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中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考专题 > 正文

科技现场:人民网记者专访国家测绘局局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 11:01 人民网

  【记者】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记者赵亚辉,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院士,请他回答有关珠峰测量的若干问题。

  【记者】陈局长,非常荣幸,今天珠峰高程新数据正式启用,并向全社会公布,许多网友对此非常关心,提出了很多问题,想请您解答。有一位网友问道,珠峰复测可以说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那么重新测定珠峰数据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陈邦柱院士】珠峰是世界第三极,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号称世界第一峰。加强珠峰地区研究,对于研究全球地球动力学都有重要的作用。另外珠峰高程也一直为世人所关注。早在19世纪初英国人即已经对珠峰高程进行了最初的测量,但是当时尼泊尔政府和我国西藏地方政府不允许英国人从印度进入珠峰地区,所以他们只能从远处去测,之后,他们发现这是世界最高峰。当时没让他们进入珠峰地区,所以他们不知道这个山峰的名字,将测量结果报告给当时英国驻印度测量局长后,这位测量局长就以他的前任局长的名字命名,所以国外一般称珠峰为埃弗勒斯峰,现在国际还在用这个名称。但是英国人是在1865年,也就是19世纪中叶首次测定珠峰高程的,而我国对珠峰测定则早在18世纪初即已经开始了。

  【记者】是康熙年间吧?

  【陈邦柱院士】对,是在康熙年间的1708年到1711年,先后进行过两次测量。到1721年康熙《皇舆全览图》把珠峰用满文表述出来,标注为珠穆朗玛阿林,以及之后用汉语命名为珠穆朗玛,早于英国100多年。

  【陈邦柱院士】从这次命名以后,整个乾隆年间,珠峰的名字和现在一样,叫珠穆朗玛,所以应该是我们早于外国100多年。但是英国等一些国家还是沿用历史原因造成的埃弗勒斯峰这个名称。

  【陈邦柱院士】所以此次测量珠峰,除了科学研究方面的意义外,同时也是国家主权的一个象征。作为国家测绘局,按照测绘法规定,必须对我们国家重要地理信息进行测定。然后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授权向世界发布。这是涉及到国家主权的,看来是一个名字命名,但是实际上不是。

  【陈邦柱院士】珠峰的高程测定同时展示了我们中国高峰测绘技术的当代测绘水平,也展示了测绘人艰苦奋斗、勇于攀登高峰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将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作用。珠峰高程的测定,我认为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即使我们今后可能还要继续测量,此次珠峰高程数据对于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气侯、测定等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记者】这次珠峰测量我是全程参与采访,我感觉到这次关注的人非常多。我本人前前后后收到了很多网友的来信,这次珠峰测高,可以说在全世界形成了关注测绘的热潮,这也是事先没有想到的事情,全社会通过珠峰测量提升了民族凝聚力,确实影响比较大的。

  正如刚才陈局长说的,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珠峰测量一直比较关注,而且进行了很多次的测量。我印象里,1992年

意大利人,1999年美国人,包括去年意大利人都进行过多次测定。

  现在世界上对珠峰高程数据的认定,也是网友关心的问题。很多网友提出了这个问题。因为现在国家使用的是美国人在1999年测定的8850这个数据,很多网友关心我们这个数据,就是8844.43这个数据,能不能尽快地被国际上承认,究竟在多大范围内将来会被使用?

  【陈邦柱院士】关于珠峰的高程数据,我们首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采用。因为这是我们代表政府发布的权威数据。从我们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看,国际上通过学者的交流,认为我们的数据从准确性上、可靠度上、方案上要比他们测量的手段更优越,他们会逐步认可的。

  我想是会有一些不同意见的,也可以通过技术交流、学术研讨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我们这一次的珠峰高程测定,采用传统的大地测量方法和当代最先进的大地测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而且在数据的处理上,采用了大量国内外现有的数据,所以它的精度到目前为止是最高的。它的方案严谨性是最科学的,所以我想国际上会认可我们的数据的,关键在于我们数据的可靠性。

  【记者】此次测量规模也是历次最大的,包括国际上所有的测量。而且方案是最严谨、科学的,得出了数据也是最严谨的,我记得在开论证会时有20多位专家和院士认为这是最科学,最精确的数据。

  【陈邦柱院士】20多个院士他们一致认为,高程测试方案是严谨科学、数据准确可靠。对这个进行了很高的评价,建议我们尽快地公布。

  【记者】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国家可以说大规模地进行过两次测量,从1966年到现在,小规模的测量其实也在不断地进行,大约进行过四五次。从历次测量来看,珠峰变高变矮的话题还是网友关心的,现在说没有定论,网友想听听,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们珠峰到底变高变矮,今后怎么发展,还是我们测量上技术上怎么得到这个结果?

  【陈邦柱院士】判断珠峰变高变矮,只有经过精确地测绘才能做比较,珠峰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方,我认为很难从第一次测量得出岩面高程的准确数据。因为没有大范围的比较,所以很难判断,是升高还是降低,对珠峰地区的地壳运动进行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涉及到方方面面,测绘只是仅仅为这种研究提供的有利支持和工具。

  【陈邦柱院士】珠峰地区从现在动力学研究的观念看,整个地区是在上升,但是也有不同的观点,经过考察珠峰不同的岩石层,有一位学者曾经提出来珠峰最高达到过一万两千米,后来由于重量原因下沉降到现在的8千米,这是学术界的不同争议。我看都是可以在大量地实测数据当中,或者在今后精确测定高程比较当中得出一个比较精确的结论,这也就是人们不断认识自然,不断贴近真实面目的一个过程,所以我认为从目前,1975年到现在的数据比较,很难得出他是升高还是降低。

  【记者】就是说得到这个结论还得多测几次。

  【陈邦柱院士】还得继续观察,继续研究。因为它涉及到测量的精度,涉及到地块运动的情况,涉及到我们测量精确度等情况,涉及到一系列的科学,所以测量本身是多种学科的综合反映,涉及到计算、涉及到气象,我们这一次气象仪器没有带到身边,我觉得是一个遗憾。虽然通过太空气球可以测量,但是还不是最直接的,所以要提高测量精度,必须技术上要有一些突破,装备上有一些突破,但是在目前我们所能达到的可能是最高水准,也是最权威的水准。

  【记者】您刚刚讲到遗憾,你觉得这次测量中还有没有一些遗憾?

  【陈邦柱院士】我觉得还是有的。作为一个测量人员来讲,我们测量所谓一个点的高度,就是要在山上埋一个标志,要测那一点,这样大家多数观测都在那一点上,就不会有变化。但是珠峰比较特殊,不可能在山上现埋标志。现在的水平还达不到,如果哪一天能达到了,我们可以把冰雪钻探下去,然后在岩石面上竖一个钢管,弄一个标志出来,以后大家测量珠峰面都以这一点为准。而我们现在做不到,现在只是根据登山人员的判断,我们实际上测量珠峰就是立了觇标的中心点高程。

  【记者】就是觇标下面岩石面的高程?是不是珠峰顶上最高点还不一定。

  【陈邦柱院士】是不是最高点,从登山队员判断是最高,但是下面是不是最高,因为没有埋标志,所以这是一个遗憾。要说如果我们有标志,确定了那一个面,那一点的高程,多年的比较,就可以排除很多误差,非常精确了。

  【记者】理想状态下珠峰的测量,应该是在珠峰的最高处岩石上埋一个标志。

  【陈邦柱院士】岩石上的标志可以露出冰面,但是要扎根到岩石下面,埋在岩石下面看不见,这是一个遗憾。但是我相信有一天,如果技术达到那一步装备精良化以后,可能能做到。

  【记者】您估计这一天在什么时候到来?

  【陈邦柱院士】我估计大概得有一个时期。我们这次还有遗憾,我们的重力仪测量,没有带到顶上。

  【记者】仪器很重吗?

  【陈邦柱院士】仪器重。而且在那个条件下,能不能仪器正常运转都很难预料。

  【记者】这次到了多高?

  【陈邦柱院士】这次到了7790米。如果重力仪直接到峰顶对于净化水准面是有帮助的,改变水准偏差是非常有好处的。再一个我们的气象仪器没有直接带到峰顶,因为难以带上去。这次我们是探测气球,间接地测定到气象数据,如果有一天能把这些仪器,全部像我们雷达,像GPS,带上峰顶,我想对珠峰的测量精度会更高、更精确。

  【记者】希望我们下一次这些遗憾都可以解决。

  【陈邦柱院士】我也希望。

  【记者】 您刚才讲到一个问题是精度的问题,这次测量精度是历次以来最高的,这次公布的是正负0.21米,比上次的正负0.35米提高了一大步。我们这个精度是怎么得出来的?

  【陈邦柱院士】 测量精度是把大量的测量数据按照科学方法进行处理,处理以后,得出每一个测量的误差,由这个测量的误差里面算出来中误差。一般测量允许的精度,是把中误差扩大为2倍和3倍,我们现在提出精度正负0.21米,并不代表这次测量差了这么多,而是代表允许的范围。这次测量最大误差也不会超过这个数值,但是也可能这次测量没有误差,就是准确的,也可能差了几公分。但是作为对结果的概算,需要有一个精度,这个精度是经过大量数据处理计算出来的。

  【记者】这个精度是不是历次国外测量以来精度最好的一次?

  【陈邦柱院士】最好的一次,我们过去的测量有各种误差,最先进的晶片测量带有电磁波的一些误差,净化水准面的一些误差。在地心座标系上做测量,海平面上数据换算当中也有很多需要数据处理的地方,这一次应该这样说,方案是最严谨的最科学的。我们采用的手段也是把传统的技术跟我们当今能够达到的最尖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这个得到的数据应该说是到目前为止是最精确、最权威的数据,也就是说提供给公众最可靠的数据。

  【记者】 今天发布会上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我们首次把珠峰峰顶冰雪的厚度计算了出来——3.50米。这个数字我们看了一下,和1975年钢钎插入冰雪0.92米差了很多,差不多2.7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陈邦柱院士】这是科技手段的进步,使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更接近于真实面目。1975年登山队员上去以后,带着一根钢钎,已经是精疲力尽。在生命的禁区中爬山以后还要用人力把钢钎从雪面往下插,当然体力有限,插不动认为是岩石,其实底下是冰。

  这次通过雷达对峰顶进行冰雪扫描、分层扫描,扫描了峰顶的雪层,雪层下面是冰层,冰层下面是雪和石的混合,然后才是岩石层。岩石上面还有三层,这次探测用的测试雷达,测量精度达到0.1米,应该说是很准确。

  【陈邦柱院士】应该说3.5米的厚度,包括雪层、冰层冰和碎石的混合层,过去不可能做到,我们现在说我们对珠峰顶上的覆盖有一个更准确的了解。

  【记者】科技水平的提升对我们科研工作作用非常大。

  【陈邦柱院士】测绘靠科技进步才能保持它的优势。

  【记者】今天公布结果以后,很多网友关心,是不是明天开始很多地图,很多有关我们测绘的,包括有标记的结果都应该是采用新的数据。

  【陈邦柱院士】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从我们公布数据以后,就应该全部改过来,但是印一份地图教科书是有复杂的过程,所以更改数据,可以通过老师,通过使用者自己更改,但是大批量地把这些从市场上改过来这个可能要有一个时间,我们希望尽快地改过来。

  【记者】 好的,那我们非常感谢陈局长和网友进行交流,今天的采访到结束,谢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科学探索】【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