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智勇
过劳死这词也许是新的,但话题绝对是一个非常老旧的话题,如果我们记得五一劳动节,记得八小时工作制,我们就会记得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而出现,到今天为止已经持续百年的劳资纠纷。过劳死这事情本身是这老旧话题在新时代下的一个体现,本身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话题,但作为IT人,在这篇文章里我会把问题局限在IT领域,而不做过多的扩散。
过劳背后的权利与责任
关于过劳有几个基本事实非常清楚:
1、随着企业间竞争加剧以及智力资本的重要性上升,作为影响结果的关键变量:人,在没有对冲因素的前提下,天生具有越来越忙的趋势。
2、过劳是最容易度量的现象,道理上讲它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工作时间。
3、过劳伤害身体健康,影响人履行自己的家庭社会责任。
第一点和第三点意味着在过劳这件事情上企业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冲突,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一个人应该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工作上,但从个人的角度看即使有丰厚的收入,这也可能使自己得不偿失。这种冲突与企业成长同时个人在其中可分享收益一事上并行存在。
第二点则意味着可以明确定义一种尺度来限制过劳的程度,并不困难。比如:劳动法所定义的基线等。比如在连续工作时间,每月工作时间上定义一个清晰的界限等。
再进一步引申下来过劳背后的权利和责任更应该是这样:
工作时间上有条红线,这条红线相当于企业与个人利益的最佳分割点,他可以在特定条件下伸缩,但伸缩也应该是个预先清楚定义的范围,红线之后是不可碰触区域。在红线之外,即使会丧失企业收入,企业不应该对员工提出要求,员工停止工作也不是不履行责任。
道理很简单:员工同时具有多重属性,他即需要履行对企业的责任,也需要履行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而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至少与履行在企业中的责任同样重要,大多时候其实是更加重要。员工本身对企业没有无限的权利所以也不应当无限制的履行责任,这是非常显然的事情。当上述规则无法达成共识并且确立的时候,履行对企业的责任天生就会侵占其余,越在金字塔末梢的员工自主性则越差,发言权越小,越容易成为过劳的主要受害者。但就像无序的博弈会让所有人成为输家一样,企业与个人间在这样的事情上如果没有恰当的约定,最终伤害的也会是整个系统。这也许表现为离职,也许表现为一种被深深隐藏了的消极。
权利越大责任越大,当然收入也可以越高。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家尤其是成功的企业家需要背负起建立上述系统的责任。忽视类似规则建立与实施的企业家,不管多么成功在这个维度上都应该被批判。所谓履行社会责任等等,在所有社会责任之中建立这样一种系统应该与生存与发展一样是第一优先级的。
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种责任的实施其最大的障碍可能在于它需要很多企业间的协同。
如果把解决这类问题看成一种额外的成本,那对企业而言除非所有企业遵守相同的规则,否则就会成为特定企业不利因素。如果这属实,就需要外部规则的建立来统一场内企业的行为。
但事实上上述所说也许是个伪命题,或者说越来越是个伪命题。
我们的工作总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更多的依赖于我们的肉体;一类更多的依赖于我们的思维。越依赖于肉体的工作越与时间开销正相关,比如极为机械的流水线,不管工人多么劳累只要它还能完成它那一步骤,就并不会影响生产。但依赖于思维的工作并非如此,只从我个人感受,如果我每天有6个小时左右在非常投入的做编程工作,脑子会迷糊工作效率会直线下降。(经典软件工程书籍《人件》反复强调的就是类似的事情,期望看到更多的研究数据)。所以思维相关的工作,很可能只在不投入不深入思考的情形下才与时间正相关。这背后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
履行自己责任的管理层可以系统的研究必须延长工时的原因,来区分它的必要性并据此来设定上述所谓红线,并实施内部改善,而不是任由工时的延长的加剧。比如:
1、人为的行政上的原因。这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类场景:一类是,在有的公司里,不加班被等价于工作不努力。所以不管需不需要,那怕磨洋工也先加了再说。一类是,在有的公司里,利润和工作时间成比例关系,所以潜在的公司会推动多加班。后一类是恶意促使员工加班,指望自省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
2、商业原因。这说的是,很多时候程序员会直接收到到某个日程,但日程本身不太合理,这样就只能加班来赶。日程本身很多时候是根据产品上市时间这类商业因素定的,而确定产品上市时间时,企划人员可能根本不太清楚开发工作本身究竟需要多少工作量,其中偏差就只能靠程序员的加班来弥补。
3、技术原因。这里的技术说的是估算技术和需求开发技术。有的时候即使是项目组自己做估算,决定日程,但由于需求自身的不清晰,或者估算方法的不恰当,也还会出现无法搞定承诺日程的情形---也得加班。
……
不同的原因总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解决,但也确实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这统一的手段来解决。把认为延长工作时间是唯一解决问题之道就会进一步认为过劳只是起源于市场竞争的无奈,并因此而心安理得。这是极为错误的,不分析其内在形成原因,而简单的归结于市场竞争是一种托词和失职。我们既然有无数可以提高生产率的方法,那就没道理把人的工作时间作为唯一变量。从宏观上讲创新,组织力,工作流程,技术积累,战略,人员等都可以对最终表现出来的企业综合性力量产生影响。而企业竞争更依赖于这种综合性力量的对决,但不幸的是所有这些上的失策都可以成为延长工作时间的驱动力。如果管理层不去做整体的思考其它方式是不是已经做的足够好,那无限制的延长时间就成为一种必然。这虽然可以以生存所必须为借口,但骨子里的失职成分其实无可掩盖。再简单讲,如果一个人因过劳而死亡,管理层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不一定是全部责任。从积极的方面讲,这种责任倒不一定要催生引咎辞职,而更应该催生对这一现象的重视以及把它转化为系统的行为。
常见的认知混淆
有几点常会和过劳混杂在一起,使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
1、关于理想与情怀。
部分人也许会讲驱动大家去工作的是一种理想与情怀,所以一切工作上的时间投入都是出于自愿。先不论这虚伪与否,我们首先需要承认个人有自愿工作的权利,但如果是出于自愿,在上述红线之外,个人也有随时终止工作的权利。这点需要被明确声明。否则就不是理想和情怀而是一种变相的强迫和异化。利用习惯,氛围,环境把人异化成不属于自己,更属于工作的东西。
2、关于实现方式
一旦产生对立,一般来讲,对立双方势力就会衍生出组织,接下来就会产生双方博弈,在博弈过程中如果不能缓和的解决问题,矛盾就会累积并激化。从结果来看只要没有走向绝对的灭亡,事情最终总会达到达到一种新的均衡点。所以如果从更长的时间视角来看,关键的不是均衡点到来不到来,而是需要付出怎么样的代价。
在工业时代这体现为工会与企业管理层与资方的持续博弈。如果我们还记得五一劳动节的来源我们就应该还记得“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的口号,也还记得当年轰轰烈烈的种种罢工运动,这无疑是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的激化表现。作为结果在美国工会一度非常强势,很多人甚至讲是强势的工会搞垮了通用汽车。但我们需要注意到,在我们当前的现实下,并没有有效的代表员工一方的组织,所以更多的需要企业的自省,否则在人员技能越来越专业的前提下,潜伏的不满也许会表现为高流动率,也许会表现为其他,但终究不是什么好事,没人能保证不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结束语
在过劳死这样的事实面前,单纯的做道德审判并煽动某种对抗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首先需要承认过劳死是一种极为丑恶的现象,并需要被努力规避。从员工一方看诚然需要尊重企业的生存权,但自己的生存权更应该收到尊重,一旦出现这种现象,高层更应反省企业的机制,毕竟这类现象更多的出现于一线,而非高层。
那什么是一种理想状态?
理想状态是企业体现为人的一种松散联合,企业中的工作同时也是自我实现的手段,爆发生产力的同时又可以平衡家庭与事业。87年出版的《人件》骨子里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而我自己写的:让软件公司的管理多一点“灵魂” 则探讨了一种避免这种松散联合里养出无数懒汉的方法。就现实来看,很多规模不大的中小型互联网公司在这个上处理的比较好,而有几个曝出过劳死的成功企业则需要深刻反省。我们无法预测这种理想状态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但它至少露出了一线曙光,并值得期望与争取。我也比较期望现实会从此而发生改变。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