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中国科技青年英雄榜发布!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中国科技青年英雄榜发布!
2019年01月21日 15:26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

  来源: DeepTech深科技

  从 1999 年开始,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都会选出一批 35 岁以下最具有创新性与影响力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者,他们是发明家(Inventors)、创业家(Entrepreneurs)、远见者(Visionaries)、人文关怀者(Humanitarians)及先锋者(Pioneers),这就是许多人知道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 35 位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 (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

  多年之后回头来看,这些在当时都不满 35 岁的年青人,在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改变了我们现在认知的世界样貌。

  比如说 1999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选出了马克·安德森(Mark Anderson),他是网景(Netscape)网络浏览器的创造者,而今他是全球知名的新兴科技投资人,那一年,我们也选出了杨致远,他创立的 Yahoo(雅虎)后来成为全球的最大互联网公司。这一年,他们都还不到 30 岁。

  2002 年那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选出了拉里·佩奇(Larry Page)、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这两位在当时刚创业 2、3 年的年轻创业家,成就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谷歌帝国,而同一年上榜的还有一个当时没有太多人知道的名字,来自 IBM 的半导体科学家苏姿丰(Lisa Su),在 20 年之后,她成为全球 CPU 巨头 AMD 的 CEO,带领 AMD 再攀高峰。

  而在 2007 年榜单上,出现了一个名字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berg),他创立了 Facebook,这一年,他只有 23 岁。

  2008 年,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新兴科技时代,发展已超过半世纪的人工智能再度出现在世人眼前,而这一年,如今致力于 AI 落地应用教育推广的吴恩达(Andrew Ng),正是 2008 年榜单的获奖者。

  2014 年,基因科学研究出现了巨大的飞跃突破,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是一场前所未见的科学变革的起点,被认为是全球 CRISPR 顶尖研究者、开启之后全球基因编辑研究加速发展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就是这一年的上榜者之一。

  许多人会问:要如何定义一个时代?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这群 35 岁以下的发明家(Inventors)、创业家(Entrepreneurs)、远见者(Visionaries)、人文关怀者(Humanitarians)及先锋者(Pioneers)身上,他们的创新、好奇、坚持、灵感、勇气,将会提前告诉我们未来世界的样貌,因为,在每一位 IU35 身后,都蕴涵着开启一个全新时代的可能。

  而从 2017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榜单正式落地中国。2018 年 1 月 30 日,第一届中国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获奖人名单首度揭晓,这其中有来自独角兽新创业企业的青年创业家、有站在科研领域最前沿的顶尖青年科学家、有多年来持续在默默耕耘、希望通过科学与科技的力量改变世界面貌的科研工作者。

  一如过去 20 年来的坚持,《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全球 35 位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榜单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捧已广为人知的明星,而是要让更多值得被看见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家,被更多人认识、理解、支持,进而得以聚集更多的能量,改变这个世界的未来。

  而经过一年,2017 年榜单中的获奖人在各自的领域更加发光发热,在此其中,不论是从创业新星成为超级独角兽的创业者,在脑机接口领域不断研究创新进而感动、震撼无数人的科技创新者,又或者是,以人工智能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进而带动产业巨头与行业应用百花齐放的科研工作者们,当然还有持续提出突破性研成果领跑世界的科学家们。

  在 2017 年,我们选出了 35 位值得被看见的中国科技创新青年,而在 2018 年,我们不忘初心,更加努力要让这份榜单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2018 年 3 月 12 日,DeepTech 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共同启动“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 2018 年榜单评选流程,经过长达 9 个月的时间、50 位来自中国与全球顶尖学术研究单位、企业集团、投资机构重量级评委团、以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美编辑部的缜密评选程序,于 2019 年 1 月 21 日北京国贸大酒店举行由梅赛德斯-奔驰特别呈现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颁奖典礼上,正式公布 2018 年获奖人名单。

  在 2018 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榜单中,我们看到更多创新科研力量的崛起,也看到更多跨学科、跨领域、并且对于落地应用有更强烈企图心与使命感的科研创新出现,这其中涵盖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NLP、脑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科技、自动驾驶等多个不同领域。

  相较于 2017 年的榜单,有多位来自创业公司的获奖人,在 2018 年的榜单上,我们则是看到更多在产业生态里坚持科研使命的获奖人,也看到更多散布在海内外顶尖学术机构的科学家们,用外人眼中的十年寒窗、自身却不改初心的坚持努力,取得了世界级标竿成就的科研成果,这其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获奖者,都取得了世界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与发现。

  以下为此次获奖者名单:

  王梦迪

  大数据运筹和强化学习

  年龄:29 岁

  职位:普林斯顿大学运筹和金融工程系、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理由:在大数据运筹和统计优化方法上取得一系列首创成果,推动了在机器学习和增强学习领域的成功应用和算法突破。

  获奖人首次提出随机嵌套组合优化算法;首次提出基于对偶原理的增强学习框架,从理论证明增强学习系统的最优复杂度和对应最优算法,直接从数据和在线实验中获取信息以改进优化现有的决策方案。

  获奖人的研究结合了传统统计学和控制学体系,将简单系统下的增强学习模型推广到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复杂系统中,对解决风险管理、大数据分析、医疗和金融领域决策问题提供全新视角。针对增强学习面临的可扩展性和可泛化性等瓶颈,解决目前人工智能对海量数据过度依赖的问题。

  亓磊

  基因编辑和基因工程

  年龄:35 岁

  职位: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副教授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理由:作为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中国和欧盟专利的共同发明人,多年来致力于基因编辑技术与基因治疗领域的开发。

  获奖人首次将基因魔剪 CRISPR/Cas 系统升级为基因编辑“瑞士军刀” CRISPR-dCas,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应用,先后发明了基于 CRISPR 的基因开关(CRISPRi/a),使在不引入突变的情况下精准开启或关闭特定基因表达;基因成像(CRISPR imaging),可以在活体组织中精准呈现基因组序列。基因定位(CRISPR-GO),实现三维空间内对基因组的空间重排和定位等。

  获奖人的研究不仅重新定义和影响了基因工程,更为安全基因编辑、基因治疗、药物研发及癌症治疗等众多领域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邵洋洋

  合成生物学

  年龄:30 岁

  职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博士后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理由:参与创建了世界首例单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实现“人造生命”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获奖人通过基因编辑的方法,将酿酒酵母 16 条天然染色体合成为 1 条,对该细胞的进一步研究颠覆了染色体三维结构决定基因表达的传统观念。这也是首次通过合成生物学“工程化”方法,探索解析真核细胞染色体起源与进化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

  获奖人的研究为探索高等生物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研究端粒相关的衰老和癌症提供了有用的模型。

  陆盈盈

  新型电池技术

  年龄:30 岁

  职位: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独立研究员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理由:从事能量密度数倍于常规锂离子电池的金属锂电池的科研、教学等工作,在金属锂负极保护机制及电池安全问题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获奖人提出了理论容量为现有石墨负极 10 倍的三维金属锂负极材料,阐明了金属锂负极产生枝晶的微观机理,实现了锂离子在电极表面的稳定电沉积,利用氟化锂人工界面解决了锂枝晶形成这一困扰金属锂电池 40 年之久的难题,使得金属锂电池可以在拥有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兼具高安全性。

  获奖人的研究可用于生产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的金属锂电池,对于大幅提高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发展高效储能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王思远

  三维基因组学

  年龄:34 岁

  职位: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及细胞生物学系助理教授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理由:致力于生物组学成像技术的研发,开发了多项成像、染色技术,其中一项基于复合荧光原位杂交的 DNA 成像技术。

  获奖人通过连续成像分辨并定位不同的基因组位点,实现单细胞水平染色质的三维描绘,解决了多年来难以对大尺度染色质盘绕结构直接观察的技术难题。

  获奖人这一另辟蹊径的突破性成像方法將给目前对染色质折叠、区间化的理解带来新的可能,同时也将为观察各种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中的复杂空间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带来全新理解。

  狄大卫

  有机/钙钛矿LED

  年龄:34 岁

  职位: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访问研究员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理由:从事高效率、低能耗的下一代显示、照明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钙钛矿 LED)领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低成本溶液法 OLED 和钙钛矿 LED 发光效率的纪录。

  获奖人在 OLED 领域,发现并实现了由分子旋转导致的激子自旋态能量简并实现的高效发光机制;在钙钛矿 LED 领域,发现了制约其发光的主要因素,并成功地将非辐射过程造成的能耗降至最低。

  获奖人的研究对于开发高性能、低成本、节能环保的新一代光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有望大规模地应用于显示、照明和通信领域。

  孔令杰

  新型光学技术

  年龄:32 岁

  职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理由:专注于神经成像领域的方法创新、系统设计和集成等多个方面的创新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获奖人设计研制了三维高速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发展了基于自适应光学的深层组织显微系统;参与研发了全球首台具备视频帧率、厘米级视场、亚微米级分辨率的十亿像素成像系统。这套全球领先的大视场、高通量光学显微系统将被用于清醒动物跨脑区神经网络活动的实时观测及临床神经疾病的诊疗。

  获奖人的研究从“认识脑”到“模拟脑”,不仅是未来中国“脑计划”的重要技术支撑,更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转化之间的关键纽带。

  窦乐添

  光电子柔性材料

  年龄:31 岁

  职位:普渡大学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理由:从事先进柔性材料的合成工作,主要贡献之一是开发了一类全新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可用于制作建筑、车辆等使用的智能发电玻璃。

  获奖人开发的这一新型电池对于人眼来说几乎是透明的,却可以吸收看不到的近红外光发电。在其最新一代设计中,使用卤化物钙钛矿等材料实现了透明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智能化,即在特定的外部刺激下,可以在透明和非透明状态之间可逆地改变颜色。

  获奖人的研究建立了太阳能电池的全新概念。其产品可以显著降低能耗,有望对太阳能电池、节能建筑、屏显等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罗景山

  光电化学转化

  年龄:31 岁

  职位: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理由:从事人工光合作用领域的研究,致力于人工模拟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燃料或工业化学品。

  获奖人在光电化学光解水方面,制备出了高效的氧化亚铜光阴极,取得了氧化物材料光解水制氢 3% 的世界纪录;在光伏驱动光解水方面,首次利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与镍铁基催化剂,创造了廉价材料光解水制氢效率 12.3% 的世界纪录;在二氧化碳还原方面,开发了基于氧化铜和氧化锡复合的廉价电催化剂,实现了高效高选择性二氧化碳还原,并与光伏器件结合实现了 13.4% 的太阳能驱动二氧化碳还原制一氧化碳的世界纪录。

  获奖人的研究突破对于温室气体减排、氢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储存、化工原料合成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田芝婷

  纳米尺度热输运

  年龄:34 岁

  职位:康奈尔⼤学机械⼯程与航空航天学院助理教授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理由:主要从事纳米尺度热传导和能量转换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相关研究打破了认为聚合物仅仅是热绝缘体的传统观念,为实现有机热二极管、热开关以及按需热流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获奖人首次发现了不对称聚合物中显著的热整流现象,以及温敏型聚合物中的热开关现象,并首次使用高阶相变展示了快速热开关。

  获奖人的研究有望对包括微电子、空间和建筑技术、智能面料、智能制造、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热能转换和热能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李腾

  生物材料与合成生物学

  年龄:30 岁

  职位:北京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获奖类别:远见者

  获奖理由: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对生命系统进行优化,开发新的微生物产品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获奖人发现了一种在新疆艾丁湖的耐盐耐碱细菌,大大降低了可降解生物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生产成本,此外,其领导团队开发了全新的数据管理系统 Holog,提升了研发流程的数据化与自动化水平,建立了软硬一体实验室,极大提升了微生物合成的工程化水平。

  获奖人的研究缩短了工程菌的开发周期,提高了研发准确率,在微生物产业和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陈斯迪

  癌症系统生物学

  年龄:34 岁

  职位:耶鲁大学遗传系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理由:他的研究为未来癌症机理研究、“个性化”癌症药物研发及临床试验提供支持,是未来搭建精准化医疗平台的重要基础。

  获奖人专注于癌症的系统生物学及其他医学基础问题的研究,包括癌症发生、恶化和免疫过程中的遗传表达及表观遗传修饰变化。

  获奖人通过体内大规模、高通量筛选,带领团队绘制了胶质母细胞瘤和肝细胞性肝癌的功能基因组图谱,从基因突变水平了解癌症发生、恶化等过程。同时发明了基于 CRISPR/Cas 基因编辑的精准肿瘤模型,相比目前已有模型更加经济、高效,不仅可以精准地模拟分子水平突变,更能完整保留肿瘤发生的原始过程及肿瘤微环境的免疫原性。

  常翠祖

  拓扑量子材料

  年龄:33 岁

  职位: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理由:主要从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拓扑量子材料方面的实验研究,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实现以及相关性质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实现拓扑磁电效应和广泛开展任意子(anyon)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获奖人 2013 年基于分子束外延技术制备了超薄磁性拓扑绝缘体薄膜并首次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成果被 2016 年诺贝尔物理奖列为拓扑物态领域最重大的实验突破之一。截至目前,能够在实验中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两个材料体系均由他首次发现。最近,其研究组通过改变量子反常霍尔绝缘体的结构在实验上首次观测到了粒子物理中的轴子(axion)绝缘体态。

  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材料中,电子运动不存在发热和损耗能量。获奖人的研究对未来低能耗电子元器件应用意义非凡。

  陈启峰

  计算机视觉

  年龄:29 岁

  职位: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Lino联合创始人

  获奖类别:远见者

  获奖理由:深耕计算机视觉领域多年,在图像合成与分解、光流算法和优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获奖人近年来专注于利用人工智能合成图像和视频,启发性地首创基于多个分辨率倍增模块的级联优化网络,可以挖掘既定场景语义布局,生成媲美真实照片的图像。近年创办去中心化视频直播公司Lino,落地实现更加公开透明的内容创作应用场景。

  获奖人的研究将能够实现完全藉由计算机视觉技术完成电影拍摄。

  崔炜

  人工智能

  年龄:33 岁

  职位:乂学教育⾸席科学家、联合创始人

  获奖类别:远见者

  获奖理由:研发出中国首个针对 K12 领域学生教育的 AI 自适应学习系统。

  获奖人基于信息论、机器学习、图论、知识空间理论、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模糊逻辑和概率图模型,研发出的 AI 自适应学习系统,整个流程覆盖从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数据、分析出学生的知识熟练度到学生的个人画像得到更新、AI 老师实时动态调整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

  获奖人的研究将深刻改变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基础教育。

  付巧妹

  古人类 DNA 及基因组研究

  年龄:35 岁

  职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获奖类别:人文关怀者

  获奖理由:破译世界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通过解码中国最古老人类基因组,揭示东亚现代人复杂遗传历史。

  获奖人首次确定早期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不局限于中东地区;首次系统性总结史前现代人的遗传演化谱图,且在研究过程中,共同开发了一种古DNA捕捉技术,成功从田园洞人腿骨提取核 DNA 和线粒体 DNA,让田园洞人成为首个获得核 DNA 的早期现代人。此外,参与开发的新一代古 DNA 片段提取技术,成功提取到 40 万年前非冰冻层的古DNA,将人类DNA 破译的时间向前推进 30 万年。

  获奖人的研究得到全球知名研究中心的广泛应用,对整个人类遗传学研究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景云

  降噪声超材料

  年龄:34 岁

  职位: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机械与航天工程系副教授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理由:从事声学超材料领域研究,制备出了一系列降噪超材料。可以重塑我们控制声音的方式,减少噪音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

  获奖人通过对超材料结构进行精确控制,发明出了一系列同时具有超轻质量和高机械强度的降噪材料。新材料克服了传统降噪材料效率低、可降噪频率范围有限且机械强度低的问题,在宽频带中实现卓越的吸声或隔声效果,最低可将噪音降低 1000 倍。

  获奖人的研究可广泛用于各类交通工具、会议室等诸多环境中,尤其可能对飞机汽车制造、机场建设等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李栋

  光超分辨显微镜技术

  年龄:35 岁

  职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理由:先后发展了掠入射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显微镜(GI-SIM)与非线性结构光超分辨显微镜(Nonlinear GI-SIM),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超分辨活细胞成像速度和成像时程。

  获奖人在博士后研究期间,发展高数值孔径全反射结构光超分辨显微镜(High NA TIRF-SIM)、条纹激活非线性结构光显微镜(PA NL-SIM)及晶格光片三维非线性结构光显微镜(Lattice light sheet 3-D nonlinear SIM),突破了传统结构光显微镜技术100纳米分辨率极限,实现了活细胞高时空分辨成像。

  获奖人的研究在新型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李楠

  多元异构传感数据挖掘算法

  年龄:31 岁

  职位: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副教授    

  获奖类别:人文关怀者

  获奖理由:将“重建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 BBB)”理念引入传统防灾减灾领域,提出了“三度空间下系统的系统”城市韧性分析框架,建立了基于系统仿真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城市与社区韧性管理新模式。

  获奖人基于复杂网络技术清楚阐明了城市生命线系统间的复杂依存关系,提出了生命线系统受灾态势评估与推演方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进行评估、预测与优化;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行为实验揭示了大型公共建筑内高密度人群的空间认知与疏散行为模式;基于城市人口海量时空轨迹数据的分析揭示了灾害影响下人群出行规律的复杂特征和演化规律。与中国的北京、四川德阳、湖北黄石等地方政府开展韧性城市建设试点合作。

  获奖人的研究拓展了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的危机决策和行为模式的认识,为有效的危机管控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其专注于当前全球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领域——城市韧性,对于中国可持续城镇化政策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铁风

  软体智能机器人

  年龄:32 岁

  职位: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  

  获奖类别:远见者

  获奖理由:专注于软材料和软体机器人的多场耦合力学研究,对软材料和软体机器人的力学行为分析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

  获奖人提出一种构建介电弹性体-离子导电水凝复合型软体结构的设计思路,分析了其力电耦合驱动行为,实现机器鱼在水中的快速运动。

  获奖人的研究将给未来创新型态软体机器人的发展带来颠复想像的可能性。未来的软体机器人甚至将可能以强化人体活动功能的辅具应用型式出现,进而改变许多人的生活,其研究在具体应用中所亟需解决的控制性与灵活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李寅青

  单细胞多组学

  年龄:32 岁

  职位:清华大学药学院研究员;呈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科学顾问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理由:率先开发出单细胞核基因表达解析技术,并开发出神经单细胞多组学技术。

  获奖人创新性地将组织固定与单细胞核提取结合,实现单细胞分析的高分辨率、覆盖度和灵敏性,并利用该技术首次追踪和解析到成年健康脊髓神经再生的罕见过程;此外,其开发的神经单细胞多组学技术,揭示了丘脑外周的抑制神经元是与遗传性多动症等精神疾病相关的核心神经环路中关键组成部分。

  获奖人开发的单细胞核基因表达解析技术对研究脊髓神经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神经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对筛选潜在的药物靶点提供了重要信息。

  刘聪

  语音识别

  年龄:34 岁

  职位:科大讯飞 AI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理由:提出 DFCNN 等突破性模型和框架,大幅提升了中文语音识别引擎的准确率和效率,并且开创了中文方言识别之先河。

  获奖人成功主导了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之间的深度学习算法框架迁移,创造性地发现了两者的共通之处,进而将其引入实际应用层面。

  获奖人专注于语音识别技术多年,带领团队研发了多个结合声音和图像识别技术的算法和系统,具备颠覆传统系统的潜力。

  刘知远

  自然语言处理

  年龄:34 岁

  职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理由:围绕知识指导的自然语言处理开展创新研究,以语义表示学习为切入点,系统探索了语言与知识的协同分布式表示学习框架。

  获奖人在显式表示方面,提出了考虑文档主题结构的关键词抽取算法;在隐式表示学习方面,提出一系列面向汉字、词义、实体和网络表示学习模型;在知识表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考虑知识图谱丰富信息的表示学习技术。相关研究为多粒度语言单位构建了统一的语义表示空间,并通过知识表示学习为该语义空间赋予富知识性,在无结构语言与有结构知识之间建立精准语义关联。

  获奖人开发的这些算法均成为该领域的代表方法,对于复杂知识和语义计算有着重要意义。

  吕琳媛

  网络信息挖掘

  年龄:34 岁

  职位: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

  获奖类别:人文关怀者

  获奖理由:原创性地提出以系综理论和似然分析为基础的网络信息挖掘基础理论体系,以及以扩散动力学为基础的网络信息过滤系列方法。

  获奖人在链路预测方面,首次提出网络链路可预测性的概念,给出定量化的刻画指标。在节点影响力分析方面,首次揭示度中心性,H-指数和核数的内在联系,提出有效挖掘网络重要节点的 LocalRank、LeaderRank 等系列方法,解决大规模网络的重要节点识别难题。

  获奖人对网络信息挖掘与社会经济复杂性方面的研究,利用统计物理和网络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信息领域中的推荐、排序、预测等重要问题。

  石建萍

  计算机视觉

  年龄:29 岁

  职位:商汤科技研究总监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事由:她带领团队致力于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成功打造多个知名应用和技术平台,涉及互动娱乐与现实增强、遥感、和自动驾驶等多个方向。

  获奖人在自动驾驶领域,从无到有地带领团队建立商汤完整自动驾驶系统,攻克摄像头输入与感知算法泛化性提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人车行为分析预测与决策系统等多重技术难关,成功完成了多次自动驾驶系统路测演示。

  唐平中

  多智能体系统

  年龄:34 岁

  职位: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

  获奖类别:远见者

  获奖理由:将 201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尔文·罗斯和罗伊德·沙普利的合作博弈理论应用于一些具有巨大社会效益的市场设计。

  获奖人首次将合作博弈理论应用于水权市场设计,为西部地区节水增收、促进生态平衡做出重大贡献;在肺脏交换领域的器官捐赠系统设计中,研究出世界最快的算法。通过强化学习和  MDP(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决策者机制设计,大大提高了互联网广告拍卖和电商搜索排序的自动化程度。

  获奖人的研究丰富了计算经济学理论应用场景,产生影响深远的人道主义价值。

  徐亮

  人工智能

  年龄:31 岁

  职位:平安集团 - 平安科技智能引擎部副总工程师    

  获奖类别:人文关怀者

  获奖理由: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决策中的研发和应用。带领团队首次应用千万以上的城市级别数据,联合重庆、深圳卫健委和疾控中心研发人工智能疾病预测模型。

  获奖人的模型可准确预测流感、手足口病的传播及慢阻肺的患病风险,准确率达到 90% 以上。应用千万级别行为数据建立关系网络,定位可疑人员、识别走私行为,将走私查获率提升 200% 以上。与中国人发中心、重庆卫健委联合研发首个基于海量人口健康数据的健康预期寿命测算模型。

  获奖人的研究大幅提升了海关风险稽查能力,提升了健康指标测算的全面性和精准度。

  王仲远

  知识图谱

  年龄:33 岁

  职位:美团点评 AI平台部 NLP 中心负责人、点评搜索智能中心负责人

  获奖类别:远见者

  获奖事由:在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解决多项挑战性问题,其工作涉及搜索引擎、广告推荐、知识挖掘、关系推理、智能助理等多个领域。

  获奖人在微软负责包括微软概念知识图谱、企业知识图谱等多个知识图谱和 NLP 相关项目,提出的的概念化模型能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对文本进行理解;在 Facebook 领导团队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产品级社交网络知识图谱实体链接服务。在美团仅用半年就领导团队构建出世界上最大的餐饮娱乐知识图谱“美团大脑”。

  获奖人的开发应用于餐饮、出行、休闲娱乐、旅游、金融等各个场景,为数亿人提供了更便捷、更智能的服务。

  胥国勇

  蛋白质翻译调控与精准作物改良

  年龄:33 岁

  职位: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获奖类别:人文关怀者

  获奖理由:揭示了蛋白质翻译调控对于建立免疫反应的关键作用,并利用该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抗病性增强与产量受损的矛盾。

  获奖人利用新发现的翻译调控元件 uORF 实现了植物抗病能力和生长协同提高的目标。

  目前,生物学领域关于胁迫应答中翻译调控的研究很少,而获奖人的研究为利用自然界及人工合成调控元件实现精准作物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作物抗病改良有重大意义。

  杨玉超

  类脑计算

  年龄:34 岁

  职位: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研究院研究员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理由:在类脑计算领域围绕物理→器件→集成这一主线进行深入研究工作。

  获奖人在物理上,其系列原创性工作发展和完善了导电细丝理论,为基于忆阻器的存储和神经形态器件设计优化建立基础。在器件上,其研制的离子栅控突触晶体管获得了与生物突触相当水平的超低能耗(30fJ)。在集成上,其提出并实现了多种利于大规模集成的抗串扰忆阻器,集成了单元尺寸<100 nm、规模>1k 的高密度神经突触核,设计了高容错模糊化神经网络。

  获奖人的研究成果被“忆阻器之父” Leon Chua 教授在教程论文中引为范例。

  姚蕊

  馈源舱控制

  年龄:35 岁

  职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FAST 工程副研究员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理由:身为全世界最大的 500 米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工程的核心部件馈源舱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在过去 13 年间主要完成两大理论创新。

  获奖人结合机器人和机构学理论,提出了一套大跨度索并联机构的力特性评价指标,首次通过数值方式描述了索力分布与控制精度关系。基于该指标完成了索驱动的姿态和索力优化,解决馈源支撑系统轨迹运动规划问题,保证馈源支撑系统稳定高精度运行。另外,其通过机械创新设计,完成绳索并联机构自动跟踪转向传动装置的设计,同类设计已应用于 FAST 工程,使钢索在 400 多米的跨度上出索精度高于 2mm。

  获奖人的研究创新填补了国内外该类大型并联机器人的理论空白,为 FAST 工程的顺利建设与运行调试创造了必要条件。

  袁宇

  火箭推力室生产制造

  年龄:34 岁

  职位: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液体动力高级工程师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事由:在研发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燃气发生器、推力室中应用针栓喷注器等新技术取得重要创新成就。

  获奖人大胆采用了如高强高导铜合金、快速电铸镍、热等静压、机器人激光焊接等新工艺,大幅度缩短推力室的生产制造周期,实现推力室生产的规模化和低成本。其投入研制的蓝箭航天“天鹊”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其推力室重量比传统工艺轻 1/4,生产周期缩短一年以上,制造成本仅有 1/3,并且可以重复使用 20 次以上。

  获奖人的研究可望为未来中国火箭公司实现火箭重复使用奠定基础,进一步加快中国在全球低轨道无线网络星座、大型轨道空间站、个人太空旅游等市场的商业化进程。

  张超

  网络安全

  年龄:32 岁

  职位: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副教授

  获奖类别:远见者     

  获奖理由:自动化防御方案领域的研究无疑将对未来网络空间安全格局带来重大变革,而他构建了一套包含漏洞挖掘、程序完整性保护、自动化防御的创新纵深防御体系。

  获奖人开发的技术不仅可更为主动地实现对软件自身漏洞加以修复,同时还能自动验证程序的完整性,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攻击者,开发出更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抵御当前流行的控制流劫持攻击。

  获奖人的研究终极目标是设计支持自动化分析程序、挖掘漏洞、评估及验证漏洞、以及修复漏洞的高度自动化防御方案。其研究在全球网络安全领域获得高度瞩目。

  张如范

  碳纳米管超强材料

  年龄:32 岁

  职位:清华大学化工系助理教授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事由: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半米长碳纳米管制备以及拉伸强度接近于单根碳纳米管的碳纳米管管束的制备,为该领域具有程碑意义的成果。

  获奖人制备出了世界最长碳纳米管以及拉伸强度达到80 GPa的超强碳纳米管纤维,其强度远超目前已知的任何其它一种纤维材料。碳纳米管在电学、力学和热学等多方面均有极佳性能,是未来碳基半导体材料以及超强材料的核心。

  获奖人的研究对于超强纤维、碳基半导体材料、透明显示等高端材料的制备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有望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半导体等诸多领域。

  曹旭东

  自动驾驶

  年龄:32 岁

  职位:Momenta CEO

  获奖类别:创业家

  获奖理由:创办自动驾驶公司 Momenta。在两年时间里,带领团队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环境感知、高精度语义地图、驾驶决策技术,并打造了多个不同级别的解决方案,覆盖高速公路、地库自主泊车、城市道路等路况下的自动驾驶。

  获奖人基于深度学习和以视觉为主的技术路线,其自动驾驶感知系统、高精度地图和自动驾驶产品在保障高性能的同时,具备低成本、可量产的特点。

  获奖人创办的公司自 2016 年成立至今,累计获得超 2 亿美元融资,总体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跻身独角兽行列。

  毫无疑问,“创新,是从 0 到 1 的革命”、“科研工作的使命,就是探索无人区,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 “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的创新机会远超过去”、 “不忘初心,为下一代技术加速”,以上是 2018 年榜单获奖人对于科研创新的自我期许。

  而对于中国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他们同样也怀抱热情与抱负:“基于人海战术的科研产业模式已不再有效。下一代科研和技术的突破会产生于踏实的成熟理性探索,这是青年科学工作者的大好机会” 、 “科技创新的路上,跑在后面就会被淘汰,没有核心技术就会被“牵着鼻子走”,掌握主动权才能持续领跑”、”与更多中国企业共同站在科技创新行列,必定能创造更多的机会”、 “模式创新所积累下来的大量数据,将依靠科技创新带来新的一波红利” 、 “世界范围内的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我们必须抓住这些潜在增长点,进而培育孵化自有新兴技术”。

  因此,尽管 2018 年底的这个冬天,是许多人口中的 “资本寒冬”,但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 2018 年榜单中,在每一位获奖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却是充满热切希望的新兴时代力量。

  本次中国榜单评选有幸获得近 50 位重量级专家评委的参与,他们是来自国内外各个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特别感谢以下评委及合作伙伴的支持:

  2019 年“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 35 人”评选流程即将启动,更多新一届评选细节请持续关注DeepTech。

获奖人mit科技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