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节中最致命的敌人,是用科学原理包装的虚假营销

购物节中最致命的敌人,是用科学原理包装的虚假营销
2019年11月10日 09:00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

  来源:SME公众号 

  原标题:购物节中最致命的敌人,是那些用科学原理包装的虚假营销

  双十一购物节将至,举国上下几乎每个人身上都笼罩着一股强烈的购物欲。各个购物平台营造疯狂购物的氛围,施与难得的优惠力度,给人“买到就是赚到”的错觉。再加上一众网红纷纷直播带货,这诱惑谁能抵挡得住啊?

  但是消费者逐渐被疯狂淹没理智的情绪,恰好容易成为不法商家趁机销售虚假商品的大好时机。

  这时,平日里再容易看破的科学漏洞,放在多巴胺全力释放的购物场景中,都只会叫人忙不迭地下单支付。更何况,如今许多新型的虚假营销,都是用真实的科学原理包装过的。

  他们耍着几乎无懈可击的科学伎俩,让人心甘情愿上当受骗,到头来即使发现被骗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种科学骗局才最为致命,在任何时候都让人既气愤又无奈。

没放油的铁锅,煎鸡蛋也不会糊?没放油的铁锅,煎鸡蛋也不会糊?

  去年随着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热播,节目中出现的一口某丘铁锅火爆一时。许多商家借势宣传某丘铁锅,经受千锤百炼的铁锅制作有多么精良暂且不议。

  商家口中最神奇的一点,还是一道清水炒鸡蛋的展示。号称只放清水,不放一滴油,就能做到丝毫不粘锅。铁锅做出不粘锅的特效,真有这么神奇?首先,我们先来回忆几个生活中匪夷所思的事例。

  还记得前几年火遍全球的一项冰桶挑战吗?为了让渐冻人症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当时一些名人明星发起了这项挑战, 把整桶冰水直接从头上泼洒下来,即带来娱乐和传播效果,又具有实在的关爱意义。

  后来更有人玩出更刺激的新花样,用温度低至-193℃的液氮取代冰水,冰桶挑战升级成了液氮挑战。

  要知道,目前记录的人体体温下限是13.7℃。而当全身浸在0℃的水中,没受过训练的人会马上失去知觉,大概5分钟之内就会因体内细胞和组织的大规模坏死而结束生命。

  但是显然,当镜头前的挑战者接受液氮的泼洒,超乎想象的寒冷席卷全身,他们并没有遭遇任何不测。这些勇士也只是冷得直跳脚,然后照旧毫发无伤地在镜头前谈笑风生。

  有人在挑战寒冷的极限,也有人接受高温的危险演示。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表演:挑战者徒手插入700℃的高温铅水中。

  慢速镜头中,伴随着“水花”四溅而伸出液面的,是一只光滑如初的手——挑战者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而发生在这危险挑战之前,挑战者除了洗手之外,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工作。

  危险性十足的挑战吸引了人们猎奇的目光,这类小杂技其实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只是被人用科学伎俩加以包装就能实现。

  铁锅“化身”不粘锅、液氮挑战、铅水挑战,这几个事例看似没有任何关联,实际上背后都运用了同样一套物理原理。只不过有的人用来博人眼球,有的人却借此实施欺诈。

  1756年,一位名叫莱顿弗罗斯特的科学家在烹饪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按照“常识”,高温烧红了的铁勺滴上几滴水珠后,水珠本应迅速蒸发。然而,铁勺上的水珠并没有马上消失,反而没有与铁勺完全接触,而是“悬浮”了起来。大概过了30秒之后,水珠才扁塌下去蒸发了。

  这种奇特的液体特性引起他强烈的探究热情,他随即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他的发现。他认为,当接触到炙热的铁勺时,水珠底部的接触面会立即蒸发,但是液体内部的蒸发稍微滞后。趁着这短暂的时间差,液体底部表面将形成一层0.1~0.2毫米的蒸汽层,包裹着还没来得及蒸发的液体。

  这层蒸汽层阻止了液态水进一步与铁勺接触,而蒸汽的导热性比金属差,所以液滴的蒸发速度明显减慢。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在温度大约在193℃以上才会发生,这个临界温度被称为莱顿弗罗斯特点。

正在发生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水滴正在发生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水滴

  这么一来,前文那些匪夷所思的事例就可以得到科学解释了。铅水挑战中,看似多余的洗手步骤,其实是至关重要的保命秘籍。

  洗手是为了让手沾上常温的水,于是当手伸进700℃的铅水时,手上原本的液体会立即发生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短暂地形成一层由液体组成的保护膜,所以挑战者的手才成功避免了高温灼伤。

  而液氮挑战分明是遇上了低温,这也行得通?其实反过来想想,低温液氮与人体皮肤接触,不就相当于常温的水与高温锅炉接触吗?

  这时倾泻在人身上的液氮就相当于倒进热锅里的水,人体充当了一回“煮”液氮的小炉灶。在液氮表面形成的蒸汽层对于人体感官来说,就隔绝了寒冷。

  利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铁锅化身不粘锅也是可以实现的。先把铁锅烧到193℃以上的高温,再把含有充沛液体的菜撒进锅里,“悬浮”的水珠自然把菜与锅短暂隔绝开,也就不会粘锅或糊锅了。

  这种现象理论上可以让任何铁锅都不粘,但是因为热量传递基本被隔绝,是无法用来真正炒菜的。

  在我国传统厨艺中,就出现了充满智慧的一式“热锅冷油”。首先把锅放在火上加热,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倒入少量的冷油,然后摇晃铁锅,确保油随之滚动覆盖锅的内面,最后再把油倒出。这时,冷油在热锅中形成了油层,普通的铁锅就变为不粘锅了。

  形成条件苛刻的物理效应在生活中实属少见,而且虽然表现效果良好,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人类又岂会满足于此?人类想要的,是厨房小白就能简单使用的真正不粘锅啊!于是,一种不粘锅涂层材料,特氟龙诞生了。

  仔细一看,铁锅表面平滑、干净有光泽,看起来和不粘锅没什么两样。但要是把普通平底锅放大成特写图片,就可以看出表面其实十分粗糙,有许多凹槽。这些凹槽,就是造成粘锅的根源。

  粗糙的平底锅表面让蛋白质、糖类等物质更容易粘附在凹槽中,以至于清洗时需要用刷子暴力去除。由此对锅造成的划痕又会使表面更粗糙,也更容易粘锅,从而在粘锅与刷锅之间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

粗糙是粘锅的硬伤粗糙是粘锅的硬伤

  而不粘锅的之所以不会让食物粘在锅上,是因为不粘锅表面与任何物体接触时,几乎都没有摩擦。不粘锅具有如此奇特的性能,主要归功于其表面的一层特氟龙材料。

  特氟龙的学名是聚四氟乙烯,它是一种高分子塑料聚合物。它们由一长串原子有规律地相连组成,结构虽然复杂,但整个聚合物中只包含碳和氟两种原子。

  其中碳原子连接形成中心的主链,氟原子通过化学键与碳原子键合,由此形成了一种紧密的链条式结构。而这样的结构让特氟龙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强到它几乎不会和其他分子结合。

黑色的为碳原子,绿色的为氟原子黑色的为碳原子,绿色的为氟原子

  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其他材料与特氟龙涂层接触产生的摩擦力极小,于是也就不容易被食物粘在锅底。

  除了低摩擦性,特氟龙还具有化学惰性、绝缘性和耐热性,这都是其他涂料无法抗衡的优势。把特氟龙用在不粘锅上,就成了拯救平底锅的绝佳材料。

  特氟龙虽然是优越的不粘锅涂层材料,但起初并不是为不粘锅而生的。

  1938年,美国杜邦公司的实验室里,化学家罗伊·普朗克特正在尝试研制一种新型制冷剂。在实验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对四氟乙烯气体施加高压之后,气体竟发生反应生成了一种白色固体。

  这种意外产生的物质具有强耐酸耐碱性,就算强如“化骨水”的腐蚀性强酸王水,也不能把它腐蚀。这种物质是聚四氟乙烯,也就是后来席卷全球的特氟龙,因为性能优越又被称为“塑料王”。

  但是表现如此卓越的塑料王能用来做什么呢?当时人们拿着这强劲的武器,却没有用武之地。

  直到16年后,又一次偶然的机会,特氟龙才和厨房里的煎锅发生关系。

  一位爱好钓鱼的法国工程师,马克·格里瓜尔,就把特氟龙应用在钓线上,利用其低摩擦来防止钓线打结。一次,他在妻子的建议下把特氟龙涂抹在家里的煎锅上。

  不料,这一次尝试让他十分惊喜,涂上特氟龙的煎锅出奇地好用,妻子煎鱼时再也不会糊锅了。这是1954年,世界上第一个不粘锅诞生了。

  拥有特氟龙专利权的杜邦公司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于是开始批量生产不粘锅。这成为杜邦公司半个多世纪的核心产品,直到60多年后的现在,特氟龙的优越特性依然让它无法取代。

  但就在上个月末,正当双十一购物节活动火热开启预热,某网红直播推销不粘锅时就发生了一次“翻车”事件。

  助理把鸡蛋打到不粘锅里,随着温度的升高,眼看一个美味的煎蛋马上就可以出锅。但这时,不粘锅上的鸡蛋却粘锅了。

  虽然他一边使劲企图铲起鸡蛋,一边反复强调鸡蛋是不会粘锅的,但视频中的鸡蛋并没有如他所愿,而是牢牢粘在锅底。

  直到前几天,当事人才出面解释了鸡蛋粘锅的原因,他声称是由于用了新的不粘锅,没做好开锅步骤造成的。说明书上给出的开锅方式是,需要在锅内放入约70%的水,完全烧开,煮5~6分钟后倒掉。

  通常新买的铁锅需要开锅,这是为了去除铁锈和杂质的清洁用途。有些人甚至在铁锅上抹上一层猪油,是为了短时间内防止生锈。

  但是,不粘锅原本就具有的特氟龙涂层,为何必须得在如此开锅之后才发挥作用?这是研究中没有作出解释的。当然,该不粘锅的品质问题还得由专门的质监部门给出答案。

  而这起风波,也是让人们在热火朝天的购物狂欢中,增加了一丝警惕,让人们对网红带货,以及虚假营销的商品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理性看待。

  把简单的物理原理应用在厨具中,竟成了虚假营销的手段,除了事后感叹吃了没文化的亏之外,更应该在冲动消费那一刻就多加提防。

  郭肖. “口红一哥”李佳琦回应不粘锅直播翻车:没按说明书做,欢迎监督. 观察者网, 2019.11.04.

  ChrisWoodford. How does a Teflon non-stick pan work? Explain that Stuff, 2018.10.21.

  Ashish. WhatMakes Teflon Cookware Non-Stick? Science ABC, 2017.01.15.

  Bruce,Jeanne Lubin. My Non-Stick Pan is Sticking! How to Get the Non-Stick Back.Quick and Dirty Tips, 2016.11.04.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