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评论:是什么让90余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

澎湃评论:是什么让90余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
2020年07月16日 13:05 澎湃新闻

  相关阅读: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出走” 近几年人才快速流失

  原标题:马上评丨是什么让90余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

  澎湃首席评论员 西坡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其中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并拥有事业编制。这在中科院系统内引起广泛关注,在网络上也引起热议。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已有90余名科研人员辞职,均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核所”)职工。有中层干部解释称:“(核所)这两年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钱,人才就走了。”另据了解,集体辞职事件的导火索,是院方强制为核所更换保安,核所科研人员认为自身权益被侵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没项目”“没钱”,还是更换保安,都难以解释这样一大批科研人员突然一起“用脚投票”。

  这些博士毕业的科研人员,平均年龄已有三十多岁,本该追求稳定才对,但是却甘愿放弃职位、事业编制甚至福利房。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决绝?

  今年6月份,知乎上就有关于“如何评价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改革举措?”的讨论。多位匿名用户表示新上任的领导“大刀阔斧改革”,“不是想着法子服务科研人员,而是制定各种匪夷所思的措施阻碍科学发展,比如扣项目经费20%,比如所长只有1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出审批权!还美其名曰扁平化管理!”等等。

  匿名用户的爆料未必可以采信。但是“大刀阔斧改革”与科研人员集体出走的先后发生不免令人起疑。

  众所周知,改革总是要触动利益的,难免会有人不适应。但是我们更要清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对一所科研机构来说,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创新活力、增加科技成果。而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体,逼下金蛋的“母鸡”出走,肯定不是改革的初衷。

  一个研究所“去年开始只有200个人了。这下90多个人辞职,现在就剩100人左右”,这局面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

  在大众印象里,一线科研人员往往相对单纯,他们通常不会主动生事。而且即便不排除个别“刺头”存在的可能性,一大批科研人员全是“刺头”的几率微乎其微。那么到底是什么激怒了“老实人”,就值得好好调查。

  科研人员不仅是他们各自家庭的栋梁,是所属单位的职工,也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公众对科研人员异常动向的关注,也寄托着对整个社会创新环境的关心。人们有理由要求一个权威、有说服力的解释。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154条评论|3,859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国家级的研究所出现这种人材流失,有多危险?必须彻查!
xinxinden:回复@用户6631055760:站着说话不腰疼
2020-7-18 13:18举报回复
用户6631055760: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哪个重要?有的人为了多赚点钱,就不愿意为国家做贡献!
2020-7-17 17:11举报2回复
大博文201908:前年大部分科研机构立个项  几个人还能骗个百万费用做研发  去年开始都严格审查了  科学家也是要吃饭的  一个月万把块 你干啊
2020-7-17 11:29举报7回复
用户7468563073浙江宁波
请那些离职的研究人员出来说说
youngsheeper:回复@宠你一生QAQ:英雄所见略同[鼓掌]
2020-7-17 14:12举报1回复
宠你一生QAQ:不顺心就离职呗,还需要什么解释
2020-7-17 12:23举报6回复
抗战神锯里山湾
不考虑垄断,国企竞争力永远比不过私企。
果岭公社:消毒水喝多了
2020-7-17 10:15举报回复
嘴馋好吃:回复@大外星人:很多大事情我国私企是搞不起来,航天核能国家不抓大头是不行的,当然不能说没有问题,我们毕竟不如美国那么财大气粗……
2020-7-17 09:47举报回复
大外星人:回复@嘴馋好吃:国企搞得大事多是因为垄断和国资背书,和管理能力关系不大
2020-7-17 08:25举报3回复
最新评论
外行管理内行的必然结果
2020-7-20 23:33举报3回复
ee_do广西南宁
科技人员,都内向存在相对喜欢自由的性情,过分的约束,他们就会离开。
2020-7-20 19:48举报1回复
乌又虫上海
這個科研所的領導,應該被追責擺免!
2020-7-18 11:31举报8回复
--------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