、法国电信的负债分别达到了500多亿美元、430亿美元和600多亿美元,沃达丰的债务也达到了100亿美元;
在北美,电信业疲软已使十来家上市电信公司申请了破产,它们的总负债已高达6000亿美元,美国最大的通信公司AT&T负债额也达到了530亿美元。
中国的电信企业也是处于高负债运营状态吗?“是,跟过去相比确实是。”陈金桥博士回答道,但他同时认为中国“跟全球相比,(负债状况)还可以,还没到负债经营揭不开锅的程度。
如果和历史的纵向相比,肯定是在高负债经营。但国内电信企业负债主要是短期流动性负债!不排除个别新进入市场的公司由于大规模基本建设而引起高负债,比如铁通公司。在当前形势下,还不至于引发债务危机。”
他同时指出,中国和美国等电信发达国家的负债形成是有差别的,欧美电信公司的负债成因是电信公司之间在业务层次的竞争已经达到瓶颈,分出高低已十分困难,所以只得在资本层面竞争,通过兼并或收购手段,吃掉对手增加地盘。而后形成了高负债。国内则不然,国内现在的电信企业竞争还处于业务竞争层次,甚至业务竞争尚未“充足”。
北京新网通(原北京电信)一位内部人士这样说道:“我们与它们(新电信、联通等)的核心业务也不冲突,没有太直接的竞争。”
陈金桥认为:“国际电信市场与中国电信市场都存在‘过度竞争’,但国内的(竞争)层次比较肤浅,内容比较单一。如体现在接网上,有些电信企业不管现实状况和效益,为了圈地而只管把国家的钱用上,先把光纤埋下去再说。”
由于电信政策原因,电信业务许可证一直是行政控制的,所以,电信企业有时竞争的精力并不完全放在市场上,而是经常把眼光放在寻求优惠政策的竞争上。陈还介绍了盲目铺设接线者的考虑思路:“他们总是想着自己有执照,可以把执照卖给没执照的。”
信息产业部从事电信政策研究的蔡翔先生继续证实了这一现状,他分析了中国电信业目前的竞争现实:如果说欧美国家电信企业的蒙难是过度竞争导致的话,国内恰恰相反,“国内形成有效竞争还需假以时日,众所周知,国内电信业的重组属于政府‘拉郎配’式的,不是运营商的市场自主行为,尤其是最近的重组更令人难以信服,可以说,竞争、特别是本地网的竞争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欧美等国家电信市场过度竞争是高度市场化形成的,而国内电信资源还相对集中。两种经济环境下的过度竞争的含义并不一样。针对这一现象,蔡翔认为应该建设性地看待:“(电信重组)既然已经形成事实,就需正视事实,在现有条件下探寻竞争之路。”
为何“乐”不起来
“这一次全球电信危机对中国来讲,最大的促进是企业运行机制方面,电信的问题还没全部暴露出来,暴露的只是冰山一角。”陈金桥认为国内电信企业应该从WorldCom事件中得到借鉴,他指出,“在国内电信企业投资决策中具有复杂的动因!”
他以业内知情人士的身份对目前决策机制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最正常的因素是市场需求和竞争需要,还有部门本位利益的问题(携资产以壮大势力),如果企业的微观运行机制不能够重新塑造,那么投资冲动就会长期存在。”于是他提出“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引入专家和职业经理人,可以缓解此问题。”
显然,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的(电信)产业结构与欧美不一样,或者这样说,我们大量的电信投资还是国有产权,除了个别在海外上市的以外。”
不管如何优化运营机制,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绝对避免决策失误的,欧美企业同样如此。现实证明,欧洲电信高负债的困境有很大部分来自于对3G的盲目投资,美国对宽带项目的过度追捧也造成了美国电信企业的亏损。
国内许多业内人士正在讨论联通在CDMA项目投资上的困境。悲观人士认为,联通CDMA缺乏真正吸引市场的亮点,在市场上并未得到用户的充分认可。市场上的现实是,中国联通实现全年700万CDMA用户的目标令人担心,因为实际数字到5月结束时才100万而已。
有专家指出,中国电信业这次没有直接受到全球电信业的冲击并非表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强,相反,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电信企业国际化方面的薄弱。其实可以看到的是,除了电信运营及增值业务未放开外,其余象电信设备制造等众多电信业务早已与国际接通,中国电信受国际性影响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这种薄弱还表现在电信服务水平上,外界一般公认中国电信业在网络铺设等硬件水平已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无几,而真正的差距在电信资源的利用率上。据统计,在国家计委划分的19个服务行业的37个小类中,消费者申诉电信部门的数量占第一位。
电信设备制造商的艰难岁月
朗讯科技董事长亨利·肖克在6月14日来到中国时,由于电信市场低迷,拥有10.6万员工的朗讯经过数次裁员,只剩下了5万余人。思科公司也从明星位置回落,市值下降了大半。作为电信网络设备制造商,这两家公司的困境不是偶然的。
在全球电信市场疲软的背景下,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1至5月国内电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去年同期锐减了31.7%,总投资仅为360亿元。业内人士分析,这个数字只及中国移动一个运营商去年投资数额的一半。
信息产业部电信政策研究部研究员何霞女士就此分析了近期国内电信投资的新趋向,她对记者说:“从目前来看,电信方面的硬投资已放缓,而软投资则在提高。”相对电信业的硬投资来看,这一投资正是着眼于增强电信行业的服务竞争力而做出的,以减少用户投诉,并进一步激活以往的硬件投资,从而提高利润收益。
这样一来,在具体的电信产业链中,如思科、朗讯这样的基础网络设备生产商受到冲击是必然的。朗讯公司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在截止2001年9月30日的财政年度中,削减支出方面,朗讯将年运营支出减少了20亿美元,运营资本和预算资本支出则分别减少了30亿美元和7亿美元。
华为、中兴则极可能是在此方面遭遇不利因素的国内代表厂商。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一直盛传华为公司在资金方面存在困窘,并且在去年用安圣电气从艾默生公司换回了近60亿人民币,WorldCom等电信企业的衰败诱因是市场疲软和资本周转流通不利所致,那么,在中国电信业投资趋向不利于硬件网络提供商时,华为这样的公司将如何度过这个危机?
另外,由于3G前景不明,电信资本市场对其已不再乐观。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政府对3G的投资意向业已放缓。3G方向不明无疑将使大唐电信这样的公司感到窒闷。
软投资提高也是相对意义的。在投资紧缩的大环境下,陈金桥认为,根据以往国内电信业压缩投资的经验来看,软投资也可能会是最先被“砍”掉的部分,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以及做客户网络建设,还有开发客户分析系统等公司将首先成为“受害者”,尽管这一块投资对整个投资额影响不大。
这从侧面反映了各大运营商在电信业务方面的直接竞争还不够明显,运营商在软投资方面还没有从市场中带来紧迫感。这一投资习惯的形成依然缘于电信竞争的现实,从竞争行为看,国内电信公司的主要竞争还是通过低级的价格调整,而品牌、服务、产品质量等非价格因素竞争并不充分。
有专家表示,这实际上也表现了电信行业利润率还较高,电信改革并不彻底,主体电信企业效率不高。国内电信企业经营已从暴利转于微利的观点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这种对比的逻辑只是纵向的,而非横向对比。
相对而言,生产手机、PDA等的终端设备生产商的生存环境稍微好些,但由于手机终端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所以也不可乐观。据预测,到2002年底国内手机生产总量可达9500万部,而销量将超过5000万,但这一块业务吸引的国内外厂商却有多达数十家。甚至联想公司都加入了这一白热化的手机竞争。
市场白热化导致爱立信这样的国际通讯巨型公司都感到了压力,7月8日,爱立信(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张醒生对外宣布:“目前移动通信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变革,爱立信在这一过程中的战略角色就如PC业的Intel Inside一样,要致力于打造手机业的‘Ericsson Inside’。”
无疑,这是明显削弱手机终端业务竞争的暗示,而其真正目的是把侧重点放在了对通讯终端厂商的技术提供,由此可见,爱立信在萧条时选择了走高端、争“上游”(技术提供商)的道路。
走出疲软依然迷茫
在国际上,欧洲电信业负债1500亿美元,北美电信业总负债高达6000亿美元,整个电信业都在大规模裁员,以削减开支应付疲软。美国人力资源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数据显示,电信业2001年裁撤了近318,000个员工,而2002年的前五个月裁撤的岗位又达到了135,000个,为各行业裁员人数之最。
于是,整个电信行业都在关心着一个时间:何时走出疲软?
各大电信公司纷纷发表了看法,多数人认为至少6个月才能有一线转机。朗讯CEO罗素在5月底称,电信设备市场6个月内难见复苏。不过,罗素的乐观是谨慎的,他在接受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报纸访问时说,“我们在隧道的尽头看见亮光,不过仍不清楚隧道有多长。
下降的趋势将更深,持续的时间也比六个月或一年前预测的久。”思科公司首席执行官John Chambers把电信业的复苏寄托于美国经济,他在6月5日说,由于美国经济会在明年出现反弹,因此人们会看到电信行业的复苏。
爱立信总裁赫尔斯特伦则非常干脆,他在上个月谈话时表示,明年电信设备的需求可能不会改善。
信息产业部从事电信政策研究的蔡翔副主任说:“根据我们的判断,到2003年前,全球电信经济难以反弹,即使出现某些好的迹象,也难以扭转总体颓势。”
这一判断基本与外界总体看法相一致。陈金桥博士也相信2003年电信业会走出疲软,但他称这是基于乐观的看法,悲观观点则是:“3G前途未卜,在新的电信业务模式不能被市场认可之前,电信业都很难有真正的复苏。”
热力推荐:摩托罗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机图片专区,最炫、最酷、最流行!
新浪手机图片每天增加上百幅,下载最新图片送数码相机钻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