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业界 > 闪联产业化进程提速专题 > 正文

飞利浦携数字家庭对阵闪联 以资金技术开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 08:02 北京青年报

  “数字家庭”产品将不会只停留在概念阶段

  以资金与技术为开路先锋,靠标准占有市场,看好中国互联产品市场

  几个星期以来“数字家庭”概念骤然升温,特别是“闪联”的扩军更是咄咄逼人,这一切是许多国内外IT 厂商未曾料到的。早前尽管国际国内的IT巨头们悉数在“数字家庭”和
互联产品上投下大的赌注,但就在几个月前,他们还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数字家庭”产品只会停留在概念阶段。

  数天前,国际数字家庭联盟(DLNA)重要发起成员之一的飞利浦向全球发布了“创新枢纽”项目——个旨在推动其互联星球战略的计划。作为这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飞利浦将斥巨资参与其在新加坡的“互联社区”实验计划,为大规模推出“数字家庭”互联产品作最后的冲刺。

  飞利浦的重大动作自然令“数字家庭”概念更加引人注目,因为就在10月中旬,联想TCL康佳、长城、海信、长虹六大公司的巨头齐聚深圳高交会,并同时推出系列闪联产品,一时间基于“闪联”标准之上的3C融合产品成为IT行业的明星。

  从标准之争,到商用产品的发布,毫无疑问,在数字家庭产品市场有可能最先启动的亚太地区,一场有关“数字家庭”产品的竞跑已经开始。

  国际巨头看好中国的数字家庭产品市场

  以资金与技术作为开路先锋,靠标准占有市场,跨国企业在进军数字家庭产品领域时,依然沿用了这一传统手段。

  来自有关方面的消息说,2003年飞利浦已在亚洲斥资9000万美元用于数字家庭产品的测试与开发。按照他们的计划,其未来通过已启动的“互联社区”计划,飞利浦将与内容供应商和服务供应商一起大规模测试有线和无线互联产品,其涉及领域包括网络数字娱乐、网络安全等等。“新推出创新枢纽项目就是为了支持互联社区计划,它主要是创建通讯设备和家庭娱乐设备的连接环境,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基础测试设施。”一位飞利浦公司的技术人员作此表示。

  事实上,由英特尔、飞利浦、IBM、索尼微软等17家国际巨头发起,现在已经拥有160个成员的“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LNA)是数字家庭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组织之一,他们建立了数字家庭联盟DHWG标准。

  “互联星球计划中的很多技术已在中国申请了专利,我们正在积极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飞利浦一位人士说。他表示他们很看好中国的互联产品市场,并计划进军中国市场。

  资金和应用环境是现在闪联的两大软肋

  国际巨头的庞大“互联社区”计划引人注目,但中国厂商在这一领域发展速度之快,已令飞利浦们感到压力。

  从今年春季的上海CEBIT展会,到今年9月国内闪联标准的倡导者联想一直在加速快跑,至上个月的高交会,一系列商用闪联产品的推出意味着中国企业在数字家庭产品领域已跑在了前面。

  从联想的“关联应用”、TCL的“HID”产品到康佳的“e家居计划”、海信的“3C战略”、长城的“IF战略”等等,来自业内的消息说,一系列的数字家庭产品已经问世。据悉,11月1日,联想集团在北京推出家用电脑的年度新品———天骄宽带关联电脑。

  “国内的确发展很快,但资金和应用环境是现在闪联的两大软肋,这两个方面硬不起来,闪联就寸步难行。”闪联工作组的人士认为,国际巨头未推出产品,并非没有能力,而是考虑到对数字家庭产品市场的需求毫无把握,因此只是把资金主要投向研发。资料显示,2003年美国用于“数字家庭”技术的研发投入超过2000亿美元,今年1月8日,英特尔投入2亿美元设立“数字家庭基金”,没有如此财大气粗的实力,怎么能挟标准以令全球同行?相比之下,我国标准研发投入的资金很可怜,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只为“闪联”拨发数百万元资金。

  分析人士认为,闪联标准能否顺利走向市场,并为中外企业所接受,关键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据了解,闪联已获得众多国外企业和标准组织的认同,英特尔也在考虑加入闪联。

  名词

  “数字家庭”:采用“3C融合”的应用模式,融三种内容服务、三种网络、三类个人信息终端于一炉,以统一的标准涵盖PC、电视、游戏机、PDA、手机、DVD等各种数字终端,实现信息的跨平台操作。“闪联”概念与其十分类似。(张念庆)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闪联新闻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