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为什么说ofo创始人戴威的退场是大概率事件?

2017年05月03日 15:16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ITlady四人组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ITlady

  在神话频出的互联网圈,“创始人出局”这种事并不稀奇。

  创业公司经历几轮融资后被大公司收购,等待创始团队的命运无非是被架空然后离职,或是直接低调离职。像俞永福这样焕发第二春的是个特例,或者是遇到了像腾讯这样的不追求掌控的“爸爸”。

  从其他企业的沙盘经验来看,ofo创始人的架空传言有点早:刚刚D轮融资,共享单车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股权至少在30%左右,比其他一些还牢牢掌控公司的创始人还要高得多。但“ofo创始人戴威被架空”的“传言”仍被众多媒体和舆论所采信。

  这或许是因为,太多的证据和细节表明,戴威及其创始团队的退出,恐怕不是无稽之谈。

  输给资本不丢人

  敏感的媒体人,从滴滴投资和接入ofo之后就能够嗅到一丝危险的气息:同为出行业务,共享单车能够和滴滴原有业务打通,但业务的契合度和紧密程度也意味着,ofo很有必要纳入滴滴的体系。对于被投资公司的管理团队来说,未来被架空或者离开,是大概率事件。

  但在一个月前的C轮融资后不久,这个未来好像已经来了。虽然ofo官方没有公开过戴威目前的持股比例,但根据媒体报道的信息,ofo创始人的持股应该在30%-40%之间,这对激烈竞争的共享单车领域和才走到D轮的ofo来说,是一个微妙的数字。因为滴滴的占股已经逼近这一数值,并且董事会中,几位投资董事,同时也是滴滴的早期投资人,他们对滴滴发展的重视,要远远高于ofo。

  换句话说,ofo董事会已经被滴滴所掌控——而对于滴滴来说,将ofo完全纳入体系(而不是独立运营),更符合业务发展需要,和程维所制定的“智慧交通”愿景。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就在D轮融资之后,ofo创始人戴威在董事会的职位,从“执行董事长”变成了“董事长”。从话事人变成了“吉祥物”。

  不止输给资本,ofo改革刻不容缓

  滴滴全盘收下ofo,只是根据市场和资本的运作所作出的推演和猜测,事实上还未实现。实际上输给资本不丢人,太多创始人淡出后财务自由,做起了投资人开始享受人生。但ofo这轮提前的“创始人架空”风波有更多原因,也正是这些原因,让舆论和媒体在这么早的时间点愿意相信这个传言。

  虽然是创立最早的共享单车品牌之一,但ofo面对后来者已经有些力不从心。这或许和创始团队的战略眼光有一些关系:过于看重单车成本,而放弃了大数据管理布局。仅靠车海战术冲击市场份额和市场数据,但不支持GPS和智能锁等“高成本”功能的ofo,一直还停留在满足代步的基础需求上,无法挖掘巨量用户和出行数据,更无法从中挖掘价值。在这方面,以摩拜为代表的对手们,已经给ofo上了生动的一课。

  而ofo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式则是:摩拜接入微信后:对手在智能出行数据方面已经提升了运营效率(摩拜月活增长2倍)。表面上看,摩拜单车接入微信钱包“九宫格”只是要了一个“入口”,但实际上摩拜变成了微信支付功能延伸的一部分。微信用户已高达九亿,其流量值堪称得上是洪峰巨浪;而OFO在一个月前才推出支持电子锁的车型,定位功能也只是基于APP,而非单车,实际上在出行数据使用方面几乎依然是一片空白。

  而在背后的支持上,ofo上月底(2017年4月底)刚刚接入滴滴,毕竟滴滴带来的导流用户或还只是微信的零头。这些,都让ofo和背后的投资者如坐针毡:传统的车海冲击市场的战术已经遇到了明显的瓶颈,ofo亟需改革,虽然模仿对手是某种程度的认怂,但有些改革,不做必死。

  然而,创始人能否支持接下来的变革?ofo创始人戴威可谓青年才俊,ofo是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起家也是在校园。凭借重度骑行爱好者的敏锐和年轻人的闯劲,ofo做起来了。但发展到今天ofo面临的是实打实的、以亿美元计算的商业市场竞争。年轻加上缺乏太多大战经验的创始人,能否适配高维的竞争要求?恐怕也要打个问号。

  ofo与滴滴的关系尚未明朗

  年龄,阅历,经验是一方面,ofo创始团队要面临的还不只是这些,和滴滴的未来的关系,是更迫切需要想通透的问题。

  独立运营的公司眼光在自身行业,做对本公司发展最有利的决策,能迅速调整战略,迅速执行决策。而大公司的机制较慢,流程复杂、层级较多、决策缓慢,这是大公司规避错误而形成的管理机制,不可能为一块业务迅速作出判断和调整,投入巨量的资源支持。

  这里特别提请大家注意:目前ofo在滴滴的出行版图上依然是“接入”二字

  这也是被纳入后,被收购公司的管理团队基本都离开了的根本原因。滴滴现在最需要的是从整体出行生态考虑业务战略,以及ofo如何更好的接入出行体系,如何与公交、出租、专车等等衔接打通。而ofo最需要的是更多投入砸市场份额,怼对手。很多大公司生态下的决策,在被并入的公司看来并不太友好。

  创始人现在离场就意味着掉队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即使ofo输给了摩拜,成不了共享单车的老大,也不意味着失败。成为滴滴出行生态的一环,并不需要统治共享单车市场,事实上,滴滴需要ofo贡献的不是海量的用户,而是完善出行矩阵,贡献出行大数据。当然,能够成为行业老大更好,但不是必选项。在视频领域,优酷土豆虽然不敌爱奇艺,但并不妨碍它作为阿里大文娱的主要媒体平台承担任务。

  但现在出现创始团队的风波,几乎意味着立刻掉队。ofo要保持行业地位,就必须在高投入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的改革产品和体验。滴滴的支持,能够负担起更换车辆、重建运营的巨额投入,这是好事。但在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对公司战略调整、决策执行效率的要求极高,创始人和团队的退出,必定面临公司架构调整、业务和团队合并的阵痛,这所损失的时间,将在市场数据上直观的体现。

  土豆网的前车之鉴是,被优酷收购和整合的时候,正是移动视频大爆发的阶段,土豆缺少主心骨,更缺少资金和投入,直接缺席了这场变革,几乎退出了前十名。

  戴威退出是大概率事件,但不是坏事,对滴滴和未来的ofo,几乎是必须要经历的。只是ofo本身,需要承担在共享单车市场掉队的风险,毕竟,这个市场的用户谈不上品牌忠诚度。如果你不行了,我只关心能不能退我的押金而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ofo 摩拜 戴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