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科学家欲将二氧化碳囚禁于地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07:44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葛志浩

  将二氧化碳“囚禁”起来,关进地球的深处,若干年后,这些温室气体还可以转化为碳酸盐,供人们开采使用———这一想法并非天方夜谭。日前,专家正在研究论证一项大规模将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混合气体注入地下煤矿的计划,并进行了区域性示范。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了解到,一旦该计划成功实施,意味着未来我国的二氧化碳减排负担可能因此减轻。

  “关押”CO2

  能一举三得按照计划,二氧化碳和氮气混合之后,将被关进煤矿深处,初步选定的“囚禁”地点位于河南省内的部分煤矿区域。在专家看来,这一措施既能起到“囚禁”二氧化碳的作用,还能有效提高煤矿瓦斯的产出率,减小采煤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让二氧化碳去和煤矿中的甲烷争夺‘领地’,甲烷基本上只有离开煤矿的份。”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现代化工研究室能源环境工程组的王胜博士告诉记者。

  据介绍,在一些地质结构相对比较完整的废弃矿井或煤区,由于技术或者经济上的原因,往往有很多深层煤无法开采。当二氧化碳注入到这样的煤矿后,由于煤体表面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大约是对甲烷吸附能力的两倍,因此通过二氧化碳和甲烷两者之间的竞争,二氧化碳有效替换煤层吸附的甲烷,最终被煤体所吸附。就像一场圈地战争,原先煤矿中的甲烷气体到最后都将被驱赶出来。“这样一来,人们既能够处理掉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还能获得额外的甲烷气体用作能源,一举两得。”王胜表示,从理论上来说,我国许多大大小小的煤矿井,都是很好的二氧化碳“囚禁”地点。

  “囚禁”技术目前还存缺陷

  不过,这一计划大规模实施的时间还未定。“将二氧化碳‘囚禁’的技术,还需要不断改进,人们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比如填埋在地下的二氧化碳会不会在哪天泄漏出来?海底的二氧化碳增多会使海洋水体变酸,可能会对海洋生态产生负面影响等等。”王胜告诉记者,迫于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的压力,我国也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囚禁”方法。

  记者从专家处了解到,在我国,另一项将二氧化碳大规模转化为碳酸盐物质的化学“囚禁”法也已进入了实验室阶段,这些技术的成熟都将有助于未来的二氧化碳气体减排。

  [新闻链接]

  多种手段"关押"CO2

  除了将二氧化碳与氮气相混合,“关押”至地下煤矿这一办法之外,科学家还曾考虑并尝试过多种“囚禁”方法:

  -油田贮存法

  油田分为两类,一种是开采中的,另一种是废弃油田。后者就像一个天然的地下“储存罐”,将二氧化碳注入其中的技术难度较小,比较安全。而对开采中的油田来说,注入二氧化碳能增加油田内的压力,推动原油向生产井流动,从而提高石油的采出率。由于这一技术经济价值较高,因此在美国该技术已得到大量的应用,每年大约有3千万吨的二氧化碳通过此种方式打入油气田。

  -海底造“湖”法

  当二氧化碳被转移到海底数千米的深处时,周围的压力和温度使得它们无法再以气体形式存在,而是成为液体并且沉淀下来。这一方法主要有两种实施途径,一种是经管道或移动的船只将二氧化碳注入并溶解到千米以下的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随后会成为全球碳循环的一部分。另一种则是将液化之后的二氧化碳直接灌到海床上,任其沉淀成“湖”。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