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永杰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杨元庆近日公开表示,互联网概念被过分地夸大了,互联网的确是带动了企业各环节的变革,但互联网并不能代替一切。他同时指责部分互联网公司不琢磨如何苦练企业内功,而是让用户饥饿着。虽然杨元庆没有指名道姓,但明眼的业内人都知道,其所指就是小米。
实际上有关互联网思维的讨论在国内已经很多,最终也是公婆各有理,不同的行业,诠释互联网思维的概念也不尽相同。用一个“乱”字来形容当前的互联网思维恐怕最为贴切。至于联想,也不是一次两次对于互联网思维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基本的观点和此次杨元庆的言论也没有多大出入。其实我们认为联想如果站在自己过往走过道路及站在对方的角度,就应该很理解小米的做法。
业内知道,小米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时间与联想、华为、中兴等企业相比并不早,甚至说要晚。重要的是,小米之前根本没有与之相关的行业经验,完全是个新兵。而联想在PC产业摸爬滚打了很多年,华为、中兴除了电信设备外,其手机早在海外市场通过运营商贴牌的方式在销售,而且销量不菲。在这种对比之下,如果小米刚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就采取杨元庆所言的苦练企业内功、做好研发、把控产品质量等这些传统制造业的方式与联想、华为、中兴等直面对决的话,小米肯定走不到今天。从这点看,小米采用所谓互联网思维方式进入智能手机市场既有被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因素。被动就是刚才说的,至于主动,是因为之前该产业(至少在中国市场)没有企业采用过这种方式。
说到这里,联想应该知道当年其在中国PC市场崛起的关键一战—万元奔腾PC。当时中国的PO市场几乎全是国外品牌的天下,且价格均在2万元以上。而联想举起了价格的大旗发动了万元奔腾的计划,这之前没有哪家PC厂商敢于这样做,这点和现在小米采取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既具有惟一性,也不乏冒险。但事实证明,联想成功了,一如今天的小米。当然它们成功最大的基础是市场及用户的认同。
其次与小米一样,联想也是在一片质疑声中发展壮大走到今天的。最典型的例子依然是PC产业的夺冠。想当年联想并购IBM PCD也是引来业内众多的质疑,尤其是对于IBM经典的ThinkPad的品牌影响力及再创新的质疑。为此联想也走过相当的弯路,包括利用并购来的ThinkPad攻打海外市场的不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联想还是以其独有的PC双业务模式最终夺得了全球PC产业的桂冠。这点与现在刚刚进入海外市场遭遇的系列问题颇为类似。品牌认知度低,不熟悉海外市场的运行规则等。说到这里,我们认为小米目前进入海外市场面临的上述问题远比联想当时进入海外PC市场难度大,毕竟联想当时还并购了IBM PCD,还有现成的IBM的PC品牌影响力、渠道、创新等可供利用。而今天的小米进军海外市场可谓是从零开始。
还有一点是联想饱受争议的,就是其与华为等中国企业相比,其发展壮大主要靠的大举并购。除了之前并购IBM PCD,联想在今年年初又并购了IBM的X86服务器和摩托罗拉移动。而且从联想这些大并购之后采取的策略看,无非是借此扩大产业规模,至于并购之后的再创新方面,不能说没有,但其所起到的作用至少远不如规模提升本身,而这种规模的取得无非靠的并购这些企业之后更低的产品价格。这也是为何业内一直认为联想在自身实力方面不如化华为等国内企业的原因,但这同样没有丝毫影响到联想并购后在规模上领先对手的优势。这点又与小米目前饱受诟病的互联网思维有着相似之处,只不过小米是靠营销,而联想靠的是并购(同样引来非议),手段不同而已。关键是看企业本身更适合哪种发展方式。
至于杨元庆提到的事关什么企业能走得更远、更长久与发展方式相关的问题,我们认为这和企业的理想、定位等关系更加密切。联想的理想是全球市场,是做百年老店的大理想,但不见得其他的企业也是这样,况且规模和市场大不见得活得轻松,理想小、规模小未必不能活得很好。故单纯或者仅以自己的理想去衡量别人,进而得出某些企业没有持续发展力的结论并不客观。
不可否认,我们的产业早已进入到“英雄不问出处”的年代,黑猫白猫,抓着耗子就是好猫,刻意去强调或者批评企业的发展模式,实际意义并不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