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车内隐私问题将爆发
王国信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无论你在车里说什么,或者是做什么,都不再有保密性,而是车企或者是车联网企业眼中的“数据”,他们还可以随时随地调用,甚至在你不知道的时候。这可不可怕?这不是危言耸听,笔者在与一家车企的技术人员交流时,对方大方地承认了这种技术的真实性,并谈到一个囚徒困境。
如同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各种手机工具或者是互联网产品一样,车企会认为中国人并不在乎隐私。百度的CEO李彦宏甚至直言不讳,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某些“方便”。那么,如果你不在乎你的购买行为、你的身体数据、家庭和个人信息等信息的暴露,你会在乎车里这个你本来以为是“绝对私密”的空间里发生的事情,随时存在被人窥探的危险吗?
即便是传统的汽车,不少人也要装上隐私玻璃,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是可以确定的。汽车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随着车辆的传感器增多和车联网的逐渐普及,车内布置GPS实现导航定位功能、安装麦克风实现人机语音交互和电话功能,配置摄像头来构建人脸检测技术,以及配备带有人工智能的车载系统⋯⋯
在目前一些自主品牌汽车中,遍布车身周围和车内的摄像头以及语音捕捉系统,被认为是一大卖点,是“互联网汽车”的标配。这些功能已经从带来安全、便利的初衷逐渐走向带来风险,特别是在商业领域推广之后。8年前的2011年,美国就曾对通用安吉星展开调查,指控后者能够跟踪司机行为,在公司修改用户信息共享策略之后,可能将车辆位置、速度和安全带使用情况等信息共享甚至售予至第三方,包括执法机关、无线网络供应商和数据管理公司等。
实际上,现在包括阿里巴巴正在大力推广的车联网AliOS等,他们也都将大数据的搜集整合能力列为了自家产品的一大优势。车内隐私最开始只是在车辆本身的数据上表现,而未来数据将成指数级增长,到时候不仅仅是人的出行和位置信息会被搜集,连同车内乘员的身体健康数据、未来的日程安排都有可能落入汽车厂商的囊中。对所有的驾乘人员来说,安全和隐私威胁的严重程度也会呈指数级上升。
那么,车辆所有者能否阻断车辆数据的收据?从目前来看,这很难实现。在车辆配置选择时,消费者对数据上传设备缺少可选择性——你无法选择不要。另外,车主通过人为模式进行干涉的方式也比较少,拔出车内SIM卡之类的方式并不能完全阻断隐私泄露。但是对于黑客等入侵者来说,轻易干涉车辆行驶,早已经不是新闻。这些情况,随着智能汽车时代的来临,将越来越突出,矛盾会越来越激烈。
在欧美地区,车内隐私已经引起激烈的讨论,这也是造成这些地区车联网和智能驾驶发展并不如中国激进的原因。我国目前对汽车数据特别是车内隐私等敏感领域,还没有专项法规。但是未来如何束缚商业化冲动导致的数据过度使用和数据泄露,不可能只依靠企业的道德自律,更要依靠管理部门的立法和监督。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