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们拨动美国人心弦:是软实力,还是巧实力

“李子柒”们拨动美国人心弦:是软实力,还是巧实力
2020年01月05日 15:50 《财经》杂志

  在约瑟夫•奈看来,各国想方设法显示本国魅力并不新奇,但是如何创造软实力却是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他曾对我说,中国故事有些方面非常富有吸引力,软实力更多产生自民间社会

  金焱 | 文  苏琦 | 编辑

图片来自李子柒视频图片来自李子柒视频

  十多年前,我在《洛杉矶时报》驻华盛顿记者站实习了近半年的时间。那时候还没有智媒体时代的说法,信息扩散远没有现在的广泛性和高速性,有全球10亿观众的CNN一家独霸,网络覆盖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那时候没人会相信一个远在中国乡村的李子柒能叫板CNN——截止2019年12月5日,李子柒以104个视频吸引到735万粉丝,CNN有792万粉丝,却发了14万条视频。

  那时每天早晨我都赶地铁,地铁站门口总会站着一个发报纸的美国大叔,匆匆的人流从他身边走过时,就像地铁站检票一样,例行地收下他递过来的报纸。      

  那份报纸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全国性大报一样,人们在地铁门口立着的几个报箱自行或买或拿。那段时间,美国报纸发行量日渐萎缩已成趋势,我被美国媒体人拉着去看了一部媒体人自我反思的纪录片。片尾在暗沉的黑色调中结束,一个低沉的声音发出世纪预言:一百年后,世界上将只有一份报纸仅存——《纽约时报》的字样在声音消失后升上屏幕,丝毫没有存活下来的孤独求败的豪情,反倒像追悼会上高悬的遗照。

  当时,美国各类报纸集团开发的免费日报模式那时还未受到影响,其实这些花哨的小报,背后都是大型媒体集团,他们有其新闻资源优势的支撑。

  在地铁里展开这份小报,就像拿着咖啡走在美国街头一样,对我而言,有种融入美国的仪式感。这份小报对我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最后一版的天下奇闻版,在我印象中,不少所谓奇闻与中国有关。比如一个中国大汉用牙牵着卡车走,另一个中国大汉肚皮刀枪不入……,报纸上大幅照片上的中国因素极为吸引眼球,它和中国的关联体现在图片说明上。在当时美国主流媒体做多中国或做空中国的报道与争议外,这算是一股接地气的与中国有关的另类形象。

  那时中国的复兴体现在经济奇迹的持续更新,劳动密集型的、高固定资本投资的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不只美国报纸,各国媒体都开始热衷于报道中国。美国人对像我这样来自中国的人也充满了好奇,回头看,那更多的是友好的好奇。

  一些美国学者也开始研究中国的软实力。他们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二十世纪初,中国有官员和学者意识到了要表达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即中国文化的复兴。而软实力之义首次在中国高层明确提出,是2007年秋天一次会议上,当时的最高领导人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美国有学者对我说,这比较明智地把文化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联起来表述,呼应了中国要表达的“和平崛起”的意思。

  当年我每天从报贩手里拿到的是《华盛顿邮报》旗下的免费报纸《快报》。除了《快报》上的中国,那时在华盛顿,在美国公众看来,中国软实力的最佳代表是动物园里的中国大熊猫,动物园因为大熊猫直接升级为华盛顿旅游必去景点之一。人们愿意谈体育明星姚明,也谈钢琴家朗朗,但他们主要还是美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为提升中国软实力在世界上有影响,中国有关方面做了各种努力,从推广中文、教育交流,媒体扩张到流行文化偶像,其收效无法一概而论。民意调查发现,非洲受访者对中国的看法通常要优于世界其他地方。埃塞俄比亚、加纳等国家对中国影响力的正面评价高达75%以上。其次是拉丁美洲和南美国家,大多数受访者对中国持正面态度。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相对于硬实力提出了软实力,因而举世闻名。后来他把理论延伸到“巧实力”的概念。在约瑟夫•奈看来,各国想方设法显示本国魅力并不新奇,但是如何创造软实力却是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没有多少人买“巧实力”的账,在外界看来,它不过是所谓的新瓶装旧酒罢了。

  2013年我到哈佛大学专门拜访约瑟夫·奈,请教他中美该如何处理与对方的关系,如何处理大国霸权稳定(hegemonic stability)的问题。他告诉我,中国有很强的软实力,这源自于其富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不仅在亚洲有吸引力,在世界其他地区也颇具影响力。中国的经济成功也带来了一定软实力,中国的发展壮大并让数亿人摆脱贫困的壮举让人叹为观止,这也使得人们高看中国,加强中国的吸引力。这些都可以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约瑟夫•奈也提到,中国软实力也受到两大因素的限制,在亚洲,民族主义限制了中国的软实力;在亚洲之外,限制民间社会互动的各种审查也构成对软实力的限制。

  当年我在华盛顿地铁里读的那份免费《快报》,在2019年9月12日寿终正寝,活了16年。如今中美关系也已进入了新的40年,很多方面都物是人非了。如今在美国媒体上的争论,不只是做多中国和做空中国的问题了,极端的争论甚至是要不要与中国脱钩。

  最近一年来,海外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基本上被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经济放缓、重新审视中国三大主题所涵盖。美国各种智囊团、研究机构、各大媒体从各个角度探讨如何理解中国,如何理解中国的增长,争议和批评渐多。

  身处美国久了,被这些声音包围,也容易变得有点困惑。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历任总统,从尼克松起都强调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当中国的经济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看起来未来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时,问题就来了。于是我去请教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他因《大国的兴衰》一书,预言美国会走向相对衰落曾引发了相当的轰动。肯尼迪安慰我说,如果时间站在中国一边,如果人们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没有误差,中国在经济上稳步取代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那它就是中国最大的战略资产,是中国最大的优势。肯尼迪说,中国要学会等待。

  最近一两年,我也慢慢习惯了在媒体上看到有关中国问题的争议向负面发展。中美关系在曲折起伏中继续向前发展,中国经济仍在增长,增速持续放缓。在让我惊奇的是,当年华盛顿地铁免费《快报》上那些接地气的中国信息已经以新的形式在英文社交媒体上发酵。

  美国69%的人口使用Facebook,我刷朋友圈,有时就会看到美国人转的激发昂扬生活斗志和热情的视频,最后发现很多视频的主角是中国人或与中国有关,比如80多岁的中国老翁健身风采卓绝的视频。李子柒田园生活的视频在美国社交媒体上走红,更成为一大现象。虽然我认识的美国人罕有关注她的,但她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有些视频达到上千万的浏览量。据说她每月因此分享流量广告收入很高。这样的社交媒体影响力在美国的视频网站上也是属于极少数。在对她视频的评论留言中,没人大谈中国,而多是感慨那种恬静的田园气息给人带来的内心宁静。

  如果说公众社交媒体上人三六九等,鸡汤或猎奇视频漫灌不足为奇,在美国知名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上,这样的视频同样热门,转发和评论这些视频的,多是全球各地精英。这种现象证实了当年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的判断,他曾对我说,中国故事有些方面非常富有吸引力,软实力更多产生自民间社会。

  在感慨中国在互联网上不断展现的软实力时,我收到一个美国律师的邮件。一位美国资深学者请他去某孔子学院讲中美贸易摩擦,他问我:“去是不是有风险?”

  作者为《财经》特派记者,文章发自华盛顿。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