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没有被屏幕点亮的年轻人
实习生 袁文幻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刁云霞
四川宜宾高县中学 2003年入学
读网络直播班应该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了,让我从一名尖子生变成了学渣。
我在我们当时的高中是第一批读网络直播班的。上高中之前,我听说学校花了30万元办这个班,听的是成都七中的课。成都七中是神话级的学校,很多人都想上,但也不是想上都能上的。
学校开了两个网络班,一个是重点班,一个是普通班,重点班是成绩很好的同学。我当时成绩还不错,但是重点班划线是529分,我考了519分,所以就进了普通班。进班的时候是全班第二。
网络班虽然分配到各科有老师,但老师不管我们,上课和自习经常不来。老师认为学生成绩好坏都与他无关,是远端老师的功劳,没有太多的责任感。
很多人自制力很差,这种上课方式也适应不了。上课是很无聊的事情,窗帘拉着,静悄悄的,同学们都盯着一个屏幕,很容易打瞌睡,而且也很难跟上成都七中的节奏。那边的老师可能花一节课的时间讲竞赛的数学和物理题目,这超出高考的范畴,对我们来说那节课就是白上。
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课堂上睡倒一大片——不是我们想睡,而是根本没听懂。没睡的就自己做题看书。
有一次所有远端学校和成都七中一起考试排名,我们也没有兴趣看,反正都是很后面。最后我们都麻木了,怎么跨得过去呢?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和成都七中本部班的一个同学是初中同学,我们才知道即使他们成绩很好了,家里也是有请家教的。对于我们小县城来说,每家请一个家教是不现实的。我们班最后高考很差,就只有一个同学上了三本,分数下来后也没去上。
我经常做梦,梦中回到了刚进高中的时候,发现读了直播班,哭着到处找老师换班。当时是冲着好的资源才去读的,成绩也比较好,是抱着一点希望的,最后读了个专科。
这篇文章引起很大的轰动,很多人评论也认为这种模式好,我觉得很奇怪。现在我身边有亲戚和同事正想着让孩子进入直播班,我真的建议他们要慎重。
罗乾玉
四川宜宾高县中学 2003年入学
我当时是通过成绩筛选进入的重点网络班,但读了一年就放弃了。
我习惯传统教育的模式,以书本为基础,反复练习,属于记忆训练。而网络教学是优质资源的共享,有一定的门槛,很明显我起点略低,跟不上节奏。
当时课程是同步直播,没法录播和回放。成都七中的教学节奏要比我们的快,我们上了一半课程的时候,我们学校没上直播班的同学只学了三分之一。
我们是全程有老师守着的,同学没有懒惰和松懈,作业也是同期匹配。但有时候一堂课下来就懵了,不知道该问线下老师什么问题。线下老师答疑也是只能照顾到多数。老师问刚才5个知识点,哪个没听懂,他就挑多数人不明白的讲。
网络班确实打开了我的世界。当时我们电视都很少看,外界的信息是封闭的。成都七中的直播课间也是不关的,我们听那边的同学说宫崎骏、岩井俊二,根本听不懂,我们的记忆里只有大风车。
如果你的想象力贫乏,网络课程有很大优势。那时成都七中班主任讲一篇课文《我的空中楼阁》,做了一个粗糙的flash,模拟空中楼阁的样子,当时很酷炫。Flash是配着音乐的,所以多年以后,我还记得这篇文章。
后来我退出去了普通班,但是我的成绩下滑更厉害。因为在网络班有压力,普通班没有。现在想起来,那种压力是对的。如果在那个年纪,没有压力和紧张感,就容易落后。后来到了北京我才知道,一个人需要的是眼界,但是没有高考的分数,你够不着。
可以说,选择退出,是我人生的失误,终生的失误。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成都七中的班长的名字。有一次班长没写作业,老师说,你可以不写,你就去读隔壁。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隔壁就是川大。
但我们那一年只有两个人考上了川大。
吴男(化名)
川北某县中 2013年入学 2017年通过国家专项计划考入清华大学
我来自川北的一个小县城。跟着成都七中上了3年网课,有很多收获也有很多遗憾。
我印象最深的是米歇尔·奥巴马来成都七中交流,是全程直播的。成都七中的一位同学在主席台上脱稿用全英文作介绍,我们很震惊。有时候我们也会收到七中学生自己办的刊物,里面同学们参加各种竞赛,有很丰富的社团活动。
但看着那块屏幕,我们更多的是旁观者,没有太多参与感。
成都七中的老师上课是对着自己的同学,只偶尔提及远端的同学也要注意下。内容上也不会考虑到远端同学的差异,比如英语课全英文授课,我们老师就把直播掐了,自己上,因为觉得我们跟不上。那边老师提问的时候,我们老师就让我们自己理一理思路。
我以前是个挺自闭的人,但有一次晚上数学习题课,老师算错了,我突然举手,老师就让我去黑板上讲。这件事给了我很大自信,后来班上推我当数学课代表,我的数学成绩也越来越好。我觉着这种互动还是挺重要的。
我回想起我的求学路,觉得我能考上清华,不能只归功于直播课程,我自己和我们老师付出的努力也不能忽视。
网班课对我来说更多的是视野上的开阔,直接面对现实。
直面现实的作用也是双重的。如果家庭背景和外部环境都不看,仅仅看分数,也有差距。即使能追赶到同一分数水平,综合素质还有很大差距。
成都七中的同学看起来确实轻松很多,知识储备很丰富,比如说在诗歌专题课上能直接写诗歌。课后明显那边会活跃一些,大家互相打闹。我们上课是拉着窗帘,关着灯,投影仪效果也不好,色彩模糊。看久了就很累,高三结束班上大部分同学都近视了。下课很多时候是趴着睡觉,要压抑一些。
我们直播班是单独的一栋楼,和其他班远一些,时间也都是跟着成都七中走。高一的时候校长特地到我们班来说,挑出一个清北的名额来,让大家努力争取。
但我能感受到班上努力的氛围在下降,有马太效应。我们高一进去最高分是520分,最低分是480分,相差不多。但3年后,最高分是600多分,最低分是480分。主动性自控力强的同学会显得突出,差一点的就会不断下滑,会有失落。
我觉得评估直播班的利弊,要看学生本身的水平。如果本地的高中本身就有考600分的水平,那直播班就很有用。如果差距太大,和原有的知识水平脱节,那可能迈不过那个槛。
最后高考我们班48个人,一半的人上了一本线,48个人全部上了本科。
假如我没有上这个网班课,我可能也会考一个不错的成绩。就是默默学习,在课堂上积极发问,局限在县城的小世界里。但上不上网络班不能单从成绩上衡量,如果没有,我不会听到屏幕那边的时事广播,不会接触到写诗歌和制度建设,也不会了解到本部老师提供的不同的思维方式。
实习生 袁文幻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2月19日 11 版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