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MWC火爆背后:被边缘化的欧洲科技公司

2015年03月05日 08:59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李玮   

  文/创事记(微信公众号sinachuangshiji)专栏作家李玮

  本周,来自移动世界大会(MWC)的消息正在刷屏:华为、小米等国内厂商参展热情高涨,而通信圈则将这场大会当作了一年一度的狂欢。不过许多人都很奇怪,为何这样的大会没有放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北美和亚洲,而是选择偏居欧洲一隅的西班牙来举办?

  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追溯至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早期,而当前的局面也凸显了欧洲科技行业的困局。

  MWC前身为3GSM大会,主办方为有着800多家运营商成员的GSM协会。GSM协会源于1987年5月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签署的波恩宣言。根据这一宣言的精神,1987年7月,来自欧洲12个国家的13家移动运营商在丹麦哥本哈根签署了GSM谅解备忘录。而GSM系统的原始技术也在这一年开始定义。欧洲,则是这一技术进步的主要策源地。

  实际上,直到21世纪00年代的前半段,欧洲的移动通信行业,乃至更广泛的科技行业都有着不错的发展势头。仅就通信行业而言,瑞典的爱立信、芬兰的诺基亚、德国的西门子和法国的阿尔卡特等厂商均跻身全球设备商前列,而欧洲四大运营商,即德国电信、法国电信、西班牙电信和意大利电信,则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是全球通信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

  那么,欧洲科技行业的衰落从何时开始?2007年iPhone的发布埋下了千里伏线。在以iPhone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手机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开始发展,企业IT开始与消费类技术融合。在这样的大趋势、大变革之中,欧洲的优势逐渐被消耗殆尽。当然,经济和文化环境也成为了不利于欧洲科技行业的阻力。

  在北美和亚洲,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势头很猛,行业变化在传统厂商眼中可谓一日千里。只要看看这些数据即可了解大概:创立于2009年的Uber估值已达400亿美元;创立于2010年的小米估值已达450亿美元;而创立于2011年的Snapchat估值很可能也已达到200亿美元。

  市场研究公司Digi-Capital上月刚刚公布了2014年全球移动互联网行业的“独角兽”公司,即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名单。这份名单上共有68家公司,其中大部分来自北美和亚洲,而来自欧洲的公司只有区区5家:3家来自英国(King、Powa和Shazam),芬兰和瑞典各有1家(Supercell和Spotify)。其中排名最高的Spotify估值也要略低于滴滴打车。在欧洲四大运营商的主场,没有任何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跻身这一名单。

  欧洲企业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全面落后有着多方面原因。而根据周围多名欧洲外企员工的工作经历,欧洲的社会和文化氛围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对于技术产品的开发,欧洲企业普遍仍采用传统模式,即先想清楚再动手。用德国电信高管克劳迪娅·内迈特在此次MWC上的发言来说,这就是:“许多时候,当欧洲仍在争论时,其他地区已经做出了决策。”

  例如,在启动产品开发项目时,欧洲企业常常会召开多次会议反复论证。但实际上,由于参与者常常各持己见,因此这样的论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即使产品已进入开发阶段,围绕细节的争执不休仍会困扰开发进度。这或许是欧洲社会“工匠思维”的另一种体现。而作为对比,美国和亚洲移动互联网行业崇尚大胆尝试的精神。失败并不可耻,踯躅不前才是弱者的行为。欧洲企业,乃至欧洲一些决策机构的行为方式与这样的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

  其次,欧洲企业缺乏“狼性文化”,而这或许与欧洲的福利制度有关。例如,欧洲许多国家有着优厚的年假待遇。根据欧洲科技公司员工的说法,每年冬夏两季,欧洲总部的许多员工都会习惯性休假1个月左右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司也很难要求员工日常加班,为项目去赶进度。当然,欧洲的劳动法对于加班也有着更严格的规定,因此如果员工没有意愿,企业很难强制要求加班。

  在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产品开发项目的延期已经司空见惯。通常,并不会有任何人为项目延期而承担责任。这样的情况与中国传统国企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企业号召员工尽力而为,但很多情况下吃大锅饭的员工仍比比皆是。

  目前看来,欧洲企业的一些商业决策也颇值得商榷。过去十几年中,欧洲通信类企业的一项普遍举措是对手机业务一卖了之。例如,爱立信将手机业务售予了索尼,西门子将手机业务售予明基,阿尔卡特将手机业务售予TCL,以及去年诺基亚将手机业务出售给了微软。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载体,手机已成为消费者获取软件和服务的入口,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苹果和谷歌已经从智能手机的硬件和软件中获利巨大。而目睹这一切,很多人都不得不为欧洲通信企业缺乏远见而扼腕叹息。

  当然,这可能也是由于欧洲科技行业的另一种惯性思维:企业业务比消费类业务更有利可图。除通信公司之外,欧洲也有着多家知名的企业IT公司,大如软件巨头SAP,稍小如达索软件和被惠普收购的Autonomy,都在各自专注的市场处于领先。相对而言,欧洲以往也缺少知名的消费类科技公司。

  毫无疑问,和企业做生意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率,销量也更有保障,同时也不需要大量的营销和推广。在欧洲企业看来,消费类市场的不确定性更大,风险也更高。然而这样做也意味着,这些公司放弃了更庞大的市场,放弃了引领技术潮流的机会。随着个人计算技术对企业IT决策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IT与消费类技术逐渐趋向于融合,这些公司连传统优势领域都在逐渐失守。而欧洲通信公司面临华为和中兴的不断冲击,情况更不容乐观。

  今年的MWC仍然火爆,但站在这一欧洲舞台上的主角已变成了美国和亚洲的参展商。Facebook CEO扎克伯格的主题演讲一票难求,而欧洲电信业大佬的讲话则反应平淡。面对这样的尴尬处境,欧洲科技行业的领袖已开始呼吁急起直追,向北美和亚洲同行看齐。

  很多人指责诺基亚前CEO史蒂芬·埃洛普搞砸了公司,但他在上任之初的一句话道破了欧洲科技公司的处境:“我们的平台着火了!”埃洛普的灭火之旅不可谓成功,而由于一系列根深蒂固的问题,欧洲科技行业路在何方仍是一个问号。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MWC 欧洲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