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第十五次互联网调查报告发布专题 > 正文

香港祝建华:今年首次发现男女网民比例一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 15:09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香港祝建华:今年首次发现男女网民比例一致
图为: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介绍香港网络状况(骆磊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新浪科技讯 1月19日下午2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12月底,内地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8.0%,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达到428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增长了14.6%;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43万和66.9万,分别比半年前增长了5万和4.3万;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74429M,IPv4地址总数59945728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4.8%和44%。以下为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现场详细解读香港互联网调查报告实
录:

  主持人:谢谢王恩海先生,刚才发布是我们国家大陆的互联网的数据,大家也很关港澳台地区的数据怎么样,以前我们也有发布,但是统计的口径不太一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2003年9月份,和香港城市大学和澳门大学一起发起成立一个组织叫“亚太互联网联盟”,在同一时间同一方案里进行调查,在2004年底我们开展了第一次联盟调查,有关数据,香港和澳门已经处理完了,台湾地区的调查报告要到2月份才能统计出来,所以这次就先发布香港和澳门的互联网统计状况。下面有请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发布香港方面的统计报告。

  祝建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和各位互联网研究的同行,我们香港城市大学是从2000年底开始对香港居民使用互联网状况做年度调查,今年是我们第五次的年度调查。同时我们这个调查从一开始参加了世界互联网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从2003年初,我们是第一次参加CNNIC举行的全国新闻发布会,这次是我们第三次参加CNNIC的报告。刚才嘉宾也介绍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联合成立了亚太互联网研究联盟,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也是我们第一次亚太互联网联盟共同问卷当中的一些结果。

  2003年我第一次来参加CNNIC的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我介绍了一下香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验室,香港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比较好,所以在香港有很多跨国公司和政府所推行的各种政策可能对亚太其他地区国家发展可能有一些歧视作用。我今天介绍也是从这个角度去看,比如说以去年年底香港居民家庭的电脑互联网和宽带的普及率来看,大概分成这么几块:

  第一,有25%的家庭到现在还没有家庭,75%是有电脑,有75%的电脑当中有64%已经用宽带上网的,大概占电脑家庭的80%多,还有一些是通过其他方式上网的。

  我们把香港的居民家庭按照技术装备的发展水平来看,按照我们五次调查来看,比如有电脑家庭的比例,从我们第一次到现在增长不大,基本上在70%-75%之间,电脑可以用来上网的我们把他定义为“互联网家庭”,这些家庭的比例在五年当中有所增加,到现在接近70%。但增长速度并不快,因为在五前,香港家庭电脑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了,这五年当中增长最快的是宽带上网的家庭,现在如果按已经可以上网的家庭来看,90%的家庭都是通过宽带上网,剩下的10%是通过电话拨号上网。在香港使用电话上网的比例现在逐年下降,现在已经到了低于10%以下。以上这些统计口径都是以家庭为计量单位的,有一项是个人为计量单位,就是移动上网,在香港移动上网始终发展的不快,跟韩国、日本比是明显落后的。

  我们这个调查一开始参加WIP世界互联网研究项目的,我们怎么来定义互联网网民的计量方法,从2002年底,我们采用了CNNIC的定义,所以我们每次研究都把它按两种口径进行统计,以便我们对两种不同的数据进行比较,按CNNIC的定义,从逐年增长曲线来看,这是一条在研究各种传播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条S曲线,(见图),这条S曲线跟刚才王恩海介绍北京、上海互联网网民增长也是基本接近的,从2002年开始,我们感觉到香港网民每年增加的速度在递减,从去年到今年,总体上只增加1%。为了进一步了解香港网民增长,我们从各方面进行分析,比如在问卷当中有一个问题是“非网民当中上网的比例?”,这个比例在逐年下降,有7%非网民他们认为明年会上网,其实这7%中只有少部分人最后会真正上网。另外一种分析方法,这是我们今年第一次使用的一种叫“决策数”的分析方法,把最大的层面逐渐剥离开来,学生和成年人,或者非学生有一个明显区别,学生在香港,大中小学生85%都是上网,大学生是百分之百上网,中学生也接近百分之百,小学生的平均比例比较低66%,实际上六到七岁的小孩他们太小,只有十分之一的人上网,8岁以上的小孩上网比较高了。从学生这一块来讲,互联网网民将来增长潜力不是很大。从成年人来讲,按照有没有工作、职业会有比较大的分歧,退休或者没有工作的人只有十分之一的人上网,白领占60%,包括公务员,各种管理技术人才90%也已经使用了上网。在无业和蓝领阶层当中,年龄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分,在50岁以下的人当中,无业10%的人上网,在蓝领当中23%的上网。(图)我用黄色标出来,这些是今后网民增长群和饱和群,虽然他们饱和点非常低,我们把五年前的数据跟现在相比,其实他们增长是比较低的。白领阶层他们增长也比较低,因为增长速度比较低,因为他们已经是高水平饱和,真正有增长的实际上是蓝领的中青年和无业或退休的中青年,他们增长速度都比较低,还有一些增长,但是增长空间不会很大。这就是为什么香港和国内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互联网网民增长已经出现饱和点。

  我们连续五年调查当中,前四年每次发现网民当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今年第一次发现男女完全一致,当然也考虑到这个数据可能在今后调查当中会出现一些波动,可能有抽样检查引起的,我们调查样本是1400人,大概有2%的抽样误差。另外,宽带与上网时间的变化趋势,2002年的数据觉得宽带使用并没有直接带来上网时间的不增加,有些新闻界的朋友把这个作为一个炒作的新闻标题,两年以后,我们发现一方面香港使用宽带的家庭在继续增长,但是互联网的使用时间还是基本保持一个常数。

  今年我们最关注的一个什么问题呢?是无线移动上网的方式,因为在香港2004年4月份正式推出了3G手机的使用,当然大家都知道3G有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接入互联网,另外一个是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视频对话或者观看视频。我们觉得3G的使用对香港移动上网方式可能有比较大的推动,实际上最后经过我们调查,在所有的网民当中,通过真正的移动或者是无线上网,其实在网民当中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只有1%。

  我们还仔细看了用3G的人当中到底有多少用的是数据服务这一部分,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是跟我们发现使用互联网有一部分人在短短八个月当中用过3G,然后又不用了,在我们研究互联网使用的时候,我们也有这样的发现,每年都会有5%-10%的人曾经用过互联网现在不用了,正在用3G服务或者曾经用过的人,大概只有三分之一是通过3G来上网的,从这个角度讲,3G目前在香港本身发展不是很快,但是在使用当中,3G还没有作为主要的上网途径。

  我们每年都调查了一个内容就是网民上网做些什么事,我们一般分成六项,分布也是比较稳定的,从去年年底的情况来看,搜索跟工作有关的信息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是使用电子邮件,用的最少的是网上聊天和使用网上的游戏和娱乐节目。在过去这五年当中,分布基本上是稳定不变的。这次我们也采取了一种新的统计分析方法,把这六种活动分析以后,来看一下这些活动在个人层面上到底背后应该分成什么样的类别,最后我们发现有两种活动,一种是上网是为了工作的,另外一种是上网是为了休闲的。这在国外社会科学文献当中,人的一生当中的所有事情就是为了两件事情:一个是为了工作,一个就是为了休闲。(图)比如在工作层面来讲,这个横的坐标是工作,越往右边,工具性越强,这一点搜索是最高的,电子邮件是第二,阅读网上信息是第三,他们在工具性上的差别其实不大,他们差别是在娱乐和休闲上面的。倒过来讲,在生活和休闲有关的,在休闲的功能上面差别不大,在中的坐标上,休闲性的差别不大,他们差别反而体现在工作上面。搜索个人信息方面更接近于工作,网上娱乐游戏也是最接近休闲。

  做一个简单的结论,香港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50%,这在亚太地区已经比较高,跟日本不相上下,比韩国略低一点。我们增长率逐年下降,趋向饱和点,除非出现新技术或新内容,不然难以弥合网民与非网民之间的“数码沟”。

  这几年增长最快的是宽带,十分之九以上的网民已经通过宽带上网,但是上网的时间并没有显著增加,说明上网时间是一个相对的常数,不会无限上升。

  3G是在香港是从去年开始推出,几年前香港已经开始流行WLAN上网,这些仅仅使得高速无线上网成为技术上的可能,但是主要我主要由于目前的价格偏高,所以网民当中使用无线上网上网仍然居少数。

  从对互联网的内容来看,我们还是继续互联网的主要功能体现为工具性,一个是娱乐性的,我们这次研究也跟其他地区共享。谢谢各位。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