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快进!为什么年轻人看剧都用倍速

×2快进!为什么年轻人看剧都用倍速
2019年09月22日 08:59 新京报网

  原标题:×2快进!为什么年轻人看剧都用倍速丨调查

  热门剧集和综艺是年轻人的共同话题,要想融入,咱就不能尬聊,所以通过倍速快速了解某部剧的大概内容成了一种刚需。

  一对俊男靓女正情意绵绵地互吐心声,你侬我侬地纠缠不清……对不起,屏幕这边的观众已经耐不住性子,直接选了“倍速2.0”,镜头切换加快,演员像木偶,台词说得像机器人,但是并没有影响观众理解剧情。

  即使是像《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精致的剧集,也没有阻挡部分观众按下倍速的手指,更不用说其他拖泥带水,动辄六七十集的剧了。

  《长安十二时辰》图片来自网络

  现如今,大多数视频平台不仅配备了“倍速播放”的功能,还提供从慢速0.5到正常速度、2倍速,甚至还有“只看TA”的多样化播放选择。

  拿着平板电脑开着倍速播放,一晚上刷完十集二十集,第二天声称“看完”、交流剧情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的标配。

  新京报调查发现,在214位18到40岁年龄段的受访观众群里,平时使用倍速观看视频的接近七成(67.38%);国产剧和综艺是使用倍速播放最频繁的视频内容类别;视频节目内容注水和私人时间减少是他们采用倍速播放的两大主要原因;对倍速播放,他们大多持肯定态度,认为这一功能让用户的选择更多元更自由。

  [下图请横屏观看]

  国产剧和综艺是倍速播放常客

  在互联网还没有那么普及的年代,观众在什么时间段能看到什么节目都是由电视台决定。观众如果不喜欢,只能选择换台或关机不看。而随着视频平台的兴起,用户在这方面的决定权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自行决定用什么样的速度播放内容。目前,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几大视频平台都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播放方式的选项:正常速度播放之外,还有慢速的0.5倍、0.75倍,快速的1.25倍、1.5倍和2倍,以及为粉丝族群定制的“只看TA”。

  调查显示,在18到40岁年龄段的受访观众群里,将近七成(67.38%)会在观看视频节目时使用倍速播放的功能。其中,快速播放(1.25倍、1.5倍、2倍)和正常速度播放是使用频次最多的两项,其次是“只看TA”,慢速播放(0.5倍、0.75倍)使用最少。在“更愿意选择倍速播放观看的内容”中,国产剧的得票数一马当先,综艺节目紧随其后,韩剧、日剧、美剧的得票数依次递减。

  “只看TA”是视频平台为粉丝量身定制的功能。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节目里某位明星的戏份观看,从而跳过不感兴趣的部分。这样的功能堪称高效省时的追星利器,深受粉丝观众群的青睐。

  丨 他们说 丨

  顾伟是好几个视频网站的VIP会员,对每一种播放功能都使用过,但的确是快速播放和正常速度播放使用得比较多。“这些功能都用过,好奇嘛。我喜欢看一些国外的原版电影和剧,听力又没那么牛,美剧英剧美国电影都平蹚不了,得配合字幕看。这当然得用正常速度播放,用慢速的话,声音会很怪。但如果看国产剧和综艺,我一般会开个1.25倍或1.5倍速,一点不影响理解剧情。”顾伟说,慢速播放功能他也用过。“比较早之前了,看到有个公众号写周星驰在83版《射雕英雄传》里跑龙套,我就专门在那一集的那个时间点慢速播放,就为看龙套周星驰。毕竟平台也不可能为了这么点龙套戏份出一个‘只看周星驰’啊。”

  自称“饭圈少女”的小涵告诉记者,暑期追《亲爱的,热爱的》,她和朋友就选择了“只看胡一天”。小涵也用过0.5倍的慢速播放,“《偶像练习生》的时候,那么多人一起在台上表演,喜欢的爱豆又不在前排C位,节目的剪辑节奏还很快,只能开慢速找他的镜头。”

  《亲爱的,热爱的》里的胡一天。图片来自网络

  八九十集体量,年轻人真没时间看

  “一句话证明你有多闲?看剧居然不用倍速!”这虽然是网络上的一个段子,但也从侧面说明现在的剧集内容注水、剧情拖沓。现在的电视剧动辄40集起,70集也常见,90集不是梦,30集只能算是小体量。痴迷周迅的李枫,在周迅主演的《如懿传》开播时满怀期待,结果发现镜头推进“慢”得看不下去,一看总集数有87集之巨,他又不喜欢用倍速,追了两集后弃剧。

  事实上,集数多少从来不是产出高品质剧集的必要条件。经典的86版《西游记》才25集、87版《红楼梦》36集,2017年的爆款剧集、豆瓣评分9.0的《白夜追凶》,也不过32集。

  一位电视剧制作公司的从业者告诉新京报,很多“大剧”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集才能讲完故事,只是参与制作的各方出于盈利的考虑愿意把集数抻多。在创作阶段让编剧加一些无关紧要的过场戏,让叙事节奏慢下来;在播出时,增加前情回顾,以缩减单集实际时长、增加总集数。因为电视剧大多是以集为单位定价出售的,演员也以集为单位计算片酬,集数的增加可以让剧方和演员都获益;对电视台来说,集数增加意味着插播广告的空间更大,同样增加了收益。各方都得利,只有观众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丨 他们说 丨

  在公关公司任职的李佳表示,她现在看国产剧开1.5倍速是标配,有时也开2倍速。“因为真的很慢!一集可以讲完的内容非要用3集。整体节奏慢,对白的语速也很慢。慢到什么程度呢?反正我开1.5倍速之后,感觉演员说话变正常了,剧情也变流畅了。不是说不能慢,慢得要有道理吧,为了拖长时间故意慢,观众也不傻。”李佳承认,有少数国产剧是不能开倍速的,尤其是一些经典老剧,很多情节都值得反复回味。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个人时间被挤压得越来越碎片化。很多年轻人,只能抽零碎的时间用倍速看视频。另外,倍速也给那些没时间但又需靠拢网络热点话题的职场人士提供了便利。

  丨 他们说 丨

  吴冬亮是会计师,他感慨工作太满,自己想看的内容太多但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观剧“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区别对待。比如感兴趣的美剧、英剧,当然要留充裕的时间来看。但我还喜欢网络小说呢,小说IP改编成的国产剧,我既有兴趣又怕踩雷,就先用2倍速看两集试试,上下班的地铁上看一下就能知道是什么水平。”

  Ivy从事商务工作,经常飞到不同的城市出差。她很多时候都是在机场候机的时候看看剧,当然用的是2倍速。对她来说,看剧是维系职场关系的一种方式。“要在同事同行间维系良好的职场社交关系,就不能不合群。寻找共同话题变得必不可少。热门剧集就是这种可以成为共同话题的谈资。我需要快速了解这部剧的大概内容、大家讨论的热点,和大家有得聊就行了。”她透露,在倍速刷剧时多次想过,遇到精彩的地方回头找时间用正常速度重新看,但从来没有实施过,“回头就忘了,其实也没什么值得再看一遍的。”

  作为主管部门的广电总局已经注意到了目前国产剧“注水”严重的情况。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7月3日调研时强调,“针对注水剧、宫斗剧、翻拍剧、演员高片酬等问题,深入挖掘瓶颈症结,始终保持高压”。9月初,业内有消息称广电总局正在研究应对措施并征求意见,拟对剧集集数的上限作出规定,上限为40集。有头部影视剧制作公司的人士向记者证实,的确收到了相关的征求意见。

  用户和制作者尊重是相互的

  针对“选择倍速看节目/看剧的主要两个原因”的问卷调查中,“内容节奏太慢,开倍速不影响理解”的选项得票数遥遥领先,几乎是第二名“空闲时间少,开倍速提高效率”得票数的两倍,是第三名“方便挑自己喜欢的艺人的内容看”得票数的近四倍。这说明,观众选择倍速(快速)播放观看视频节目,客观主因是内容注水、不够优质;主观主因是私人时间变少,连娱乐方式也不得不追求效率为先。

  针对“如何看待倍速看节目/看剧这个功能”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该功能“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挺好的”超过半数(57.45%);认为“无所谓对错,存在即合理”的占38.3%;有4.26%的被调查者认为倍速播放对内容创作者不够尊重。

  事实上,“对内容创作者不尊重”和“让年轻人失去耐心”,是近年来网上批评“倍速播放”的主要论调。不过,在已经习惯使用倍速播放功能的年轻人看来,这样的批评站不住脚。李佳就表示,倍速观剧本质上跟拉进度条快进没什么区别,是很私人的选择,不会影响到其他人,也并非不尊重创作者。“尊重是相互的,如果创作者足够尊重观众的话,应该拍出让观众不舍得用倍速播放观看的高水平作品。”她也不认为倍速播放会让年轻人失去耐心,“坦白说有的剧要是没有倍速播放的选项,我才会真的没有耐心”。

  曾在某视频网站从事过相关技术工作的吴迪认为:“技术本身没有对错。如果认为观众缺乏耐心,我觉得应该反思内容创作是否出了问题,而不是把问题归咎到技术上。”据吴迪介绍,倍速播放起初并不是为了观剧量身打造的功能,早期更多地被用于学习视频和音频课件。尤其复习已经学过的视频课件上的知识点时,倍速播放能够很好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2015年开始,国内的视频平台全面推行付费模式的会员制,变得更加关注用户体验。在借鉴了Youtube等国外视频网站的经验之后,各平台纷纷引入了倍速播放的功能。二次元文化的集中地B站,更是因此涌现了不少利用倍速功能制作“鬼畜”效果视频的UP主,“配合2倍速播放食用效果更佳”一度成为破圈的流行语。

  《陈情令》今夏热播。图片来自网络

  此后,视频平台进一步推出了满足粉丝追剧需求的“只看TA”播放功能。用户在“只看TA”里选择喜欢的演员,就能只看由该演员出演的剧情。除此而外,还可以选择两位演员共同出演的内容,比如今年暑期档的《陈情令》可以选“只看忘羡(王一博和肖战)”的剧情线,《亲爱的,热爱的》可以选“只看李现和杨紫”。现在视频平台使用的“只看TA”播放功能,科技含量颇高,用到了人脸识别、表情识别、场景识别等AI技术,通过对画面的智能分析快速定位视频中某个明星的片段,进而满足用户只看自己喜爱明星的需求。吴迪表示,互联网时代观众的自由度和主动权比十年前高了很多倍,其实是观众主动拥抱了倍速播放,并不是倍速播放带坏了观众。

  新京报记者 杨莲洁

  编辑 佟娜  校对 赵琳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