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只能对某些疾病具有终身免疫力?

为什么我们只能对某些疾病具有终身免疫力?
2020年08月11日 09:15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人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否对新型冠状病毒产生终身的免疫力?

  有些疾病,如麻疹,通常感染一次就会使我们终身免疫;而如果想要预防其他疾病,比如流感,我们就必须年复一年地接种疫苗。那么,为什么我们对某些疾病有终生免疫力,而对其他疾病却没有呢?

  能否对某种疾病产生免疫力往往取决于我们体内的抗体,也就是人体对感染做出反应时产生的蛋白质。抗体是人体最广为人知的防御手段之一:它们会标记外来的细菌、病毒,在最好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入侵的病原体劫持我们的细胞并进行复制。在感染被清除之后,抗体水平通常会下降,但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保留下来;当同样的疾病再次发作时,抗体的数量会迅速增加,对感染做出更迅速的响应。这就是抗体测试可以了解既往感染史的原因。通常情况下,这种机制也防止了我们再次患上同一种疾病。

  “身体不会完全忘记疾病。”通常,当我们再次感染某种疾病时,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失去了免疫力。再次受到感染的原因,要么是病原体发生了突变,使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再识别它,要么是我们的身体免疫反应水平较低。

  以流感为例。流感病毒是一类很容易改变基因的病毒。当我们的免疫系统能杀死一种病毒株时,很快就会出现另一种无法被免疫系统识别的病毒株。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像流感病毒这样容易变异。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就不会轻易改变其基因组,这也是我们能够如此成功地(几乎)根除脊髓灰质炎的原因。

  普通感冒病毒和其他通常不会通过上呼吸道的病毒导致再感染的原因,并不是它们的变异迅速,而是一开始我们的身体通常不会产生针对这些病原体的抗体。我们的身体不担心上呼吸道,在新冠肺炎轻度病例中看到的正是这种情况。对于黏附在上呼吸道的病毒,身体不会将其视为威胁。在2020年发表在预印本数据库MedRxiv上的一项研究(尚未得到同行评议)中,175名症状轻微的患者中有10人在没有产生可检测抗体的情况下从新冠肺炎中康复。

  对于不属于这两种类型,即不会迅速发生变异的疾病,通常会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其免疫力往往会持续更长的时间。2007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麻疹或腮腺炎感染后,体内的抗体即使是减少一半,也需要200多年的时间。该研究还发现,导致传染性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EB病毒(全称为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也会出现类似结果。尽管如此,抗体反应并不总是持续一生的。据该研究的结果,水痘抗体减少一半需要50年,而破伤风抗体减少一半需要11年。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加强注射,理论上你在成年后也可能会感染这些疾病。

  科学家仍然不确定为什么我们对某些疾病的抗体反应时间比其他疾病更长。一些更常见的疾病,比如水痘和传染性单核白血球增多症,其重新感染的机会可能会比我们预计的更频繁,只不过体内的抗体在我们注意到之前就把这些病原体消灭了。在这些情况下,免疫系统会由于再感染而一次又一次地充分发挥作用。这会使我们的免疫系统保持警惕,相比之下,对于破伤风,我们可能很少有暴露风险,我们并不会经常踩到(脏的)钉子。

  有其他科学家指出,人类的免疫系统经过训练之后,能够以“看起来”具有特殊外形的病原体作为目标。细菌和病毒往往是对称的,它们的表面具有重复模式的蛋白质(比如新冠病毒的球形表面就具有均匀间隔的突起)。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对表面具有重复特征的病原体产生了更大、更持久的免疫反应。例如,天花病毒的结构特征高度重复,而人体产生的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可以持续一生;相比之下,导致破伤风的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并不具有重复结构,而使我们生病的是细菌所产生的毒素,而不是细菌本身。基于这一理论,针对这种单一的、不对称的蛋白质,我们的身体可能没有受到很好的训练。对于接种破伤风疫苗已超过10年的受伤者,一般需要在受伤后48小时内补接种。

  那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力——无论是来自感染还是疫苗——会像我们对天花的免疫力一样持久吗?还是说,我们每年都需要一种新的疫苗?尽管确实有些人没有产生很大的抗体反应,但研究人员仍然对前一种情况持乐观态度。

  来自自然感染和疫苗试验的所有证据都表明,大多数人所制造的都是中和抗体。所谓中和抗体,是指在任何感染、接种疫苗、接触任何外来抗原或者接受被动免疫之前,即已被制造并释放的抗体。人类和高等灵长类动物可以在病毒入侵细胞之前,在血液中释放这种抗体。这些抗体可以在适应性免疫响应启动之前,激活经典的补体路径,来消解具有包膜的病毒颗粒。与流感不同,导致新冠肺炎的SARS-CoV-2病毒并不会迅速变异,而且,这种病毒所具有的特征,与那些我们以疫苗接种应对得非常成功的病毒非常相似。(任天)

免疫新冠肺炎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