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术经纬
今天,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如约上线。在多篇论文中,一项研究得到了《科学》的特别关注——专文评述指出,正是由于这项研究,我们才得以发现,关于肠道细胞的一个主流模型,我们可能错了几十年……
先来说说这个主流模型。我们知道,小肠里有许多绒毛,它们是人体吸收营养的重要场所。在显微镜下,每一根绒毛都由大量细胞组成。其中位于绒毛最外层的,就是上皮细胞。
这些上皮细胞是怎么产生的呢?过去几十年里,绝大多数科学家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在每根绒毛的底部,有一些具有干细胞活性的细胞。它们会不断分化和分裂,产生新的细胞。这些新产生的细胞会把年纪较大的细胞“往上顶”,从绒毛底部一直“顶”到顶部。在绒毛顶部,那些老化的上皮细胞则会逐渐脱落,为后来人腾出位置。
这个动态的模型是如此优美,以至于人们未经太多验证,就纷纷将其认作为真实。然而,一支来自法国和奥地利的跨国团队却在本研究中指出,新的上皮细胞并非是被“被动”地顶上绒毛顶部,而是“主动”爬上去的!
而证明这一观点的多个实验,被《科学》杂志的专文点评为“引人入胜”。
在第一个实验里,研究人员们使用一种叫做羟基脲(hydroxyurea)的药物,来短暂抑制细胞分裂。按过去的主流模型,如果新分裂出的细胞是把上皮细胞“顶上去”的源动力,那么抑制细胞分裂,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绒毛上皮细胞停在原处,或是移动的速度大大放慢。
然而实验结果却表明,抑制新细胞的形成,并不会影响上皮细胞向绒毛顶部的移动。也就是说,它们并不是被动地被新细胞给“顶上去”的。
第二个实验里,研究人员们给一些上皮细胞加上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好实时观察它们的移动。在过去的主流模型看来,由于只有绒毛底部会不断形成新细胞,因此越接近绒毛顶部,来自新细胞的推动力也会越弱。然而经过显微镜观察与数学分析,研究人员们却发现,这些上皮细胞居然会加速前往小肠绒毛顶部,这也与主流模型的预测不符。
综合这两个发现,这支科研团队推测,上皮细胞在小肠绒毛上并非被动移动,而是主动移动。
接下来的研究则找到了背后的机理——研究人员们发现,一种细胞骨架蛋白主导了上皮细胞的移动。它们会让上皮细胞“伸出小脚”,一步一步往上爬。如果使用化学药品,不让上皮细胞“迈出脚”,它们也就失去了移动能力。
在总结中,《科学》杂志的专文指出,该研究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反映了我们在这一领域多年来的“忽视”。
从应用前景来看,准确理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移动机制,有望让我们更好地找到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而从科研角度来看,这个发现也再次提醒我们,符合观察结果的模型,未必就是最正确的模型。在了解自然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