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了马蜂窝 为什么“受害者”反而沉默了?

捅了马蜂窝 为什么“受害者”反而沉默了?
2018年10月25日 11:05 新浪科技综合

  来源:36氪

  文 | 高歌 编辑 | 方婷

  点评造假、游记注水,马蜂窝事件持续发酵了一周,仍未划上句号。

  双方依然在比例问题上纠缠不休。一方称点评数量仅占整体数据量的2.91%,另一方称马蜂窝偷换概念,2100万条点评中1800万条作假,错就是错。

  谁是谁非已有太多评判,双方也已进入法律程序等待裁决。但换个角度思考,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被充分讨论?这是一个孤立事件吗?旅游行业是否存在类似问题?UGC的内容生产机制是否应该被重新审视?

  缺位的被抄袭方

  这不是今年互联网圈的第一次内容抄袭事件。今年7月,大众点评被指抄袭小红书,以大众点评向小红书道歉告一段落。两次事件对比,我们发现有一些不同:

  点评和小红书是抄袭和被抄袭方,而在马蜂窝抄袭事件中,由公众号小声比比和第三方数据公司乎睿数据爆料,被抄袭方却并未发声。36氪就此事询问点评,未得到点评方面的回应。

  为什么在此次事件中,被抄袭方是缺位的?

  大胆推测一下,因为这既不是一个孤立事件,也不是今天才发生的。几家旅游电商互相搬运抄袭信息、以爬虫技术获取数据是行业问题,大家都心照不宣。

  “谁是原创”变成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50%的原创加上50%的搬运,或者比例变动一下,很难讲谁抄袭了谁。如果由第三方将同一个内容在各大平台发布,这个时候又该如何判定谁在抄袭。

  36氪找到几家在淘宝上专门从事刷点评、制作游记的商家聊了聊。

  一家名为“彼邻”的淘宝店铺在2011年开店,店主王波(化名)称,自己算是在淘宝最早从事这一行的店家之一。

  彼邻主要向商家提供点评和游记两项业务。刷点评每条6元,游记则更加细分,代写一篇4000字左右、配图100张的游记需要450元,提到商家名称需要加收60元(默认单发马蜂窝平台),每增加一个发布平台(携程、去哪儿、途牛、穷游等)另外加收50元,推到置顶位置则需要每月再额外支付1200元。

  另一家名为“惠达”的淘宝店,曾在两天内将携程一家酒店的评分从4.0升至4.4,店铺客服称,旗下写手皆为实名认证,根据酒店详细介绍和原有顾客评论自由发挥,打5分好评。

  明码标价的游记,基本上也是“伪原创”,文字从其它在线旅游平台抄袭搬运,图片则完全复制。原本就来自于各大平台的内容图片,经过新一轮的组合拼凑,又重新回到了各大平台上——这显然不是健康良性的内容生产方式。

  平台应有监管责任。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王波表示,马蜂窝进行整改,其业务基本不受影响。“若在审核期间没被发现,接下来就不会查了。被发现大不了封号而已,就用别的账号再发。”

  UGC早该迭代了

  上面谈到了人工的内容搬运,马蜂窝事件中则是利用爬虫技术,进行UGC内容抓取。

  那么,UGC内容还有哪几种生成方式?了解了这一点,才能了解到每种方式中潜在的作弊空间。

  Talkingdata合伙人高铎和我们分享了行业内存在的几种内容生成方式:其一,平台小编(运营人员)制作内容。其二,签约旅游达人、旅游攻略号发布内容。其三,UGC内容抓取。

  而UGC内容抓取方法又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商业合作,内容付费;二是注明来源;三是直接抓取(既不合作也不注明来源);四是AI技术,根据场景自动生成内容;五是机器墙方式,上千上万台机器自动生成UGC内容。

  不难看出,除了商业合作具有合规性之外,其它几种UGC抓取方式都多多少少存在灰色地带。

  或者说,有违UGC社区本来的初衷——从虎扑到豆瓣到小红书,基本上每个UGC社区都会强调人的“温度”。UGC是蚂蚁雄兵的力量,这里面,人的因素显然不能完全被机器取代。

  UGC的概念始于web 2.0时代,如今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UGC的迭代速度却没跟上。

  “UGC点评发展这么久了,早就应该更新迭代了。”猎鹰创投董事总经理李圆峰表示。

  他认为,下一代的UGC内容应该是基于个人爱好标签所产生的。举个例子,基于一个喜欢吃四川火锅的人去评判羊肉,信息的准确度并不高。“所以未来点评的真正价值是,基于和自己兴趣爱好口味一致的人,从他们的点评中获得消费参考建议。”

  但比起如何让内容匹配更精准,眼下更棘手的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商家从来不缺乏造假的动机,创投圈也从来不缺乏“先污染后治理”的例子,先高速增长,再逐一洗白。平台需要对内容质量把关,平台自身也需要外部的强力监管。

  被忽略的用户视角

  马蜂窝事件中的关联方——马蜂窝平台、爆料方(自媒体及第三方数据机构)、投资方、被抄袭方(竞品)、用户。

  被讨论最多的是前三者,马蜂窝处在沸沸扬扬的舆论中心,被诟病最多的是一家以内容为商业底层的公司,却被指控内容抄袭。

  投资方的态度我们在《马蜂窝融资原已接近尾声,腾讯领投,估值20亿美元》有详细分析。本次事件对马蜂窝已长达3个多月的融资进程有无影响,认为“不会受太大影响”的投资人反而占到多数,理由是不涉及商业本质、对用户影响不大。

  被抄袭方在此次事件中是缺位的,用户的声量也渐渐变小。

  用户的信任有没有被动摇——这对马蜂窝来说很关键,用户的信任关系决定了以后会有多少人去消费内容。2018Q1马蜂窝周活增长2.7倍,对事件发生后的数据表现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用户受到影响的程度。

  用户受波及程度是投资人在意的指标,会直接反映在估值上。一位旅游行业投资人分析,“如果影响到用户信任,起点的数字就发生了变化,重大的因子会被调整,过去的模型会被修正。”

  但我们如果从UGC内容迭代视角来看,用户的需求会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用户生产的高质量内容是更稀缺的资源。

  从用户视角出发,难道不想看看僵尸、水军、虚假评论被清理干净的UGC社区是什么模样?

  当搜索点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难道大家不希望看到更真实、精准的消费决策建议?

  甚至@小声比比 创始人梓泉也表示,理解“马蜂窝的做法对普通用户影响不大”,只是想告诉大家这是错的。

  但用户的声音显然应该被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拥有2116粉丝,发表过13篇游记,11条点评的马蜂窝用户杨二史密斯称,很多网站都是拿来主义,其实我希望也能爆料一下其它网站,就像爆料马蜂窝一样。

  拥有13742名粉丝,发表过43篇游记,536条点评的马蜂窝用户雍容makiori觉得“非常痛心”,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马蜂窝事件是平台自查不严、强力对手缺位、缺乏外力监督种种因素下爆发的危机。一个热点事件终会被另一个热点事件淹没,最终留下了什么?

  当UGC的社区价值和商业价值被充分肯定,伴随而来的是造假和投机。但它本应该朝着不断迭代的方向演进。

  (实习记者邱晓芬、李艺丹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