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国外私人股权基金财团将收购中芯国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 08:53 21世纪经济报道

  私人股权基金席卷全球的半导体并购风潮,或许很快将刮到中国。

  近日,资本市场传出消息,有国外私人股权基金财团正与中芯国际(0981.HK;NYSE:SMI)私下接洽,欲收购中芯国际部分或全部股权。受此影响,中芯国际在香港和纽约的股价大幅上扬,1月3日,纽约股价暴涨22%至7.85美元。

  1月4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对“成交量不寻常波动”做出解释。公告称,公司“并不知悉造成或可能造成其股份成交量不寻常上升有关之事宜”,但表示公司董事“经常考虑不同的策略和机会以提升股东价值”,“现时并没有就任何项目做出决定,也未能确定该策略机会会否导致本公司或其子公司达成或参与任何项目”。

  这则措辞模棱两可的公告充满想象空间。在私人股权基金收购了飞思卡尔、飞利浦两家国际芯片大厂之后,业界一致认为,全球芯片业将迎来一个并购整合高潮,而中国则是私人股权基金的下一个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全球芯片制造产业的转移,芯片产业的“中国概念”也开始兴起,尤如火热的互联网行业。

  收购目标从中小型转向大型

  “我们对市场的臆测和报道不评论。”1月5日,中芯国际官方再次对本报表达了其立场,但其并不否认公司已与策略性投资者有过接触。

  有业内知情人向本报透露,该基金在国内有深厚的背景,目前双方只是进行了意向性接触,合作并未有实质进展。

  与中芯国际的接触,再次显示出私人股权基金对芯片领域浓厚的投资兴趣。2006年,私人股权基金四处游走,在全球掀起了芯片业的并购高潮。标志性事件是——黑石、凯雷、德州太平洋参与购买了由摩托罗拉分拆出来的半导体公司飞思卡尔;KKR等基金购买了飞利浦半导体部门。成交额分别为176亿美元和106亿美元。

  随后,美国凯雷集团也向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及测试企业——台湾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65亿美元的要约收购报价,并希望可以在2007年第一季度完成此笔交易。

  过去,私人股权基金财团曾对收购中小型半导体公司产生兴趣,如以26.6亿美元收购安捷伦的芯片制造厂,并改名为安华高。“现在它们的目标开始转向大型半导体制造企业。”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私人股权基金的口味正在改变。”

  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莫大康认为,前几年,全球半导体销售周期性波动太大,私人股权基金财团不敢贸然进入。如今全球的半导体产业已经拥有2500亿美元规模,年均增长率达10%左右,而且周期性波动已经明显减弱,得到全球私人股权基金的青睐正当时候。

  根据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SIA)预测,2007年至2009年,全球半导体销量将分别增加10%、10.8%和5.8%,至少未来五年内,半导体也都会保持适度增长的趋势。另一权威研究机构iSuppli也预计,全球半导体产业收入的适度增长将延续十年,不会有紧缩预期。

  iSuppli同样认为,半导体业将暂时告别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振荡。在此之前,全球的芯片企业饱受行业周期性大幅振荡之苦。2001年,全球芯片业“突然”由盛转衰,几乎让所有企业措手不及。当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骤降34%,包括富士通、东芝、NEC等芯片巨头纷纷宣布芯片业务陷入困境。国内芯片巨头华虹-NEC也因此遭遇重创——8个月内损失7亿元。

  此后5年间,半导体销售持续低迷,亦影响到资本市场对芯片企业的信心。以中芯国际为例,该公司2004年先后在香港证交所和纽约证交所上市,上市当日股价便大跌11%,此后便一直呈现低迷状态。

  iSuppli副总裁Dale Ford认为,行业低迷期已经过去,虽然行业振荡周期仍然存在,“但已经大大地放缓”。改进的库存实践、对产能的更好控制及存储器生产的更大灵活性等等因素相结合,使半导体产业的盛衰周期更为稳健。

  并购中芯三道槛

  行业人士纷纷预测,私人股权基金公司未来将会持续投资芯片业,而伴随全球半导体制造产业转移趋势,开发中国等快速成长市场已经成为重点。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头号芯片消耗大国。半导体专业研究机构SEMI估计,到2010年,中国芯片消耗量将突破1240亿美元——约相当于全球消耗量的1/3,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芯片市场。

  全球芯片产业正逐渐向中国大陆转移。之前几十年,全球芯片产业重心也曾发生过转移:20世纪70年代末,从美国转移到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与中国台湾成为芯片产业的主力。

  “在产业转移背景下看,中芯国际的现状很符合私募基金的要求。”上述业内资深人士称,私募基金通常会寻找一些具有增长潜力的公司,哪怕是亏损企业,买下企业股权。在持有股权期间,基金会让上市公司下市,设法改进所投资企业的财务表现,然后再将企业重新上市套现,或以当初投资金额很多倍的价卖掉股权,赚取高额报酬。

  成立于2000年的中芯国际是中国芯片产业的“标杆企业”,在国内有着很强的资源优势。而经过5年发展,中芯目前已经成为继台积电、台联电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商,实力不容小觑。

  但是,受行业低迷以及设备折旧等因素影响,该公司却持续亏损——仅2006年第三季度就亏损3509万美元,截止该季度,公司总负债超过16亿美元,两市股价也一直低迷不前。

  上述人士分析,该公司近期不断扩厂,面临很大资金压力,私人股权基金的进入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

  在业界看来,此桩交易能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私募基金的最终开价。此前,凯雷收购日月光便被外界认为估值过低。光大

证券分析师王志文认为,虽然中芯国际的市账率(股价与
股票
帐面值的比率)为芯片大厂中最低,但因其目前股价远低于上市定价,股东只有拿到一个好价格才可能离场。

  另外一个阻碍因素可能来自

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一位本土芯片代工厂商的高管表示,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将中芯国际视为打造信息产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借中芯国际的发展带动国内芯片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如果将股权完全出让,那么知识产权势必落入外人手中。

  此外,收购还要看中芯国际的股东答不答应。Reuters Research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1月30日,中芯国际的最大股东是上海实业控股和上海市政府,分别持股10%和4.7%。瑞士信贷是另一大股东,持股3%,而其他股权则大多由小股东持有。

  “从这一点来看,这件事情更像是一个多方配合下的炒作。”上述高管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14,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