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新时代的中国”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会上以“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为主题发言。[详情]
Facebook用户信息泄露事件仍在发酵,FacebookCEO扎克伯格不得不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向受影响的用户道歉,称“辜负了他们的信任”。[详情]
互联网解决的是信息的传递和连接,区块链提供的则是价值的流动和连接。通过区块链的底层技术,能够让个人数据为用户自己所用并享受价值收益![详情]
如果将这两种情况混淆,那么按照这种逻辑,西门庆也可以这样跟武松解释:你哥哥武大更开放,对出轨问题没那么敏感,如果可以换你嫂子潘金莲高兴,很多情况下他是愿意的。[详情]
存在不一定意味着合理,更不意味着,中国用户隐私泄露严重,就能够倒推得到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便利。[详情]
数据保护法律的使命,不是保护互联网巨头们接受散沙般的用户们的“自愿同意”,而应该为它们的数据获取行为划定强制边界。[详情]
差评君看到了个很不是滋味的新闻——李彦宏:中国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新闻怎么想。一不小心就被人给代表了。[详情]
也许你会觉得很贴心很方便,但另一方面,其实是你的个人行为、喜好这些隐私已经被互联网公司掌握并被使用。[详情]
商业并不是慈善。但是,如果是以牺牲用户利益为代价,商业价值最终只会是一触即破的“空中楼阁”。[详情]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数据时代,用户即使选择了用隐私换便捷,那也是出于无奈。[详情]
用隐私换便利,用户会更谨慎了。[详情]
在很多用户隐私遭遇泄露,不断接到莫名其妙的骚扰、诈骗电话的背景下,李彦宏的言论自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详情]
用户的“不敏感”恰恰说明公众隐私被侵犯之普遍,使本应被注意的“隐私问题”内化为个体的默认潜规,将此蒙上了“便利”的合理化面纱。[详情]
当用户连选择权都没有时,说“用户自愿”,无异于把绑架说成是尊重他人愿意被绑架的权利。[详情]
即使国内用户的习惯,恰如李彦宏所讲,为效率可以放弃隐私,但那并非他们“愿意”,而是“不得不”。[详情]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不少App,你一旦装上,就几乎成了透明人,没有任何隐私可言。部分手机App“越权”获取的用户信息,已成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之一,并由此衍生出规模庞大的“黑灰”产业链。[详情]
哪家科技公司试图以“人民对数据隐私不敏感”当前提,人民就会感觉被愚弄,就会不信任这样的科技公司。一旦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人民是不怕麻烦的。[详情]
互联网解决的是信息的传递和连接,区块链提供的则是价值的流动和连接。通过区块链的底层技术,能够让个人数据为用户自己所用并享受价值收益![详情]
谁拥有最强大的数据权力,谁就可能掌握未来。由此,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摩擦冲突,正在全世界范围发生。[详情]
百度李彦宏的“隐私换便利”或许体现了部分用户的心态,但拼命收集信息的商家们又是否担负了数据安全保护的责任?据报道,3月26日的中国发展论坛上,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中国人对隐私的观念开放,很多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对比之下,扎克伯格则刚刚在9家报纸上为“信任的违背”登报道歉。诚然,数据隐私话题由来已久。发展论坛上的评论“很百度”,也确实体现了一部分用户的心态。然而,数据保护法律却不应该允许无度的“隐私换便利”。首先,很多场合下,我们面临的问题恐怕是“便利”太多了。搜索输入框自动提示你感兴趣的内容也罢了。手机搜索过特定信息,转身连电脑上的网页中也大量出现相关广告,这种便利令人不安。毕竟,每个人都多少有一些秘密,可能对共同生活的家人也不愿意分享。例如,对一些事感到担心,但又不想让家人忧虑,就在网上寻找答案。结果互联网运营商贴心地帮你在各种网页里滚动播放,是何道理?这就涉及第二个关键问题——你真的提供给用户可供交换的选择权了吗?网络时代,别说软件服务商,连硬件服务商如品牌手机都学会了默认推送各种信息收集服务。让用户选择时,也往往通过连篇累牍的说明和捆绑式安排,让人无可奈何地点击“确认”。看起来,国人似乎对隐私泄露无所谓,但这很大程度上是隐私已经“被开放”、人为信息刀俎我为数据鱼肉的现实塑造的。第三,在互联网巨头精心布局下,用户的同意权经不起考验。行为经济学早已揭示,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可能存在心理偏差,如低估未来风险,高估眼前收益等。决策时越遭遇压力、或利益关联,就变得越不理智。故而在各种吸引人眼球的“场景”下,用户给出的“同意”,未必符合其利益最大化。事实上,数据的让渡,和出借一个物品还不同。数据一经传递,就能被复制长存,即便撤销授权,相关数据也已覆水难收。公开过的隐私是永远不会恢复为隐私的。这是反对轻易允许授权隐私换取“便利”的第四点理由。第五,在互联网社交时代,信息具有勾联性,甲的同意能导致乙的信息泄露。如最近沸沸扬扬的Facebook事件,一家数据商通过得到30万社交达人的“同意”,就囊括了在这30万人的页面上活动的5000万人的数据。Facebook最近亦承认,用户不能代替用户的朋友来控制信息的流动。第六,拼命收集信息的人能保证信息存储安全吗?诸多互联网商家不断收集有关或无关的信息,但他们能保证信息安全吗?我们已经听够了各种海量邮箱密码、银行卡信息甚至宾馆开房记录被盗取的新闻,而其他所谓非敏感数据库的被保护力度似乎更低。那些储存信息的互联网运营商们不要看Facebook的热闹了,但扎克伯格25日在英美主流媒体上的通告说得好:“我们有保护你的信息的责任。如果我们做不到,我们就不配拥有”。总之,数据保护法律的使命,不是保护互联网巨头们接受散沙般的用户们的“自愿同意”,而应该为它们的数据获取行为划定强制边界。互联网服务商们应当详尽说明自身获取用户特定信息的意义、以必要为准绳;赋予用户明确的事前拒绝、事中关闭的权利;提示信息获取的风险。像Facebook一样的网络生态提供者,应当关注平台向第三方软件开放接口如图谱API的具体内容,并对第三方软件获取信息的必要性承担一定的审核责任,避免用户同意社交好友等他人的信息被授权。(缪因知)[详情]
差评君看到了个很不是滋味的新闻——李彦宏:中国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新闻怎么想。一不小心就被人给代表了。[详情]
存在不一定意味着合理,更不意味着,中国用户隐私泄露严重,就能够倒推得到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便利。[详情]
Facebook用户信息泄露事件仍在发酵,FacebookCEO扎克伯格不得不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向受影响的用户道歉,称“辜负了他们的信任”。[详情]
如果将这两种情况混淆,那么按照这种逻辑,西门庆也可以这样跟武松解释:你哥哥武大更开放,对出轨问题没那么敏感,如果可以换你嫂子潘金莲高兴,很多情况下他是愿意的。[详情]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新时代的中国”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会上以“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为主题发言。[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