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很难改变命运,网课亦是

屏幕很难改变命运,网课亦是
2018年12月25日 01:31 新浪科技综合

  原标题 屏幕很难改变命运,网课亦是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蒋光祥

  迷信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看着网课就能考上北大,只是另外一个视角的“学区房”。

  近日中青报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在朋友圈刷屏。文章主要记录了我国西南地区最好的高中之一——成都七中,师生将上课的实况,直播给云南昆明市郊某贫困县一些普通的学校,贫困县的师生通过连续数年的坚持学习,终于在高考取得丰收。文章虽平铺直叙,但据说不少读者,尤其是在求学时有过贫困生经历,但无缘体验过类似“网课”教学的人已经忍不住泪目,认为当下这一沟壑终于有望通过科技手段来填平。

  很容易理解这些读者的心情与愿望。暂不论高中阶段,即便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时至今日,各地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哪怕是同一地的不同区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仍为困扰师生、家长、社会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头等大事。围绕这一不均衡的各种攻坚手段,实事求是地说,网课既算不上新鲜,是否有效更是见仁见智。以最为严苛的最终升学率作为研判标准,可能同样有不少人会认为,即便没有网课,贫困县每年照样也会有可以跨入北大、清华门槛的文理状元。网课出现之前,有过教师履历的人,对“多媒体”、“课件”几个字并不陌生。课堂上教师在上到关键处,通过台式机连接投影仪,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课件,通过多媒体声音、画面来向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辅助宣导,而这些声音与画面多为教师从网络收集而来,一度成为教师在举办公开课、参加各类教学评比时的必备技能。暂不论有多少老师可以在日常自身教学中坚持,暂不论台下学生对这一形式新鲜感的递减,他们对网络的探究欲并不比教师少,角度却往往不同。但是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效果真正如何,只能在有机会倾听师生内心的声音时,才会有答案。外界真要有心观察,其实也不难,师生最后互动频次最多的形式,肯定是学校认为收效最快的,哪怕“题海”战术,越是闭门苦修的关键时刻,越难轮到课件这种更加适合公开“表演”的形式。

  时光荏苒,课件被更为直观和简便的网课所替代,线上教育携各类资本风投助阵,攻城略地如火如荼。除公立稍显矜持外,凡是教育领域,不论幼教、成教,不管中文、英文,没有推出自己的线上课程,就会显得视野不够国际、不够自信。尤其是国内几大知名课外辅导机构,更是在中小学家长们挤不进他们的实体辅导班,“焦虑感”燎原之时,成功推出了自己的线上课时商城,让家长相信子女对着PAD的效果等同于坐在课堂,“一鱼两吃”了一把,加上资本市场估值增厚,可谓“三吃”达阵。

  其实在课件、网课之外,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更有其他艰辛的尝试。这种尝试并非浅尝辄止,甚至是押上了身家前途的全身心投入。以公开研究成果举例,近十年来上海市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委托管理”探究,从某些传统优势教育区,派驻强校领导及骨干教师“管理”某郊区薄弱中学,非挂职,而是一周三天以上实际吃住、工作在弱校。与网课对弱校师生之沉浸深厚之比,无需多言。但是迄今尚未敢闻成功易获、复制可待之定论,可见过程之艰涩。网课的成本、委托管理之投入,尚未在讨论之列。

  随浪随风飘荡,是很多人学唱粤语歌的第一句,但是往往粤语口语也就到此为止。网课亦是如此,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扎堆的留守儿童来说,让他们看到了新世界,卑微如你我,一旦被激发自尊心,只要不痴不傻,也会尝试努力去改变命运。但是真正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推开这扇大门,可能还是极少数人。对于师生及其家长,迷信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看着网课就能考上北大,只是另外一个视角的“学区房”。对于社会来说,更是容易让教育资源不均,教育投入不足与不均这些本质问题被遮挡。

  (作者系基金从业者)

多媒体屏幕课件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