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打网球多活十年!社交频繁的运动更有益于延长寿命

爱打网球多活十年!社交频繁的运动更有益于延长寿命
2018年12月09日 09:39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

  来源:奇点网

  朋友们~今天又来骗你们运动锻炼身体啦!其实本来想找几个以前写过的文章链接放这里的,什么运动护心啊、运动防傻啊、运动延寿啊、运动防癌啊,艾玛一搜太多了,都放这里恐怕半天进不了正题,所以还是劳烦大家后台搜索关键词获取吧!

  那么运动运动,爬楼梯也是动,跑半马也是动,那么问题就来了:锻炼身体哪家强?

  科学家回答,网球助你活更长!

  近期发表在Mayo Clinic Proceedings上的一项研究[1]对哥本哈根城市心脏研究(CCHS)数据进行了分析,8557人随访25年显示,网球可能是“最健康”的运动,相比“久坐不动”人群,爱打网球的人预期寿命平均延长了9.7年!紧随其后的羽毛球、足球也分别拿下了6.2年和4.7年的好成绩,而平均运动时间最长的健身房沉迷者们反而意外地只延寿了1.5年。

  为啥是网球?科学家们说了,很可能是因为网球、足球这类运动需要较多的社会交往,而“社会隔绝”本身就是一种减寿的强影响因素[2]。

  诚信肥宅想摔桌!我锻炼个身体容易吗,想健康点还得去社交?

  这项研究所用数据取自哥本哈根城市心脏研究,对运动方式的统计主要覆盖到了八种运动,网球、羽毛球、足球、慢跑、骑自行车、健美操、游泳和泡健身房。

  在所有的参与者中,有1042人(12%)懒到家了,被归为“久坐不动”组,而5674人(66%)都有至少一项经常进行的运动。

  不得不说丹麦人还挺爱运动的,平均每周都要运动个411分钟(约7小时)。不过在各个运动类型之间时间差异还挺大的,比如说游泳者平均每周游个58分钟,但骑车的每周平均会骑386分钟。

  这也蛮正常的,毕竟40%的哥本哈根人都是骑车上班的[3],相对的56%的人都经常骑车,73%的骑车人骑车时长都在每周4小时以上,名副其实的最受欢迎运动了。

  不过在所有人中最热衷锻炼的还是泡健身房的人,他们平均每周要在健身房里待上599分钟,项目包括跑步机、椭圆机、重力训练等等。

  再来看看这些运动者们都是啥人儿吧~嗯,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运动的偏好很明显呢,在抽烟、喝酒、烫头等生活习惯上也是各有不同。

  奇点糕大学的时候选修过网球课,记得第一节的时候老师就说,网球是一种“贵族运动”,因为确实贵……后来接触了一下跑步,嗯,装备也不便宜……而选择网球和慢跑的人确实高学历的比例更大,他们也觉得自己心肺功能等身体指标比同龄人更好(而且确实挣得多)。

  不过不要紧,这些差异都是在考虑范围内的,针对性别、年龄、运动量、吸烟、教育水平、收入、饮酒习惯以及糖尿病与否等影响因素做出调整之后,研究者得到了最终的数据。

  毫无疑问,网球,无冕之王!与久坐不动相比,常打网球者预期寿命增加9.7年~其余7项运动分别为羽毛球,6.2年;足球,4.7年;骑自行车,3.7年;游泳,3.4年;慢跑,3.2年;健美操,3.1年;泡健身房,1.5年。

  其实这个结果还是蛮意外的,咱们前面也说过了,泡健身房的人实际上才是最在意健康的,他们运动的时间是最久的,可是实际获得的健康收益却最低。比起来网球、足球这些运动似乎也没啥特别,运动量并不突出。

  研究者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第一,网球这类综合运动能够更加充分地运动全身的肌肉,而且它的运动模式基本上是一种间歇式的剧烈运动,这种运动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优于单一节奏、持续性的运动模式了[5,6]。

  第二,慢跑、游泳、骑车、健身显然都可以独自进行,而不管网球、羽毛球还是足球,显然都不是一个人能玩的运动。不仅如此,你可能还需要加入某个固定的小团队才能找到一起运动的伙伴。定期会面的小团体能够让人找到信任感、归属感和社会支持,这些因素已经被证实可以提高幸福感、改善长期的健康[7];此外,运动能够释放心理压力,也是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有好处的[8]。

  虽然肥宅不想承认,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来自社交的支持对长寿的影响真的非~常大,甚至大过其他所有健康行为比如不吸烟、身材好、血压正常[8]。这项研究的结果则告诉我们,良好人际关系对早死的预防效果是锻炼身体的两倍……

  参考资料:

  [1] Schnohr P, O’Keefe J H, Holtermann A, et al。 Various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Widely Divergent Life Expectancies: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C]//Mayo Clinic Proceedings。 Elsevier, 2018。

  [2] Jetten J, Haslam C, Haslam SA。 The Social Cure: Identity, Health and Well-Being。 Hove and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1:408。

  [3] Larsen J。 The making of a pro-cycling city: social practices and bicycle mobilities。 Environ Planning A。 2017;49(4):876-892。 

  [4] Knoepfil-Lenzin C, Sennhauser C, Toigo M, et al。 Effects of a 12-week intervention period with football and running for habitually active men with mild hypertension。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0;20(Suppl 1):72-79。

  [5]  Karlsen T, Aamot IL, Haykowsky M, Rognmo Ø。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for maximizing health outcomes。 Prog Cardiovasc Dis。 2017;60(1):67-77。

  [6] Lavie CJ, Menezes AR, DeSchutter A, Milani RV, Blumenthal JA。 Impac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exercise training on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and subsequent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 J Cardiol。 2016;32(10, Suppl 2): S365-S373。

  [7] Schnohr P, Kristensen TS, Prescott E, Scharling H。 Stress and life dissatisfaction are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jogging and other typ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leisure time–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05;15(2): 107-112。

  [8] Helliwell JF, Huang H。 Comparing the happiness effects of real and on-line friends。 PLoS One。 2013;8(9):e72754。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来电聊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