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正文

专访维基百科创始人:Wiki是一种社会运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 11:59 ZDNet China

  CNET科技资讯网4月10日台北报道 (钟翠玲) 维基百科集合众人之力上网创作、编辑的维基百科(Wikipedia),巅覆以“大英百科全书”为代表的学院精英式的知识诠释方式,某种程度上实践互联网作为草根媒体的理想。

  到2006年,维基百科已有超过210种语言版本,词条数超过350万则,英文版的词条数则突破一百万则,规模超越任何权威百科全书,而几则词条闹乌龙的新闻也让维基百科vs.传
统百科全书的主题更增争议性。

  创始人Jimmy Wales日前首次来台访问四天,并发布演说,阐扬维基百科“知识自由取用、修改、传布”的理念。而在接受CNET记者专访期间,Jimmy Wales谈及维基百科大受欢迎的原因,对被拿来和大英百科相比较的看法,维基百科未来将如何确保内容的可信度,以及维基百科的下一步。

  问:维基百科采用GNU 自由文件许可证(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作为授权方式,这与开放源代码的观念相近。但软件与文字可以等而视之吗?两者有何异同?

  答:自由软件使用GPL,我们采用的是针对文字而设计的授权方式GFDL。GPL是关于源代码,以及源代码编辑等等事务,而GFDL的中心精神也是一样,它是关于copyleft的授权,允许人可对文字作品加以自由修改、创新,并传布。

  软件和文字两者当然有很多不同,但是也有很多相同点,例如,它们都是一种创作、具有实用性用途,是某种目的的工具。而一个好的程序开发人员开放出来的软件,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问:昨天的演讲中你提到,Wikipedia所用到的技术,像是Web server等等都不是新技术,至少六年前就出现了。同时你指出,Wikipedia是一种社会革命(social revolution),而不是技术革命(technological revolution)。你认为为什么这场社会革命是在现在,而不是以前就发生?

  答:有许多原因。首先,是因为我有这个构想(笑)。其实Wikipedia网站早在1995年,也就是互联网的年代就出现了。只是好长一段时间我们许多使用者刻意不让很多人知道,因为他们假设如果太多人知识可能会遭到破坏等事情发生。而Wikipedia也花了一点时间让大众认知、促进网络上的协同作业。而另一方面,很习惯在网络上编辑的使用者也必须累积到一定临界值(critical mass)。

  问:这就是Web 2.0的意思吗?

  答:嗯,我也不知道,因为这个词不是我发明的。这是Tim O’Relly几年前提及的。不过Web 2.0简单的理解是一个参与性的网站,使用者主动参与,并形成许多人的社区。

  问:我知道你自己有一家公司Wikia,也是关于信息和知识的集结。你对百科全书的概念似乎很着迷?

  答:我是知识共享信念的坚强拥护者。在创建Wikipedia的过程中,我渐渐对知识有这么有趣的产制方式愈来愈感到兴奋,原来社区可以做那么多事,不只是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提供了一个模范,一个例子,让人知道事情可以有这种做法,许多人都沿用了这个作法。从这方面来看,也正是Web 2.0的精神。这让人很兴奋,如果你看看早期的免费网页空间服务,像是geocities等等,使用者很容易就觉得无聊了。但在社区之中,如果有人使东西变无聊,就有另一些人进来让它变有趣。

  这种情形很像打电动游戏。早期你打毁灭战士(DOOM)、雷神之槌(QUAKE),都是在射杀剧中的

怪兽,但现在的电玩像是“
魔兽世界
”(Warcraft)中,你不只是在打电动,更是参与一种社区的活动。

  问:所以是互动性(interactivity)让事情变得有趣?

  答:除了互动性,还有社区。

  问:我们可以说,大英百科与Wikipedia代表两种对立,即菁英主义式vs.民主的知识产制方式吗?

  答:简单的层面来说是的。我们也不是反菁英,我们是反对过于重视社经地位(anti-credentialism),我们相信不一定要博士才有资格编辑文章。

  但另一方面,我们和大英百科之间还是有许多相同处。例如你谈到什么是知识的产制。我们也重视品质,一个引用良好、正确来源写成词条的作者,会受到社区尊重;反之一个写作随便的人会被看不起。我们的核心社区对知识的定义其实也相当保守:一个组织严谨、条理清晰、容易理解、立场中立的,我们才会认为是好的文章。

  问:所以应该说,和传统百科全书的不同在于知识的取用(access)?

  答:是的,这方面是一个相当基进(radical)的作法。我们的作法是把知识公开出来,让人取用、修改、编辑,这是相当不寻常的。我想大英百科应该不会希望被人复制后拿去卖钱。

  问:那这两种百科全书编辑方式可以共存吗?

  答:我想是可以的。在德国,Wikipedia比在英语系国家更受欢迎,不过当地的Brockhaus(相当于德语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今年销量也上升了30%。我想原因是Wikipedia让百科全书变有趣了,而它也让使用者重新想起百科全书的用处,当你在Google搜索后想要更有质感的信息,你就会去找百科全书。

  当然说不定也可能设计出一种授权方式,让百科全书使用我们的词条,由我们来完成他们某一部份。事情还很难说,但我想不可能只会有其中一个、没有另一个的。

  我是个狂人

  Jimmy Wales提及Wikipedia的成功是一项社会革命,是一种以社区与协同编辑为基础的知识产制方式。在被问及会不会将Wikipedia商业化,甚至交付收购时,Jimmy Wales称自己是个傻瓜,疯子,以强调不改变Wikipedia非盈利本质的决心。另外他也探讨Wikipedia的内容可信度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的方法。

  问:这也牵涉到内容的可信度(reliability)。你觉得Wikipedia的词条已经可信到让学生做报告时加以引用吗?

  答:噢,不行。我想大学、高中生作业连传统百科全书都不应引用。百科全书提供的是背景知识,例如你在小说中看到关于二次

世界大战的情节不太了解时,可以看看百科全书增加一些知识,你再回到小说中时就会更了解。但你在撰写关于中途岛。它应该提供一个基本的知识,作为你对事情认识的开端(start point)。

  问:这就提到了稍早前发生一则有人被指称参与刺杀甘乃迪的行动。

  答:这是一项特例。当时Wikipedia上有80万多则的词条,其中有许多词条只是有一句话的19: 51)。那内容是大错特错,但重点是,我们一经通知,就马上全部修改,也没有人看到。我们不应该就此说这种产制知识的方式是不对的。不过这的确是一件激发我们去思考品质、以及如何改善品质的事。这是不断改进的过程,通过软件或社会互动的产生社区能达成共识的稳定方式。这个工作很困难,但也很有趣,很多事要做。

  问:未来该怎么做呢?

  答:我们正想构想一个文章检查制,会从英文版的先做起。这制度不是eBay那种评分制,基本上是一种追踪使用者回馈活动的研究工具,我们会不断去看是谁在评分。是积极编辑(active editor)呢还是一般大众?我们要把这信息备齐以供研究,以便找出我们的缺点,比较某一个东西专家和我们评分会有何异同。但是我们并不是很在意两者的差别,因为我们相当满意以前的作法,并不想改变,不会说问完使用者的说法后,再跑去打电话给专家。

  问:现在要问的是Wikipedia下一步的计划。Wikipedia有商业化的计划吗?

  答:我们没有计划要改变现状,不会在网站加入广告,因为我们还是有足够能力向大众筹措资金作为像是买服务器之类开销,并没有立即的资金问题。此外我们也是一个公益团体,具有提供全球使用者一个免费百科全书的使命,我们现在也正在开拓一些引进营收的机会,像是在德国推出光盘内容。以后类似的机会会愈来愈多。

  问:许多协同式的平台,像是Flickr最后都被大公司并购。Wikipedia也有这可能吗?

  答:不太可能。Wikipedia的Wikimedia基金会是非盈利组织,我自己也不拿钱。而且我们现在是全球前十八个受欢迎的网站,还在持续增长中,我们很满意现况。

  问:但如果有人跑来提议大金额的并购,而且给你一大笔钱呢?

  答:我自己已经有一家公司,还赚钱。我是个疯子(lunatic),我只关心Wikipedia的使命。

  问:在谈到Wikipedia时,我们听到很多关于民主、自由的论调,这和Tim Bernard Lee发明的World Wide Web很类似。Wikipedia和WWW对人们沟通的贡献,你认为有何异同?

  答:嗯,World Wide Web是一个科技发明,大大改变了人类社会。我只是创造了一个很酷的网站而已。

  我想Wikipedia提供一个让人们有生产力的协同方式。一件事情有人有这种意见,另一派的人不同意,那我们就说:“噢,那大家何不写下来,并且形成一个共识呢?”

  让彼此不同意的事情最后大家都能同意,就是一种很有生产力的做事方式,也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彼此包容(thoughtful)。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04,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