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滴滴收购优步:焦虑的资本 赢利的压力

2016年08月02日 08:53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郑峻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郑峻

  媒体的大多数传言报道,实际上都是当事人有意放出来的爆料。滴滴收购中国优步的消息,也是资本故意提前泄露给彭博与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外媒的。一句话解释,资本又一次失去了耐心。

  实际上,烧钱补贴迅速扩大市场的模式成功前提是,背后的资本拥有足够的实力和耐心,在残酷的烧钱补贴大战中耗到其他对手纷纷倒下,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市场地位之后,重定市场规则和逐步取消补贴,恢复到正常运营的盈利模式。但从近期越来越多的并购交易来看,资本正变得越来越失去耐心。靠资本烧钱疯狂起舞的企业,其运营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大多数情况都会被资本逼着转型,而并购退出则成为了最合理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资本似乎都患上了明显的焦虑症,越来越明显地将并购作为退出首选渠道,或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并购交易。之前的滴滴合并快的,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背后是中国资本的力量;滴滴吞下优步中国,出行公司Lyft和可穿戴公司Misfit出售,幕后则是美国资本的主导。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就如同之前滴滴快的合并一样,看起来震惊业界的交易,接受起来却是顺理成章。背后的逻辑很简单:资本的力量,赢利的压力。媒体的爆料非常清晰地显示出这笔交易的幕后推手,Uber的投资方急于退出持续亏损的中国市场。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官方宣布之前就泄密给媒体的,正是背后的资本大鳄。

  Uber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克拉尼克(Travis Kalanick)的解释说明了一切。“作为创业者,我所学到的是,成功需要倾听神智以及顺从心声。滴滴和优步在中国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迄今都未能实现盈利。而盈利是打造可持续业务,从长远来更好服务中国乘客、司机以及诸多城市的唯一手段。”

  资本为什么要施压Uber出售中国业务?Uber已经在全球出行市场占据了不可动摇的主导性地位,其业务模式也逐渐开始步入正规。去年上半年开始,Uber在全球发达市场已经实现了盈利。即便是在美国市场遭遇Lyft的局部顽强狙击,Uber在本土也占据着明显的规模优势。中国市场成为了最烫手的山芋。

  对于任何一家全球巨头企业来说,巨大的中国市场都是无法割舍的诱惑,但迄今没有一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取得成功,即便是稳健运营的亚马逊中国也没有占到多少便宜。Uber与百度结盟之后,试图在中国市场实现突破,但在累计烧了20亿美元之后,这个市场依然看不到占据主导的可能性,也看不到盈利的迹象。

  优步中国不仅无法在市场份额上接近滴滴,更在与滴滴的烧钱补贴大战中无尽地亏损。停止补贴,就会失去乘客和司机,将市场份额进一步让给滴滴。继续补贴,未来还需要继续融资往里填坑。虽然滴滴一样面临着补贴消耗战,但无论从资本力量还是市场前景来看,挺过与快的烧钱大战的滴滴都比优步中国更有可能成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退出中国市场,对Uber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至此,Uber可以腾出资源在其他市场继续扩张,在全球实现良好的盈利业绩,为下一步的上市筹备做好坚实准备。随着今年美国IPO市场回暖,Twillio和Line先后成功上市,资本和市场都在期待着Uber、Airbnb以及Snapchat这样的科技创业巨兽公开募股。

  把优步出售给滴滴,是Uber最合理也是最体面的解决方案。说是合并,实际上就是滴滴收购优步,Uber退出中国市场。作为回报,优步中国的投资人,包括Uber和百度将得到交易后滴滴20%的股权。按照目前的350亿美元估值,Uber所持股份价值70亿美元,不仅解决了烧钱巨坑,还可以从滴滴可预见的未来增长中获得营收。在优步退出竞争后,滴滴的市场前景、盈利前景和上市前景变得骤然明朗起来。持股滴滴给Uber带来的实际收益,或许远远超过死守优步中国的回报。Uber总部没有回复新浪科技驻美记者的置评要求。

  对滴滴来说,这是最好的结果,哪怕是一场惨胜。此次交易以换股的方式进行,滴滴没有消耗自己的现金储备。继中国政府对共享出行合法化之后,滴滴又成功吞并优步,在中国共享乘车市场已经没有明显对手,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在专车市场发力,进一步扩大自己在出行领域的主导地位。交易后的滴滴总估值达到350亿美元,在全球共享出行领域仅次于Uber的680亿美元。此外,滴滴以Uber此前的估值650亿美元向后者投资10亿美元,实现了交叉持股。

  回到资本失去耐心的话题,旧金山大学近期发布的VC信心指数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硅谷VC的信心指数为3.6(满分为5分),虽然较第一季度的3.54有所回升,但依然低于过去12年的平均值3.71。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投资退出机制的疲软是导致他们焦虑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上市和并购活动的放缓。虽然VC目前的资金储备已经达到了历史高点,但他们却在投资选择上更为谨慎,也更希望晚期创业公司能够实现可持续商业模式。

  创投市场调研公司Pitchbook的数据显示,上个季度硅谷创业公司总计融资223亿美元,其中有88亿美元流向了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比重达到了历史高点。实际上,这88亿美元中有56亿美元都属于Uber这一家。对于其他创业公司来说,融资的难度正在上升。如果刨除Uber的融资数据,那么无论是总融资还是独角兽融资数据,都出现了显著下滑。上一季度硅谷种子轮的融资数量仅为554笔,甚至只有2014年同期(1098笔)的一半。

  如果说技术领域的投资还值得风投前赴后继的话,那么比拼资本厚度的商业模式创业,就成为了资本最容易失去耐心的领域,尤其是迄今烧钱最狠的O2O领域。毫无争议的说,共享乘车是迄今创投圈最为烧钱的领域,各家资本之前争先恐后地往里烧了几十亿乃至几百亿美元的资金,只希望自己没有错过下一个巨无霸企业。但当市场陷入烧钱僵局,迟迟无法实现盈利的时候,资本会比创业者更加焦急。

  烧钱补贴并不是商业模式,只是为了换来用户,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逼迫竞争对手出局,从而实施自己的业务模式,盈利之后上市,这才是资本最想看到的O2O完整创业之路。但如果竞争对手同样拥有足够的资本支撑,两家主要公司在市场上争锋相对,陷入长期胶着的补贴大战,迟迟无法实现正常的商业模式,看不到盈利的前景。双方的资本就会介入,推动两家创业公司合并,结束之前的烧钱补贴大战。

  任何一家商业公司都不可能忽视盈利,即便是短期通过补贴获得用户,也是为了占据市场获得更大的定价权。没有哪家公司可以无视资本的压力,片面追求扩大市场,持续烧钱进行补贴。无论滴滴快的合并,还是滴滴收购优步,都是资本的合理选择。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滴滴 优步 资本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