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营收超2000亿巨头 关键技术与国际代差明显

零部件营收超2000亿巨头 关键技术与国际代差明显
2018年11月03日 01:25 华夏时报

  记者 孙斌 于建平 北京报道

  “当年一汽少帅竺延风说,中国汽车业至少要耐得住寂寞20年。如今20年过去,中国整车企业强大了吗?恐怕我们还要耐得住寂寞很多年,我们在汽车关键性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10月30日,在2018年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和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以下简称“双百强”)发布进程中,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直言不讳。

  在新能源、智能驾驶、车联网风口愈加收紧,以及行业预期今年中国汽车乘用车同比增速仅为0.1%的关键时刻,来自汽车工程学会有识之士的呼声振聋发聩,尽管在零部件企业国际百强排名中,出现了年营收超过2000亿元的潍柴、1400亿元华域汽车的身影,但在盈利和研发投入的双重考量下,留给中国零部件配套企业的上升空间依然巨大。

  盈利研发双考核

  “零部件企业的盈利水平、研发投入直接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能否由大变强。”闫建来表示。

  在他看来,当下中国汽车制造和零部件体系与国外车企或零部件巨头的显著差距,首先体现在专利数量的成倍数差异,即使是国内专利技术排名首屈一指的车企,丰田与之相比的领先值也高达3倍以上。

  闫建来表示,从进入“双百强”榜单的中国企业数量和主营业务收益上,可以看到中国汽车零部件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正在增加,应该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取得的进步感到欣慰。但是,“欣慰”并非“兴奋”,因为中国零部件企业还不够强,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相当的差距。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李大伟表示,汽车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性行业,近些年汽车产业出口额很大,增长幅度也很大,但汽车行业价值链还需要进一步升级。

  当前,由高度景气的整车市场驱动零部件产业迅猛增长的浪潮已逐渐退去,全球汽车行业开始步入缓慢增长的新常态。罗兰贝格预计,短期内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将实现持续但缓慢的收入增长,增速保持3%左右,行业平均利润率则将稳定在7%。

  当前,国内汽车产业的高增长趋势已放缓。长期来看,汽车零部件市场将回归理性发展。受此影响,本土零部件企业将面临竞争加剧、现有产品附加值较低等困境。

  因此,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仍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与博世、大陆、电装等领先企业相比,中国汽车市场还没有真正催生出以技术著称的国际零部件企业,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made”影响零部件前景

  罗兰贝格的白皮书显示,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的年营收额总计超过1.15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36.32%,入选最低营收额由2016年的14.0亿元增至18.88亿元,规模效应日益凸显。

  而在2018国际百强榜单中,千亿元级企业有17家,入选最低年营收额为131.34亿元。榜单中,德国、日本、美国零部件企业排位靠前,是国际百强榜单中的主流企业,但仍有18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选。这些中国企业代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先进力量,体现了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的实力。

  零部件产业各细分板块的未来发展趋势与下游整车行业息息相关;电气化、自动驾驶、数字化三大行业颠覆性趋势将深刻影响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前景。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方寅亮将其归纳为“made”,m代表共享出行,a代表ADAS/自动驾驶,d代表数字化技术,e代表电气化。

  方寅亮认为,长期来看,电气化动力系统、先进车辆控制及传感系统、车载信息系统等细分领域将迎来重大发展契机;以小排量发动机为代表的部分传统燃油系统中短期内保持增长。

  当然,这也就预示着未来的车企研发和零部件研发中,软件工程师的比重将会逐步和机械工程师分庭抗礼,AI和算法工程师会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此外,电气工程师的比重也将大幅提升,软包工程师对芯片和通信的理解能力,或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决定汽车制造链的含金量。

  零部件研发注意方向

  在谈及当下汽车行业发生的技术革命时,研究机构和专家均表示,零整车企业需要专注纯电驱动的价值,而不要停留在纯电这个概念化的提法上钻牛角尖。

  如果仅仅专注纯电产品这一概念,无论是整车或零部件企业,最终逃不脱的依然是产品同质化,研发资源重复浪费的局面,闫建来提醒,内燃机在长时间内都有自己的生存周期,而“纯电驱动”的概念应该被业界所理解,包括混合动力、增程型电动车都应被关注“纯电驱动”的企业所重视。据其透露,今年年底,我国商用车的动力技术路线也将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有消息称,12吨以下的可能采用电动,12吨以上的可能采取混动和氢能源路线。

  方寅亮对细分板块的趋势理解是,新能源电池、电动马达等电气化动力系统将迎来系统发展机遇,而在传统燃油系统中,中短期内小排量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整体看好;在车辆控制和传感器系统,高附加值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等将成为零部件企业保持稳定增长的源泉;而在内饰部件中,未来几年车载信息系统将迎来规模化增长。

  罗兰贝格分析报告预计,2020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200万辆,其中商用车42万辆,乘用车159万辆,2016-2020年间,新能源商用车的增长比例约为47%,乘用车的增长比例约为32%。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