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新浪网友:本专题已停止更新,欲查看更多相关专题或持续跟踪的相关话题,请访问新浪科技专题汇总页查询。

茅广军(左)和他的母亲的合影

青年科学家之死谁之过 拷问当前科研评价

    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以《反思中国青年科学家自杀》为题,报道了近期发生在中国科学界的几个自杀案例,并提出问题“中国科学界是否给年轻科学家太多的压力?”是什么样的压力让他们承受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3月15日,记者来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28号家属楼,这里是《科学》杂志报道中介绍的自杀者茅广军的寓所。茅广军64岁的妈妈黄夏仁告诉记者,“昨天(14日),正是儿子茅广军离去半年的日子”。说完,老泪纵横。

    去年9月14日,原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茅广军,从28号家属楼4楼家中卧室的窗口纵身跃下,结束了36岁的生命。>>全文 >>评论

 - 希望之星纵身一跃告别人世

    当时茅广军已经和国际一流的核物理专家合作写文章。法兰克福重离子碰撞研究中心所长W·Greiner1997年来到北京时,曾经对茅广军博士生导师卓益忠说:“你们送的学生如果都和茅广军一样棒就好了”。>>全文

 - 改变了人生轨迹的考评

   “32岁能被高能所聘为研究员应该说非常不容易了,但是茅广军对落选百人计划十分介怀。”卓益忠回忆,好强的茅广军曾向他表示过“有些人成绩不如自己,自己没有当选‘百人计划’感觉很失败”。 家庭的突然变故也对茅广军产生了负面影响。茅广军的妻子不辞而别,登报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2003年,按照失踪离婚处理。>>全文

 - 质疑:以文章数量评判学术成绩是否科学

    虽然茅广军面临了很多干扰,但是他的家人和师友多数认为,高能所的考评以及此后的变故,是最终导致事态激化的主要原因。“中国的研究所考察中国的研究人员,而在中国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却不算数,这不是有点奇怪吗?”赵恩广说,“根据一名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来评判他的工作是不合适的,而且也不能把在海外的发表看得太重,更重要的是看质量而不是数量。”>>全文

 - 高能物理所:“引导青年人以积极健康心态面对挫折”

    3月17日,记者联系采访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高能所以“此时发表意见仍有可能刺激死者父母”为由婉拒采访,但是表示高能所党政联合办公室曾专门为茅广军之死发表声明,可以视为对此事的答复。这份声明中,高能所认为:“学术水平的判断,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与机制是科研机构的立身之本。高能所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认为茅广军不合格,其因素很多,包括工作成绩、现状及其将来计划、学术水平等,其中一条可以定量的是他三年只在国外发表了一篇文章。>>全文

 - 中国青年科学家为什么感受到很大压力?

    《科学》杂志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人员处在某一个职位,所牵连的问题很多,比如住房之类的,如果要换地方,像茅广军住房就要牵连在内。但在西方一切都含在报酬之中,不论换到哪里,这些都不是问题。在西方评上正教授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很多人做到副教授一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像茅广军,他一回国就评上正教授,一旦落下来,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中国的科学家心理素质不是很好,只能上不能下,这也是个问题。”>>全文

 - 尾声:在茅广军离开高能物理所后不久,他的文章开始陆续在英国等地的杂志发表出来。

 

专题调查

从茅广军的自杀事件中,你认为最急需解决的事情是
改革科研成果的评价办法
提高青年科学家的待遇
提高青年科学家的心理承受力
对青年科学家加强思想教育
你认为科研成果考核的年限最好是多少年
半年
一年
2-4年
4-7年
你认为科研成果更合理的评价办法是
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数量
放宽年限,跟踪评价
同行评价
细分指标综合评价

延伸阅读:SCI是什么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主办,是目前国际上公认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它从全球挑选出6500种刊物(其中中国72种),将其刊载文章收录其中。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看法是,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只能起辅助作用,学术评价仍应以国际通行的同行评议为主。

相关专题

 

各方声音:如何看目前科研成果评价办法

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
    在实践中,做科学研究的人往往陶醉于发表文章,尤其是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文章。发表文章不是实现科学价值的根本度量,它只不过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要真正实现科学价值,还要使发现的科学真理被科学界接受,被社会接受,受实践的检验,这样才能实现科学价值,否则文章就“文章化”了。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把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文章看得太重。>>全文 >>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 徐冠华
    我们要进一步倡导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于冒尖、甘于寂寞的创新文化,为高层次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今天的“小人物”,明天也许就是大师。国家自然基金、86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均对支持青年学者自由学术探索和非共识项目有具体的安排。科技部对“小人物”的支持也有一些具体措施。例如,对于具有自由探索特征的项目,在立项时采取特殊的评审机制。 >>全文 >>评论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周光召
    当前,科技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协调问题。 在科技成果评价上,重近期论文数量,轻长远实际效果,重个人名次,轻团队贡献,使科技人员急功近利、个别人甚至伪造成果,败坏科技界的学术风气。我们必须革除陋习,不为名利所惑,求真唯实,把自身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全文 >>评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
    对科学家两年考核一次,要求有多少成果,发多少文章,博士生没有两篇SCI文章就不能拿学位,连临床医生评定职称时也有文章数量的要求,刊物还有审稿、发稿的周期,这种做法根本不符合科学规律。评价体系中另一个不合理的现象是,过度强调刊物的“影响因子”点数,很容易造成大成果的流失。>>全文 >>评论

各方声音>>>
-科院院士数学家杨乐

 目前科技工作者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级别以及数目、经费额度,成为了标志其研究水平和领导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就造成了科研人员在承担项目后,花费大量精力应对频繁的考核与检查,更要设法“批量生产”论文。 在科研评估中,以量代质是有悖科学精神的。>>全文

一位科技界委员
  面对具有诱惑力的科研经费,一直在矛盾要不要拿。“交代”的方式包括在什么杂志上发表了多少文章,专利数有多少,完成了这些考核硬指标,一年就可以混过去了。但是,真正的回报有多少;5年之后,15年之后,会不会遍地开花,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咱们总不能庄稼不收年年种吧?” >>全文

长期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任玉岭
  在出版机构和学术刊物趋利性膨胀的情况下,甚至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有钱就能发表论文出成果。有人因此公开叫喊“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采取用钱铺路的手段找经费、立项目,滋长了学术浮躁和造假抄袭。>>全文


1相关报道>>
  • 青年科学家之死谁之过 拷问当前科研评价 (3月22日 21:27)
  • 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别拿基础研究不当饭吃 (3月14日 09:18)
  • 科技界委员呼吁不要以数量和科研经费论英雄 (3月13日 10:32)
  • 徐冠华坦言创新不够 科学评价论资排辈严重 (3月11日 10:05)
  • 一位人大代表的矛盾心理:科研经费拿还是不拿 (3月7日 10:14)
  • 科技界政协委员讨论不喊老师喊老板之怪现象 (3月7日 10:02)
  • 声音:论文数上去了依赖度没下来 (3月7日 09:40)
  • 方舟子:一种评价学术成就的新方法 (1月11日 07:21)
  • 李国杰:学术评价应告别SCI 同行评议更公正 (1月4日 07:20)
  • 从SCI反思中国学术评价体制 (12月29日 08:22)
  • 高级知识分子英年早逝 过劳死拷问学术机制 (8月11日 14:28)
  • 郝柏林院士:科研,我们仅仅缺钱吗? (7月27日 17:53)
  • 范良藻:中国科技二十年赶上美国的必要与可能 (6月10日 15:01)
  • 科学界的幽灵:郑岳青现象昭示科研评价弊端 (6月9日 14:22)
  • 从爱因斯坦论文遭否定想到发表论文交版面费 (5月17日 10:57)
  • 科技创新:中国科学和技术急需办哪些事 (4月7日 11:09)
  • 国家自然科学奖引入海外评审 登上国际舞台竞争 (3月29日 13:48)
  • 两院院士痛斥学术腐败:关系圈制约科技发展 (1月27日 17:03)
  • 路甬祥:发表文章不是实现科学价值根本度量 (1月4日 16:39)
  • 中科协主席周光召直指科技界存在大量不协调 (11月22日 10:30)
  • 周光召号召革除科技界陋习 (11月21日 13:31)
  • 周光召坦言科技界时弊 (11月21日 11:03)
  • 我国科技资源分散、投入效率较低受专家质疑 (11月21日 09:28)
  • 中国科技部长徐冠华纵谈“科技信用”建设 (9月3日 11:43)
  • 北大一副教授剽窃被解聘 科研机制难辞其咎 (8月5日 07:22)
  • 北大一副教授剽窃被解聘 (8月5日 07:22)
  • 专家:学术腐败背后是科技评估导向错误 (8月3日 08:28)
  • 科技部长称“重物轻人”是中国人才流失重要原因 (12月6日 19:13)
  • 评论:科技评价力戒急功近利 (11月7日 18:35)
  • 科技部发布《科学技术评价办法》 (11月7日 08:23)
  • 我国科技评价将分门别类进行 告别“一刀切” (11月6日 08:42)
  • 腐败形形色色 学术打假与科学共同体的自律 (9月8日 11:04)
  • 评论:时间和实践是科研成果最好的试金石 (6月25日 07:58)
  • 如何防治高校学术腐败 (6月24日 10:03)
  • 专访著名学者方舟子:为什么学者不能腐败? (6月24日 09:43)
  • 更多内容>>

    各方声音>>>

    中科院院士李国杰
      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国人愚蠢的想法)。SCI当时对改变我国“文革”以来坐井观天的研究风气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评价成果,评价论文,评价人,我觉得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同行评议。要改变现状只能从一点一滴做起,需要一些人带头,需要有一些所谓有志之士,需要一些先驱者去带头。>>全文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闻大中
      高水平的论文既是衡量一个单位和科研人员创新水平的指标,是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比如应用科学的研究,首先要看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现在的很多管理者认识存在误区,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喜欢一把尺子量到底。>>全文
    华东师大教授陈振楼
      科技成果评价应既评价发表的论文、专著、专利等产出,也评价研究过程的原创性、审核原始数据和原始材料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在项目执行期间内,尽量减少、简化中期评估和检查;跟踪评估成果的产出,适当延后产出评估的年限。>>全文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