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科学探索 > 2004年度诺贝尔奖专题 > 正文

中国的诺贝尔奖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0日 13:33 世界经理人

  诺贝尔的伟大除了无数的发明就是设立诺贝尔奖。只是,自此奖设立后,中国人的心头就没少生过疼痛。   

  据10月7日《新京报》消息,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得知美国科学家凭借量子色动力学的“夸克渐近自由”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感觉“非常之遗憾”。因为,“在这个领域里,我们的研究曾早于美国,成果也非常接近最后的结果。他说,实验需
要钱,大大的,多多的;实验需要人才,也是大大的,多多的”。何祚庥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坐不住,“喜欢弄钱”,能够忍受寂寞来搞研究又有研究能力的年轻人太少。

  随着2004年的“诺贝尔奖”一个个花落人家,看来,今年中国内地人士仍将无缘“诺贝尔奖”。多年来,国人心中的“诺贝尔奖情结”也再次困扰着无数中国人的心灵。

  对诺贝尔奖,也许很多人不能完全相信其评选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但是,却很少有人怀疑其权威性。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诺贝尔奖也是思想、智慧和创造力的极其重要象征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年年的诺贝尔奖,都能够吸引来自全世界无数崇敬的目光。

  百余年来,尽管瑞典文学院的老头子喜欢“爆冷”,但中国内地作家还是无人最终捧得诺贝尔奖;尽管中国科技水平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但中国内地科学家还是未能梦圆诺贝尔奖。由此,国人产生“诺贝尔奖情结”,渴望被诺贝尔奖神圣的光芒照亮。我以为,这种情结,有利于中国文化与科技与世界形成良性的对接。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年来,对诺贝尔奖,有些人却持有一定的偏见,甚至对诺贝尔奖本身的价值也持怀疑态度。同样,对国人心底的“诺贝尔奖情结”,嘲讽讥笑,认为“诺贝尔奖有什么了不起”,此类的酸葡萄心理,我是不以为然的。

  要知道,诺贝尔奖是属于世界的,它强调的是创造品质和对人类精神的关切。这些,都是世界发展的需要。开放的中国必然走向世界。毫无疑问,中国人需要诺贝尔奖。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怀疑诺贝尔奖,不是去淡化我们的“诺贝尔奖情结”,而是要为此进行更为理性的、深层次的思索。寻找差距,弥补不足,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二法则。而文化、科技亦然。

  重视诺贝尔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重视国家的文化思想建设,重视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中国内地人士拿不着诺贝尔奖,与我们自身的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中存在的客观问题有极大的关系。这是我们不可规避的。

  比如,当前我国在科研投入和科研机制上,还存在着不完善的空间,当前的教育现状也是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当前我国文化科学界的献身精神和职业道德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硬伤”。

  这种种现实,难道不值得国人很好的反思吗?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