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研发进“胶着”期 企业如何跨过此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 11:32 计算机世界网 | |
《计算机世界》策划:林润华 何冰梅 采访:孙小羽 余波 何京玉 李建平 执笔:孙小羽 无论是从哪一条道路跋涉而来,如今中国IT企业站在了研发这同一道“门槛”前。 无论是从哪一条道路跋涉而来,如今中国IT企业站在了同一道“门槛”前,这便是 研发意识集体觉醒 2003年的最后一个月,方正人喜上眉梢。 方正投资多年的阿帕比数字版权保护系统(Apabi DRM)获得了信息产业部颁发的重大技术发明奖。国内仅仅有6家厂商获得了这一大奖。“我们是所有做ebook的厂商中惟一掌握此项核心技术的厂商”,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副董事长、首席技术官肖建国不无自豪地说,“方正推出ebook 3年之后便实现了盈利,我们的投入是非常成功的。”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当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提出联想的“贸-工-技”发展模式,并得到中关村里所有怀有一个远大理想的中小企业们的赞同和努力效仿的同时,方正以其独家掌握的激光照排技术在媒体市场上所向披靡的态势,亦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尊敬,并被冠以与联想截然不同的“技-工-贸”发展模式。至今为止,北大方正依然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电子出版和印艺产品软件开发商及系统集成商。
从这样的道路走下来,方正人天生就有一种崇尚技术的文化。方正几乎是最早成立企业研究院的IT企业。“我们这里的人骨子里就喜欢技术”,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陈晓鸥说。喜欢技术、崇尚技术的方正这么多年走下来并没有在激光照排技术上停止不前,如今方正研究院有三大技术研发方向,分别是媒体传播、政府传播和企业传播,这三大技术方向又统一归拢在基于互联网的、全数字化的、跨媒体的网络传播战略之下。“我们全集团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应当有5亿~6亿元人民币左右。”肖建国说。目前方正已经取得突破的技术除了上文提及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之外,方正还是国内防火墙技术的发源地和领先者,在数据挖掘、视频内容检索等技术上也均处于国内领先状态。此外,方正汉字激光照排最核心的RIP技术已经一代一代地优化到了第八代。目前方正已经拥有了200多项专利技术,这些专利基本集中在电子出版、网络传播和移动通信等与传播科技相关的领域,而且大多数属于发明专利。 联想在走上了高速发展的“正循环”轨道之后,亦开始着手推进企业向“技术驱动”转型。“随着产品竞争进入同质化竞争时代,强调产品的个性和特质是竞争的必然,所以即使是身处IT业的冬天,我们也必须要大力投入研发,为IT业下一轮的发展做好储备。”联想研究院副院长孙育宁说,“另一方面,由于中国IT企业在研发上起步较晚,很多关键领域里的核心技术被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如不改变这一事实,对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来说极为不利”。 2000年初联想成立了联想研究院,在此后的数年中,无论是在联想业务高歌猛进之时,还是遭遇挫折之时,联想都没有削减过对联想研究院的投入。联想总裁杨元庆称联想在未来3年内将投资30亿元人民币用于企业研发,“具体到联想研究院,每年应当有两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投入”。联想研究院副院长孙育宁说。如今联想研究院主要研发方向有三个,一是信息安全,第二是无线通信,第三便是高性能计算机。几年下来,联想除了在自己的优势领域PC业取得了系列技术突破之外,在高性能计算机、网络安全上取得的技术进步为业界所瞩目。2002年联想举办了第一次技术展览,提出了“关联应用”的技术战略,这也是中国IT企业首次举办企业技术展览。更重要的是,联想从自身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出发,首家提出并联合了国内近20家企业建立了“闪联”标准和标准工作组。IT业有一句话是“一流企业卖标准”,中国IT企业能否制定中国产业的标准,对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不一般的意义。尽管“闪联”标准距离最终被市场接纳、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尚有距离,但联想迈出的这一步,将有可能结束过去中国企业“以市场换技术”的历史,重新书写“以技术换技术”的新篇章。
应该说,中国IT业在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些中大型IT企业在掘到企业生存所必须的“第一桶金”之后,对必须掌握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在意识层面上均处于集体觉醒的状态,他们纷纷设立企业研究院,投入重金发展技术。除了上文所提及的联想和方正,这一点在浪潮、曙光、长城、同方、用友、东软、金山等各类企业身上均体现得格外明确。 用友、东软等软件企业早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东软在2002年底便拿下了CMM 5级认证。浪潮、曙光等企业在服务器技术上有相当的积累和突破。“我们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6%,最高能够达到8%左右,对研发我们的提法是要做到饱和投入”。浪潮总裁孙丕恕说。1993年浪潮便开发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开放体系架构的SMP2000小型机服务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浪潮已经建立由中长期研发、近期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工艺开发组成的三级技术创新体系,浪潮为其软件产业规划的目标是要成为国内领先的行业应用软件供应商和软件出口基地,充分利用与LG公司合资的契机,加快发展CDMA无线移动网络终端产品,在网络安全和针对特殊行业的终端类产品上浪潮亦颇有造诣。曙光的研发体系分为四层,分别由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中心、曙光公司的几个大的研发部门和新业务发展部门组成。“我们每年规划营业额的5%~7%用于研发,当然里面包含一部分国家支持智能中心的经费”,曙光公司总裁历军说,“我们的研发人员占据了公司员工的绝大多数,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IT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深入研究了用户的应用之后,曙光已经把研发精力从追求高性能计算机的“峰值”运算速度转向追求“应用饱和度”。 中国人的聪明勤奋与价廉物美也许是中国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也是中国研发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在通信行业,那些十几年如一日持续进行研发投入的企业,已经收获累累硕果,甚至把竞争的战场搬到了海外。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华为公司海外销售总额为10.5亿美元,同比增长90%。2003年,中兴通讯国际市场合同销售额也达到6.1亿美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在获得丰厚收入的同时,华为与中兴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产权成果,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截至2003年11月1日,华为申请国内外专利累计3662件:其中国国内专利3462件,85%属于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专利686件;在美国、欧洲等国家累计申请国外专利200件;申请PCT 226件,是发展中国家申请PCT最多的企业之一。截至2003年12月底,中兴通讯累计完成国内专利申请已经突破1600项,其中近90%为高质量、高价值的发明专利申请。让中兴人倍感自豪的是,其发明专利“GSM基站单载频分集接收机”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发明专利金奖”。 此外,来自中小型企业的力量也推动着中国研发的脚步逐渐加快。
“惊险一跳”成为可能 人民大会堂的绚烂灯光下,当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邓中翰在台上亮相时,他脸上挂着的笑容是职业的、内敛的,内心却非常的不平静。1998年他决定回国创业时,大概没有想到会有今天。 这一天,信息产业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庆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光”系列电脑图像输入芯片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片。中星微公司在全球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占有了40%的市场份额。一个国家的行业主管部委专门为一个企业的特殊成就举行“庆功宴”,这在中国IT业是极为鲜见的。从中可以看出,中星微公司的成就对中国IT产业来说,具有多么不平凡的意义。 中星微是“海归”携技术回国创业成功的典范。邓中翰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分校物理学的硕士和电工工程学博士,还是伯克利经济管理学硕士,他曾经在IBM获得过企业管理上的实战锻炼,还在硅谷创办过集成电路公司。1998年,在网络经济开始席卷中国之时,邓中翰抱着“在国外发展只能做好某一个局部技术,最终命运往往是被收购,只有在中国本土市场才有可能创立一个独立、快速发展的企业,成为中国的Intel和IBM”的想法,决定回国做一名“海归”。1999年,在信息产业部的大力帮助下,邓中翰获得了信息产业部的“电子生产发展基金”的赞助,创立中星微电子公司,在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正式启动了“星光中国芯工程”。在实际的运营中,中星微吸纳了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台湾省和内地的风险投资商的加入,拥有了丰厚的运转资金,在业务战略上笃信一定以市场为导向的观点,抓住了IT与通信、消费电子融合的大趋势下对内嵌式芯片的需求,并与微软、三星等上下游厂商结成广泛的业务联盟,每年业绩以250%~300%的增幅高速成长。 中星微公司的成功就像是一个标本,标示着中国IT企业可以选择的发展道路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假如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联想为代表的IT企业大多数只能选择“贸-工-技”的发展道路和依靠自身“滚雪球”的方式完成资金积累的过程的话,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新一代的创业者们有了更宽松的创业空间和金融环境,他们只要拥有一流技术,就可以通过吸纳各类投资迈向征服市场的“惊险一跳”。而当他们一旦尝试到掌握核心技术带来的市场“甜头”之后,便会进一步投资在技术的更新换代上。中星微公司称,这些年中星微的收入几乎都投入在了研发技术上。中星微的“星光”系列芯片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且正在制订“星光移动计划”,未来中芯微将把研发的重心由PC领域转向电脑、通信、消费电子“3C”融合的应用领域。“我们相信数字多媒体芯片的发展将沿着‘PC时代——移动通信2.5G/3G时代——数字3C时代’这样一个路线图演进。”中星微电子副总裁张辉说。 与中星微的发展模式相同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中小型企业,例如迈普、朗科、研祥、博达、深圳黎明、点击科技等散布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的IT企业,他们掌握了某一方面的先进技术使自己如同拥有一泉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水”,他们将在中国IT企业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跋涉的道路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如果从结果层面上考察,中国IT企业在研发上小有成就,但突破点仍集中在外围应用或一些局部领域,这依然是目前的客观事实。
前进道路上的“羁绊” 当IT企业们重视研发的意识集体觉醒之后,他们纷纷建立了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研发体系,并对研发进行了持续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在行动层面上他们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脱胎于中科院的曙光公司所面临的挑战代表了一类企业。曙光尽管目前尚未建立企业研究院,但是有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作为技术的源头,有由曙光的研发部和产品开发部门组成的研发体系为连接市场的纽带,曙光发展技术的瓶颈不在技术研发本身,反而难在市场运作,难在如何增加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成功率。 这个“市场运作”不单指实际的产品市场营销,更重要的是作为科研成果载体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只有作为科研成果载体的企业生存并发展起来,才能够谈产品的市场化是否成功的问题。因此,承载科研成果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科研成功市场化的前提。曙光公司总裁历军认为,科研市场化成功的要素主要包括三点:第一,技术的前瞻性与市场的适用性的紧密结合,技术前瞻性是科研企业的优势,前沿技术与应用的结合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具有技术预见性、市场敏感性和决策果断性。其二,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模式,企业管理层要有勇气打破来自国家输血式的支持。离开国家支持,从短期来看会给企业造成像断奶一样的艰难,但从长远看,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有科研背景的企业才能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迎接挑战,在摸爬滚打中学会生存,进而以更顽强的生命独立浪尖。其三,承载科研成果的企业要以现代企业的方式去运作管理,企业能否盈利是衡量科研成果市场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科技成果的市场转换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成功运作方面。 对于联想这一类早已经在市场的嚣尘中摸爬滚打惯了的企业来说,所面临的又是另一类的挑战。应该说,联想这两年向技术转型的动作不可谓不大,联想已经建立起来了由包括研究院、工业设计中心、软件设计中心、板卡设计中心在内的公司级研发平台和各事业群组的研发机构组成的二级研发体系。如上文所述,联想在研发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到底如何把握企业当期利润需求和关乎企业长期发展的技术投入之间的平衡,是摆在联想领导人面前不能不面对的难题。 对于方正来说,如何从一个技术成功胜利走向下一个技术成功,再现当初在激光照排领域的大面积获胜,是方正的苦恼。而对浪潮来讲,如何在合作中获得技术,则是当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中星微代表的中小型IT企业来说,能否在市场的打拼中始终不偏离技术驱动的轨道,则是他们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总之,中国IT企业的研发在行动层面上各有所难。然而,他们除了需要关起门来解决许多自身的问题之外,还需要挣脱环境的“桎梏”。 环境“桎梏”待解 由于在合作研发上存在“瓶颈”,导致国内本土IT企业搞技术研究只能单兵作战,难以形成合力。 事实上,与跨国企业合作以获得先进技术是上个世纪中国本土IT企业积极推进的策略。虽然IBM、Intel、微软等跨国企业均在中国设立了研究院,但实际上他们向中国市场转移技术是有一个过程的,换句话说,现阶段中国的本土IT企业还很难从与跨国企业的合作中获得真正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假如国内本土IT企业之间能够展开相当程度的合作,亦能够取长补短,但现实却是,由于中国本土IT企业本身对知识产权的认同度不尽相同,他们之间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和心态,更缺乏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很难在某些关键的技术点上展开合作。例如,目前通信企业纷纷上马对3G的投资就是一种缺乏整合的重复投资。合作不成之下,很多企业转向使用非正常的竞争手段,企业间相互“挖角”是获取技术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成为了业内的家常便饭,常此以往对于IT企业正常推进研发非常有害。 中国市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完善,是所有的以软件研发为核心的IT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软件厂商的软件产品尚未面世便被盗版,这在IT软件业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软件产品都有‘加密狗’,但实际上这没有用,因为即使你聪明如‘诸葛亮’,你的产品一上市,外边有1000多个‘臭皮匠’在等着你呢!”肖建国无可奈何地说。方正一年多以前曾经把一家盗版方正软件的企业告上法庭,经历两次诉讼之后的结果却是,对方付了方正一套软件的钱便算了结。“这相当于小偷到家里偷东西,没有抓到就罢了,如果被抓到了,小偷拿钱买下东西就可以了”。肖建国说。打盗版举企业一“人”之力很难成功,很多软件企业在看到自己的产品被大量盗版的时候,除了安慰自己有盗版是因为有市场之外,也别无他法了。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易受盗版侵害的软件企业的生存环境用贫瘠来形容当不为过。 此外,中国IT企业很快会遭遇到专利制度带来的负面威胁。专利制度作为企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有效手段,早已被各国的IT企业熟练运用。然而,专利制度亦是把双刃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专利制度也许能够提升行业发展的整体效率,但对技术的后来者却有较大的钳制作用。在IT业,很多跨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申请了大量专利,其实有些专利这些跨国企业永远也用不到,他们的目地是利用专利制度来阻击竞争对手的发展。例如在数码相机上,跨国企业们拥有了多项核心技术的专利权,导致国内本土企业推出自有品牌的数码相机需付出较大的共享技术成本。另一方面,一些掌握了很多发明技术的中国本土企业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也是惴惴不安的。假如不及时申请专利,被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抢先申请了会对自己不利;假如太早申请了专利,很有可能因为共享了信息被别人盗用技术。两头为难的中国本土IT企业不得不在专利制度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的空间。 最后,中国扭曲了的商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T企业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众所周知,在中国市场上做生意拼的还是关系,尽管这一现状在一些局部市场得到了缓解,但仍旧是整体市场屡试屡爽的“潜规则”。靠关系来做生意是一个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对于那些渴望通过大力投入技术获得市场效益的企业老板们的意识力和耐受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只有当中国市场能够发展到技术和产品是生意能够成功的关键的阶段时,中国IT企业对研发的投入才会变得前赴后继,源源不断。此外,中国用户应用水平和需求的滞后亦是IT企业们难以在技术研发上有所大作为的因素。 面对种种困难,中国的企业和政府正在努力地寻求通往光明的解决之道。 赶超中等发达国家 中国IT企业的研发正在经历一场“持久战”。“持久战”的发展必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现在中国IT企业的研发已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也就是“胶着期”,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稳步增长、人才资源日趋丰富,为中国研发最终转入战略反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最新出炉的2003版各成员科学、技术和产业排行榜的统计数据,中国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支出已高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超过德国。总部位于巴黎的OECD每两年对各成员科学、技术和产业实力进行统计和排名,这是该组织第一次将中国的研发支出列入其中。OECD这份报告显示,中国近年来研发支出增长迅猛,1996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0.6%,现在这个数字增长到1.1%。在所有研发支出中,60%的支出来自公司,其中包括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余40%来自政府。 但欣喜中仍旧有隐忧。同样是2003年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公布的2003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虽然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没有变化,但是科技竞争力和企业效率仍旧是中国的两大弱项,且科技竞争力整体上与2002年相比有所下降。与2002年相比,科学基础设施要素中的21个指标有3项指标上升,11项指标位次不变,有7项指标下降。此外,洛桑排名显示,中国科技发展环境的专利和版权保护在连续几年持续大幅下降后,2002年开始稳定在第十五位。 2004年1月7日~8日,被俗称为“信息产业部厅局长会议”的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透出消息,信息产业部将下大力气推动信息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中国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有消息称,科技部正在加紧制定《中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力求使我们的科技竞争力到2020年达到并超过中等发达国家。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李武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中国的IT企业能有雄心壮志,不满足于技术上的“拿来主义”,而应当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投入技术研发。“在IT业就是‘0’和‘1’的法则,中间状态很难生存”,李武强说,“希望IT业大企业不要因为自己大就什么都不怕,小企业不要因为自己小就失去了信心,大企业应该有做大事情的心态,小企业也可以‘快鱼吃慢鱼’,大家抓住当前的机会靠技术发展把自己尽快变成‘1’。” 李武强认为,2004年对中国软件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机遇,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他透露,财政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纪委等各部委正在联合工作酝酿在今年初推出关于政府采购法的进一步实施细则,将对国产软件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现在世界各国都是这么做的,美国在这方面实际上比我们做得强多了。”李武强说。他认为中国IT技术最先产生突破的应该在软件上,在微电子上花费的时间会长一些。 事实上,中国政府对IT业技术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本土企业在高性能计算机上的突破就是政府“863”计划结下的硕果。而政府的力量还将越来越大。有关专家透露,正在制定中的《中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计划》将从两个主要的方面入手提升中国的科技实力:其一,加强国家科技体系的建设;其二,加快科技环境的建设。专家指出,在IT领域,系统芯片设计平台、制造、工艺等主要技术的突破将带来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国内研发水平落后于世界领先国家5年左右。另外,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能带来移动通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尽管在音、视频领域的有关技术总体上看重要性不是太高,但国内技术较好,专家认为OLED技术和数字传输、压缩、解码技术应当是中国IT业重点发展的领域。 在这一场关系重大的博弈中,我们相信,笑到最后的终将是中国IT企业。 《中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相关背景 科技部日前正在加紧制定《中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力求使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到2020年达到并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 有关专家透露,正在制定中的《中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将从两个主要的方面入手提升中国的科技实力: 第一,加强国家科技体系建设。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出发,突出科技投入的重点,加强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动,形成有效推动科技发展的网络体系,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系统效率。同时,要形成新的投资和管理机制,并不断完善科技评估机制,提高科技产出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加快科技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基础条件是科技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科技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为提高科技竞争力创造必要条件;其次构建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我国人力资源和科技发展环境状况不佳已是一个不争的新问题,这涉及教育体制改革、青少年科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的工作。要使这种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必须通过科学精神的重建,积极构建利于创新的社会。 按照《中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要求,将确定未来10年我国可能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核心技术,国家将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