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百度1亿收购李叫兽,到底买到了什么?

2016年12月30日 08:53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互联网指北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互联网指北

  如果要盘点2016年的互联网行业,百度是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这家贵为行业一线的巨头公司,今年在一连串的负面事件影响下,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昔圈子里举重若轻的话语权,开始成为段子手们乐此不疲的经典素材,以及新手入坑必读的反面教材。

  面对几乎推倒重来的舆论环境,百度投入了很多精力想翻身,比如他们精心运营的“这届百度公关不行”,就以经典的自嘲套路成功地完成了“整合对外发声渠道”和“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两项任务。

  而年关将至,他们又大手笔的采取了下一步行动:一亿元买下李叫兽的公司,并聘任李叫兽成为百度副总裁。

  那么百度这1亿元,究竟从李叫兽那里买到了什么?

买到了一本教材?自带光环或失去利用价值

  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标配,比如文艺青年们以沉迷豆瓣而自居,励志青年们以骑行318而自勉,二次元宅男们以B站大会员为自信,这个话题落在互联网行业中,初级互联网从业者,便是以关注李叫兽为荣了。

  我不止一次地在与同行聊天时,或者在他们的朋友圈里刷到李叫兽的身影,宛若精神导师般的存在。

  然而与其他导师不同的是,李叫兽几乎很少承受争议,也很少有人将他所构建的理论上升到“信仰”的层面,毕竟他就像一本上学时候的教材,也许你并不爱它,但它象征着你的学历。

  所以,很多从业者即使并没有时间仔细研读李叫兽的文章,也会选择进行转发来彰显自己的好学与睿智。

  不吹不黑,李叫兽在这样的长期积累下确实赢得了不错的圈内口碑,争取李叫兽的背书也象征着获得了公关圈里的通行证,成为了迅速提高品牌调性的一种捷径。

  “但这样的光环是百度一亿元买不下来的,买过来也没有任何用。”

  不难发现,李叫兽所获得的这些成就建立在“独立、客观、第三方”的这个身份的基础上,此前输出的那些观点作用基本也局限在锦上添花,而百度并不缺乏关注度,也不缺乏行业中的发声渠道,只要他们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好产品和服务,舆论上自然就会亮起绿灯。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脚踏实地的建设者,会有经验稳重的规划师,也有承担风险的决策者。当自带光环失去利用价值,当自己成为了某方利益相关的雇佣兵,李叫兽恐怕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买到了方法论?理论体系会现更多悖论

  江湖上流传着很多关于李叫兽的传说:比如小时候他通过研究打架策略,在小伙伴里所向披靡;比如大学时他通过同样的策略分析,干掉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成功取得了清华大学的保研资格。这些传说让李叫兽的形象增色不少,不少人发出感叹:我也要像李叫兽这样日积月累,用策略改变人生。

  然而这样的思考结果并不符合原教旨主义“李叫兽方法论”:这些故事之所以听上去那么的神奇励志,是因为李叫兽已经先入为主地塑造了营销导师的形象;如果李叫兽失去了“导师光环”,那么这些故事只可能出现在知乎上“有文化到底有多可怕”这个问题下,成为其中的高票答案。

  这还仅仅是李叫兽方法论中,随着个人影响力增强出现的悖论之一。可以预见的是,在将自己的公司一亿元卖给百度之后,在出任百度负责研究营销方法论和广告创意的副总裁之后,他的理论体系里会出现更多的悖论。

  那些渴望成功的创业者们还会信仰李叫兽吗?显然不会,他们会发现研究理论无异于浪费时间,既然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他们大可以花重金收购一个营销团队来为自己做事,也不会让自己的员工听另一个公司的员工教授办法。

  那些乐于学习的同行们还会信仰李叫兽吗?显然不会,他们会发现即使掌握了这些方法论也并不能创造出来什么,更何况这个叫兽已经贵为一线公司的副总裁,不再与人们分享相同的语境。

  那些新晋行业的菜鸟们还会信仰李叫兽吗?更加不会,掌握了X型文案和Y型文案的区别,熟练地将数学理论应用到借势营销中,但“科学化”的常识告诉人们:成功的案例具有不可复制性……迷信总裁的经验分享,不行,这不李叫兽。

  甚至对于百度内部还会起到反作用:当副总裁这个职位通过外聘而并非晋升的方式进行任命,崇尚平等竞争的互联网行业似乎又变成了“家天下”式的传统企业范儿。互联网思维,是成长的平台,还是对成长的伤害?

  买到了未来?还是未知

  关于李叫兽的这次大新闻,媒体们往往选择了这几个关键词进行报道:年轻有为、90后、25岁、副总裁。比如有媒体就起了一个能打满分的标题:25岁的李叫兽当了副总裁,你呢?

  除了年龄这个不可控的变量之外,这些标签也难免让人想起了曾经的李明远。同样的年轻有为,同样的前途不可限量,同样的身居高位。百度这样的纳才标准,恍惚间让人们看到了英超的阿森纳——“既然大牌都不愿意陪我们君临天下,那我用青春赌出一个未来”。

  这可能也是这次大新闻中,唯一符合原教旨主义“李叫兽方法论”的地方了:

  百度明确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搞一个不是负面的热点)

  注重过程而不是目标(聘请无经验却有话题性的网红)

  针对用户设计行动而不是自己(用户一直好评)

  再给这些条件找到了一个符合经济性规律的营销节点(放假之前)

  当然,历史上也有过押注青春成功的例子,科波拉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拍摄《教父》时的年龄是31岁,姜文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也不过29岁。

  我希望李叫兽真的是个天才,不仅仅扮演教材的角色,可以在这个职位上进化成“教具”甚至是“教官”,表现出不止于“姓李”的胜任能力,毕竟依靠“概念导向”的导师也够多了,我们的信仰已经充值不起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百度 李叫兽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